用戶討論:Newerdrawn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您好,Newerdrawn!歡迎加入維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須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並同意在CC-BY-SA 3.0和GFDL條款下發佈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奈威空白鍵 2019年10月13日 (日) 14:23 (UTC)[回覆]

關於您在「「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論」條目中的編輯[編輯]

您不久前提到「原文完全沒有中國人少吃肉的呼籲,僅僅為中國過量的肉類消費造成了環境破壞,還是單一一人的指責,如果這能夠佐證"中國大陸境外環保非政府組織、中國大陸部分科普人等針對中國人食用動物、魚類等動物蛋白來源是對環境破壞元兇",那不是原創研究是什麼?」 我認為您的回退理由有明顯的問題 您已經提到「中國過量的肉類消費造成了環境破壞」,但是這並非單一一人的指責,我在先前的編輯中已經加入了RFA等其他媒體的論述[1]

   Brazilian farmers’ slash-and-burn clearing of parts of the Amazon rain forest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has become a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ists. The farmers plant much of their tree-cleared land with soybeans destined for export to China. Some farmers are also clearing forest areas for cattle ranching to meet China’s growing demand for beef.

這段話已經是在表述,巴西農民為了滿足中國的肉類需求而去破壞森林

紐約時報的部分我所應用的也絕非布朗的個人表述

   如今,这两家公司都在寻求进军一个潜在利润更为丰厚、对环境影响更巨大的市场:作为世界上最大肉类消费国的中国。专家说,肉类生产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中国对猪肉和牛肉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缺水、热浪,以及亚马孙雨林被毁等问题。

這一段話並非引用自布朗,而是紐約時報本身的發言

文內大西洋報文章的後半部分也有類似的間接指責中國的農牧業加速了全球變暖

   Chinese pigs contribute to global warming more directly.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from Chinese agriculture increased by 35% between 1994 and 2005.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says Tony Weis of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anada, responsible for almost a fifth of emissions produced by human activity.
   So although its proliferating pigs are a resonant symbol of China’s prosperity, they are also a menace. A few in China—a very few—are beginning to question the benefits of eating more and more pork.--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Misaka1366討論貢獻)於2021年11月26日 (五) 06:53 (UTC)加入。[回覆]

閣下應該知道,中國人肉食多引起了環境破壞,呼籲中國人少吃肉,少吃肉就能減少環境破壞是三件事情。 前者是現實,畜牧業造成環境破壞是科學研究的結果,但不代表這是在呼籲中國人少吃肉,更沒法得出"保護地球依靠中國人少吃肉"的結論,這之間的關聯沒有在這幾篇報道中體現出來,所以這個條目和該條目的開頭是有原創研究的嫌疑的,編者似乎在自己解讀文章,把自己的解讀當成文章想表達的東西來產生結論。 newerdrawn留言2021年11月26日 (五) 06:57 (UTC)[回覆]

