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唐太宗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唐太宗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乙級中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歷史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中國專題 (獲評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27歲當最高領導人,且大有作為,了不起。

2005年12月26日[編輯]

搜尋「天可汗」,被重定向到唐太宗一欄。查天可汗不只唐太宗一人,亦有研究顯示天可汗除了是一個尊號,也是一個同盟組織,故在此資詢意見,將「天可汗」的重定向刪除,並作一個新的條目。

Brianleung

(+)支持漢超高祖聖武桓文玉皇大帝劉jerry(誹謗朕 19:46 2007年4月6日 (UTC)

(+)支持天可汗實際上是一種制度,唐太宗只是第一任天可汗,之後的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等都被尊為天可汗。—雲中過客 2007年4月30日 (一) 22:16 (UTC)[回覆]

(-)反對 Tianyi講的雖然對(至少一直到代宗的時代仍用此頭銜),但是,天可汗這名稱通常,如果單獨使用的話,讓人直接想到的就是李世民。 這像凱撒後來成為羅馬皇帝的頭銜一樣。 --Nlu 2007年5月1日 (二) 14:49 (UTC)[回覆]

也許我應澄清一下。 我不反對創作一條新的天可汗文章,但如果只是刪除重定向的話,我反對。 --Nlu 2007年5月1日 (二) 14:51 (UTC)[回覆]

李世民的逝世日期[編輯]

有網站說是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二):http://www.cnnet.com/culture/history/6.16.4042.html,望核對。-下一次登錄 2007年6月17日 (日) 06:00 (UTC)[回覆]

我自己查證了《新唐書》,7月10日沒錯。-下一次登錄 2007年6月17日 (日) 06:14 (UTC)[回覆]

韓朝關於李世民獨眼的記載[編輯]

應當刪除,至少電視劇的名字不應出現在這一歷史人物的條目,否則太不倫不類。要引證的話,不要指向某個論壇的討論頁。而且所謂的《太白逸史》是否確有其書,即便有,既叫做逸史就不是正史,是否要把逸史里的事都寫在wiki里?—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17日 (四) 23:43 (UTC)[回覆]

「韓朝關於李世民獨眼的記載」一段,本身是大中華地區之前從未見過的內容。之所以出現相關討論,也正是因為由於在同一時期連續出現兩部對此進行描寫的電視劇(僅一部的話當然很有水分),因此不要電視劇名的做法不能苟同。wiki要不要逸史我不清楚,但「不能列討論頁」就很說不過去了,畢竟討論頁列出了參考資料,不是大家七嘴八舌。—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18日 (五) 10:08 (UTC)[回覆]
要放的話可以放在這個討論頁里,不能放在條目內容里,引出處的話顯然不能引電視