那麼按照您的意見,該條目應該將標題修改為:「中國肉類消費破壞環境論」,不知是否妥當--Misaka1366留言2021年11月26日 (五) 07:03 (UTC)[回覆]
補充上一條回復。本人有注意到您有參與該條目的存廢討論,理由與您此次添加原創研究的理由大致相同,都是認為條目內容側重於闡述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肉類消費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的指控(這一論調在中國大陸被普遍質疑存在雙標嫌疑,理由是類似論調普遍忽視了歐美國家更高的人均肉類消耗,以及相應牛肉生產帶來的甲烷氣體排放)Misaka1366留言2021年11月26日 (五) 07:11 (UTC)[回覆]
我不太明白你將少吃肉就能減少環境破壞的論述放進條目是什麼意思?--ghren🐦吱吱吱...🔊 2021年11月27日 (六) 10:16 (UTC)[回覆]
我遵從用戶 @MINQI 之判斷,以當前條目現有遵循的標準來編輯當前條目,如果當前條目能夠去除掉這種「少吃肉就能減少環境破壞」的謬誤,那麼我的那些內容自然也應該刪除,在這之前,也許閣下可以像之前的那些內容一樣,對「少吃肉就能減少環境破壞」的論述加上邏輯謬誤標籤--newerdrawn留言2021年11月27日 (六) 10:21 (UTC)[回覆]
您根本就是在加入無關內容,完全是在報復性破壞條目。--MINQI留言2021年11月27日 (六) 11:18 (UTC)[回覆]
本人不接受你的無端指責,我加入的內容個個都有可靠來源,也遵從了當前條目里的觀點:指出中國人的消費造成環境破壞就具有了「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觀點,還是閣下認為我編輯之前的條目就有這些問題?--newerdrawn留言2021年11月27日 (六) 11:41 (UTC)[回覆]
不接受?你加入的來源個個都有可靠來源就好?挑一個方針?文中根本沒有「指出中國人的消費造成環境破壞具有了『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觀點」,你壓根原創研究。難怪在那口口聲聲換質不換位謬誤,原來以己度人啊!--MINQI留言2021年11月27日 (六) 13:49 (UTC)[回覆]
沒有?這個條目里的論述里都是些啥?張口就來是吧?那些被掛」邏輯謬誤「的直接無視了是吧?最早提出換質不換位謬誤你反駁了?看看你寫的都是啥:「「中國人多吃危害世界」不代表「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請問文中那裏提到中國人多吃?比誰多?總量多也算?」(直接定性「中國人多吃危害世界」代表「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完全沒有相關邏輯說明,還硬扯「請問文中那裏提到中國人多吃?比誰多?總量多也算?」,這個謬誤是在說比較嗎?完全沒有理解謬誤是啥,無視其他編者的意見)
誰在那裏用「意思文章肯定中國消費,很可以。牛逼。」的無關主題話術反駁別人「奧巴馬的話毫無疑問是在批判美國人高能耗的生活方式,並沒有指責中國,而您舉出的四個來源都是在談「中國肉類消費對巴西雨林的影響」,沒有「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這種結論」的論述?進行無關討論,還無視其他編者的意見,到後面甚至威脅要提刪」我的條目「,這些樁樁件件閣下都沒意識到是吧?--newerdrawn留言2021年11月28日 (日) 07:06 (UTC)[回覆]

-LOL,那麼你給的不少來源裏面也沒有"保護環境靠中國人少吃",閣下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了這些結論,閣下又認為不是原創研究了?閣下能那麼總結,我也認同啊。-newerdrawn留言2021年11月27日 (六) 14:05 (UTC)[回覆]

我不知道閣下什麼意見,如果改成肉食破壞環境論的話和新素食主義的觀點是類似的,不如在後文中加上全球各地更多新素食主義者觀點,我倒是想把JRC的一個研究和IVU的觀點寫上去。 不過不論現在這個標題還是中國肉類消費破壞環境論都是維基編者總結的,有原創研究之嫌,我去看看有沒有直接的可靠來源作為標題 newerdrawn留言2021年11月26日 (五) 07:20 (UTC)[回覆]

"一論調在中國大陸被普遍質疑存在雙標嫌疑,理由是類似論調普遍忽視了歐美國家更高的人均肉類消耗,以及相應牛肉生產帶來的甲烷氣體排放",這是典型的whatablism,為什麼批評中國肉食排放就必須帶上西方,如果要批評西方的肉食帶來的碳排放的研究也有很多,這個條目不如改成肉食破壞環境論,這樣有利於條目的擴充,我也有一些歐盟,南美等地的畜牧業碳排放報告可以寫進去。 newerdrawn留言2021年11月26日 (五) 07:27 (UTC)[回覆]

這個提議個人沒啥反對意見--Misaka1366留言2021年11月26日 (五) 18:31 (UTC)[回覆]

參考資料

  1. ^ Brazil: Cutting Trees for China Threatens Amazon Rain Forest. 自由亞洲電台. 2020-04-05 [2021-11-25]. 

投票通知:試行安全投票(SecurePoll)[編輯]

由於2021年維基媒體基金會針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行動暴露了本地社群自治的一些問題,社群展開了一連串的討論以嘗試修補此前選舉制度的漏洞。

參與討論的編者認為,使用安全投票(SecurePoll,一種維基媒體內部投票系統)可能可以解決一些既有問題,包括拉票等,但是是否施行此制度則需要社群共識決定。

據此,現決定舉行一場安全投票,以決定是否在管理人員選舉中試行安全投票制度。本次投票有三個問題,除了第一題為測試題以外,其他問題的結果都可能影響中文維基百科的未來發展。

本次投票之投票期為2021年12月11日 (六) 00:00 (UTC)至2021年12月25日 (六) 00:00 (UTC)。

關於安全投票:
  1. 保密:閣下投票之內容將獲得保密,除選舉管理員以外無人可以得知。本次投票將由基金會職員擔任選舉管理員。
  2. 自由:閣下投票後到截止前,可以任意改票。新的投票內容將覆蓋先前的投票內容。
  3. 公平:為避免傀儡操控投票結果,投票時將紀錄一些技術數據,此與閣下平常編輯維基百科時相同。

參與投票

希望閣下能夠踴躍參與投票!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1年12月11日 (六) 09:57 (UTC)[回覆]


此訊息由大量訊息發送功能傳送給所有合資格投票人(包括延伸確認使用者或管理員權限持有者,在投票開始時被封禁者除外)。
如果您不希望在未來收到所有透過大量訊息發送功能發送的訊息,您可以在您的使用者對話頁內加入Category:不接受消息發送這個分類。

Draft:造謠式闢謠的快速刪除通知[編輯]

您好,有編者認為您創建的頁面Draft:造謠式闢謠內容不當,符合快速刪除條件,該頁面很快會由管理員進行覆核並決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查看已刪除頁面的頁面內容,您可訪問已刪除內容查詢。如果您認為刪除不當,請到存廢覆核請求處提出申請,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刪除指導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Jimmy-bot留言2022年5月29日 (日) 15:35 (UTC)[回覆]

想請問網絡上沒有來源的觀點該如何寫入維基百科?[編輯]

您好!我是新手,想來請教一下標題中的這個問題。

有一些觀點真實存在且有一定價值,但是礙於網暴威脅及影響,很少會有人和媒體在網絡上發表這一觀點。維基百科向來將「中立視角」視作支柱,其宗旨便是廣納各方觀點。請問這種時候該如何把這一觀點寫入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4%BA%AC%E9%95%BF%E5%B3%B0%E5%8C%BB%E9%99%A2%E7%81%AB%E7%81%BE&oldid=prev&diff=76972689

釋檀留言2023年4月25日 (二) 15:04 (UTC)[回覆]

個人意見:既然真實存在且存在價值的觀點那也必然是有來源的(比如某一媒體報道很多網民認為某事如何,或者專欄作家提供的意見等等),中立的觀點和可供查證、非原創研究是維基百科三大核心內容方針,這些方針相輔相成,不能彼此單獨理解,所以單純僅僅編者個人認為某一觀點真實存在且擁有一定價值是不足以編入百科的(畢竟我們不能原創研究,自我總結某一觀點的內容),還是需要有可靠來源以佐證。
我個人認為閣下可以去檢索支持這一觀點的相關資料,這可以表明這個觀點不是我們個人的研究,因為「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材料,都應有着可靠來源的支援。無法找到可靠來源的內容會被視作原創研究」,如果實在無法找到,那麼請考慮:這個觀點是否是邊緣學說呢?或者仍有來源未被我們找到?--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26日 (三) 02:26 (UTC)[回覆]
您好,感謝您的回覆!在重新審視這一觀點後,我依然認為這不是邊緣學說,有寫入維基百科的價值。注意到維基百科中偶爾可見的「來源請求」標籤後,我有一個新思路(現已轉化為行動),儘管沒有網絡資料,但可以通過「來源請求」這一標籤將觀點寫入維基百科,其灰底也明示讀者這一觀點缺乏可靠來源。如果您有空閒時間,可否評價一下這種編輯方式的有效性和合規性。釋檀留言2023年4月26日 (三) 11:05 (UTC)[回覆]
這樣做是不違反方針的,我個人不反對您這麼去做,維基百科鼓勵大膽地編輯,但您對自己提供的內容提供來源是更好的行為,方針中說:「請該資訊的編輯者提供來源出處是適當的行為,因為此行文並不會也不應該冒犯任何人,因為提供出處來源的責任是屬於提供該資料的編輯者的,以及任何未標明來源出處的資料任何人都可以將之移除」,因此如果未來有他人認為不合適或者發生編輯爭議,您可能仍然需要被請求提供來源,在這種爭議中,您是需要承擔舉證的責任的。--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26日 (三) 11:19 (UTC)[回覆]
明白!由衷地感謝您的評價!釋檀留言2023年4月26日 (三) 11:59 (UTC)[回覆]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審查的討論[編輯]

感謝您在詞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審查中對於我編寫的問題所作出的指正,和對半可靠來源的補充,另外感謝您竭盡所能地將詞條語言中立化。至於您提問的新加入的「不過這四個來源與中國網絡審查似乎沒有直接關聯,是否需要寫入條目呢?」的問題,我的回答是需要保留,也感謝您確實保留了下來。因為這是針對前面BBC華盛頓郵報的對立補充,對於屏蔽它們原因我們應當將雙方觀點都予以保留,至於讀者選擇相信哪個,可由他們自己去決定並考究。--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1:59 (UTC)[回覆]

我對此的觀點是和條目沒有關聯的內容就不要過度擴充,閣下添加的這四個來源和內容審查是沒有直接關聯的,它們的內容是是中國外交部對幾個外國媒體報道的意見和反駁(畢竟對媒體的評價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審查條目的主題,如果按照這個方法擴充條目,本文針對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來源的處理是否也要比照處理呢?)。或者閣下的意思是中國外交部的幾段發言是對江澤民接受華萊士專訪時發表的觀點的補充嗎?如果將江澤民的發言和幾十年後中國外交部的幾個發言關聯上是否有原創研究的問題?而且該小節實際上是沒有表述BBC和華盛頓郵報的觀點的,前面一段是CBS對江澤民採訪中江澤民發言的引用,不知道閣下說的對立補充是與哪一段內容的對立呢?--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2:19 (UTC)[回覆]
我的意思是記者華萊士對於BBC和華盛頓郵報被封禁的猜測需要有所對立補充,即原論述「被禁可能是因為有些政治消息的報導。我們需要有所選擇,我們希望儘可能地限制對中國發展有害的信息」發表之後,「外媒」應該是要向着論述中的方向走,「外媒」卻"依舊沒有改變」方向,以致於被中國外交部仍指摘為「歪曲報道」。如果不加以補充,可能會營造出「外媒」已經往這方向走,而中國政府還不肯放過「外媒」的意味。補充後就成了各執一詞,表述更加中立,可以由讀者自我決定信誰。其次,附加的字數其實很少,不會妨礙讀者正常閱讀。若您所說的」過度擴充「指的是那一小段文字引用資料過多,您可以將四條參考資料縮減為兩條。--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2:56 (UTC)[回覆]
"發表之後,「外媒」應該是要向着論述中的方向走,「外媒」卻"依舊沒有改變」方向,以致於被中國外交部仍指摘為「歪曲報導」",這部分似乎並不是原表述中的內容,原表述只是描述了江的言論和華萊士的猜測,也未提及論述方向的問題和後來如何,這部分閣下是如何解讀出來的呢?我們應該按照來源的觀點來表述而不是參雜個人觀點呀。而且要說論述中表達了「外媒已經怎麼做了還受到中國政府懲罰」的意味,原論述並沒有涉及BBC和華爾街日報後來怎麼做了,閣下的這個觀點是否代入了過多的個人解讀。。。--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3:48 (UTC)[回覆]
是有點,不過我們附加一些文字,設置中方觀點並不影響閱讀呀,反而有利於讀者多方面了解。--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3:52 (UTC)[回覆]
我這麼說吧,先舉個例子:「小明請小紅吃雪糕」,這是事實表述,某媒體報道「小明請小紅吃雪糕」,這是第三方來源,「小明請小紅吃雪糕,小明喜歡小紅」,在沒有第三方來源的情況下這就是編者自行的解讀了呀,您從原論述「被禁可能是因為有些政治消息的報導。我們需要有所選擇,我們希望儘可能地限制對中國發展有害的信息」,從而得出:「'外媒'應該是要向着論述中的方向走,'外媒」卻"依舊沒有改變'方向」,這是超出原文本的個人解讀了呀。維基百科要求我們的是:「在維基百科裏所謂原創研究或原創觀念,指的是未發表的事實、爭論、觀點、推論和想法;、綜合或總結,並產生或暗示新的結論。」,我們是不應該按照個人解讀產生不出自於原報道的觀點的,而且如果按照個人解讀添加某一方的觀點,又會有平衡的問題。。 -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4:04 (UTC)[回覆]
我理解您的想法。您說的不錯,但是您我並沒有把自我解讀的部分加入到詞條中。平衡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所以才要在有」西方「報道的同時,要有中方的觀點。而換作原來那樣,則只有CBS記者的揣測,而沒有中方對」外媒「的回應,這其中可能存在的平衡問題也是要注意的。如您舉的例子:某媒體報道」小明請小紅吃蛋糕「,而「小明請小紅吃雪糕,小明喜歡小紅」是自我解讀。可我並不是把自我解讀添加進了詞條中,而是添加另一個權威機構比如」小明「本人發文回應」請吃蛋糕是基於友誼「。我只是添加了」他本人「的」回應「。從原本單一的一個媒體報道「小明請小紅吃雪糕」,加一個」小明「本人對於輿論的回應,這又有何不可呢?權當附加一個報道之外的」官方回應「。--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4:22 (UTC)[回覆]
您應該注意到前面部分有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的發言,原表述是CBS和江澤民的發言都納入文本的。
您添加的部分與原文本本身不具備有關聯性,您給出的來源中僅僅是中國外交部對幾個外媒的反駁,不涉及中國的內容審查問題,如果按照小明的例子來類比,是「小明(江澤民)請小紅(外媒)吃雪糕(封禁)」,後來小明(中國外交部,當然這裏認為中國外交部對江澤民的觀點是贊同並且恪守的)稱小紅長得很漂亮(歪曲報道),這裏的漂亮(歪曲報道)和吃雪糕(封禁)存在的關聯還需證明,我們是不應自行總結認為當今中國外交部指控的「歪曲報道」和當初的封禁存在關聯的。
而且您給出的四個中國官方回應和中國網絡審查也沒有關聯,把它們放到中國外交部回應的各個具體事件的詞條里更合適。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您添加的文本存在問題,就是上下文關聯性還有和條目的關聯性太弱了,兩者相差幾十年,後者也沒有提及封禁和審查問題。而且原文本是雙方的論述都包括在內了,突然再來一個中國官方的論述,這就出現了平衡問題。
補充:閣下新增的文本還有一個問題,上文是BBC和華爾街郵報,下文是BBC和朝鮮日報,這樣上下文之間不存在關聯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您的這個時有發生的總結似乎是通過自行例舉多個外交部指控外媒「歪曲報道」來論證的,這是原創研究了,維基百科要求「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亦被分別稱為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獻。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主要依賴於已出版且可靠的第二手來源,並有限度地依賴於第三手來源。所有對第一手來源的解釋、分析或總結都應參照自第二手來源,而不由維基百科編者來進行原創分析。」,我們是不能單純地例舉多個相似一手來源下斷言的,因為我們不能自行解釋一手來源。--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5:13 (UTC)[回覆]
您的邏輯準確嚴謹,可能我在個別方面會與您觀點有所不同,但是看過您進一步修改後的詞條,覺得已經十分完善,不偏不倚,中立客觀,通過多輪的修改和調整,整體措辭暫時也未有不妥,私以為已無附加的必要。同意您移除我的引述,保留如今更改後的文本。感謝您的耐心解釋,此次討論,令我收益頗豐。--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5:52 (UTC)[回覆]
我修改了一下措辭,儘量的保留您添加的內容,不過當前為了與網絡審查關聯我添加了一個無國界記者質疑其控制境外信息策略的內容,但我擔憂這會影響到平衡,請閣下有能力的話添加一下不同觀點,以維護平衡性,如果無法維護平衡,請將我添加的那一段刪除。
補充:我還是先將我的這一段內容移動至討論,完善後再添加至條目中好了。--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5:58 (UTC)[回覆]
很抱歉,這是辦不到的。如果說要有中方回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大陸對翻牆行為很敏感,大陸自行統計各省因翻牆而抓的人數總和是近乎不可能的。但要想知道具體有多少個,也還是可以去各省行政記錄上一個個去查。順帶一提,您的」無國界記者「似乎參考資料有問題,你去看看是否如此。--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6:14 (UTC)[回覆]
額。。。您是不是回錯人了。。。我似乎沒有討論過翻牆的問題。。。
討論已經發起了,您有空的話可以去討論頁完善一下論述,讓這個內容達到中立。--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6:19 (UTC)[回覆]
嗯,我應該說因網絡審查而被罰的人。您看看那個」無國界記者「參考資料還有效用嗎,沒有的話就移除掉吧。--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6:24 (UTC)[回覆]
額。。。無國界記者那個參考資料是有效的呀,您打不開嗎?試試這個呢?--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6:26 (UTC)[回覆]
是詞條里的那個,參考資料【81】--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6:25 (UTC)[回覆]
那個來源失效了,後面有存檔,看存檔就好了。--newerdrawn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6:28 (UTC)[回覆]
很抱歉,對於」外媒「報道我不能引述以作為可能危害中國大陸的文字,因為這在中國大陸是重罪,其實在萬維網上你是可以很容易找到資料去佐證,這點你自己也該知道,你不該讓我去找。其次我自己也不認同」外媒「的意見,我樂意為中方提供資料以維護中立,而在」外網「,你根本不用擔心」西方「會有不利的局面,原因你也知道。總之,這事只能靠你自己了--PruckChang留言2023年4月30日 (日) 06:49 (UTC)[回覆]

一杯茶送給您![編輯]

調理精神,充沛明天。 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5日 (五) 13:24 (UTC)[回覆]
感謝--newerdrawn留言2023年5月5日 (五) 15:08 (UTC)[回覆]

關於對「孟晚舟事件」條目的討論[編輯]

觀察到您在該條目的編輯,其實大部分我都非常認同,也幫助糾正了不少我編輯的錯誤,但是有幾點想和您討論一下:

1.「背景」這一段我個人是更建議依照邏輯而非時間順序進行編寫,很多優秀的條目背景部分都是一些高度概括的文字,比如說六四事件。如果依照時間順序每個時間進行分段的話,從邏輯上講反而會有割裂的感覺,更像是列表。像其中的稜鏡事件,其實大部分閱讀者可能都對其事件不太關注,那麼只需要說明它發生在美國眾議院的報告發佈之後即可。

2.其實編寫「針對威脅國家安全的指控」這一段時的主旨是「美國和其盟友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和監聽仍未能發現華為設備危害其國家安全的切實證據,但由於對華為的不信任,仍決定對其進行行政上的限制」,這個應該是公認的客觀事實,而並非是帶有個人色彩的表述。而眾議會對華為的具體的指責、美國政客對華為的指控,這些都帶有地方和個人色彩。如果通過這些內容來維護中立性,那麼最終這一章節可能會演變為政客之間的罵戰,這在「外界反應」一類的章節中屢見不鮮,但在「背景」相關的章節中出現顯然不太合適。

3.對於top段的「親西方媒體」,您修正為「部分媒體」,根據條目下方的媒體反應來看,其實大多數媒體都普遍認為中方是在進行「人質外交」,而明確反對者寥寥,那麼如果只說是「部分媒體」,其實有些不恰當,但我又一時間又想不出如何修改,想問問您的看法。--意識雪留言2023年5月23日 (二) 20:44 (UTC)[回覆]

你好,感謝您的意見,第一點是可以的,可以以散文形式進行概括,但我的考慮到本身背景就眾院的報告、稜鏡以及各國對華為禁用的情況,本身列表就不長,以列表形式也可以高度概括。而就原來的文本而言,就例如:「仍未打消美國和其盟友的顧慮。2018年7月,五眼聯盟視華為為安全威脅…」,前後兩者的時間跨度長達六年,而白宮和國會的報告都在稜鏡之前,原文的闡述卻是把白宮的報告放在稜鏡之前,用來為六年後一系列禁用華為的事件作鋪墊。故此闡述事件的發展,我認為還是時間線的形式更直觀和方便。
第二點我是同意的。
親西方媒體的概括是不準確的,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親西方媒體無法準確概括,部分媒體的表述就應該可行了,因為它不含多少媒體認為這是人質外交的判斷。--newerdrawn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1:16 (UTC)[回覆]

抱歉打擾[編輯]

你始終堅稱質子或X光等治療會改變骨骼。但我查閱當年「放射防護」教材後依舊未能找到相關內容,我假定善意是你見過最新資料,能否將連結或資料原文給我看下?先謝。若涉密也請和我說下「涉密,不方便提供資料原文」,我也理解。

PS:你我討論內容於那個主題已離題且有無法調和的分歧,所以暫時擱置那裏,此處對我感興趣的內容加以探討,謝謝理解。--MINQI留言2023年6月1日 (四) 13:57 (UTC)[回覆]

採用IMRT治療骨癌時,可用x光提供能量--newerdrawn留言2023年6月1日 (四) 14:32 (UTC)[回覆]
可骨癌治療殺傷的是腫瘤細胞,非骨骼的礦物質(主要是鈣和磷)。若你所說的是附帶殺傷骨骼細胞,那麼我說的的確不夠嚴謹。或許舉例「金屬探傷」更為恰當。--MINQI留言2023年6月1日 (四) 14:47 (UTC)[回覆]

邀請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管治相關討論[編輯]

2024年管理人員制度改革意向調查經已結束,調整管理人員上任標準容許用戶獲得臨時管理員權限設立仲裁委員會修訂管理員長期無活動解任方針已獲社群共識採納,目前正在討論實行的細節。請踴躍參與以上討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4年1月5日 (五) 06:01 (UTC)[回覆]


本條消息是使用群發消息功能發送給您的。如果您不希望在未來接受所有使用本功能發送的消息,請在您的討論頁加入Category:不接受消息發送這一分類。

管理人員選舉及問卷進行中[編輯]

中文維基百科管理人員選舉正在進行,ASidATannedBurgerManchiuUjuiUjuMandan四名用戶參選管理員,另有行政員AT參選監督員。投票期為2024年5月29日6月12日,誠邀您踴躍參與投票並表達對候選人的意見。

請注意管理人員選舉無當選限額,各候選人分開計票,支持票不限於一票。

投票連結 · 管理人員選舉問答


社群亦正就未來仲裁委員會對管理人員除權的權力進行問卷調查,您可在上方投票連結找到表單匿名表達意見,或直接前往討論頁發表意見。


回饋請求服務已上線,誠邀您訂閱有興趣參與有關討論的話題。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04:1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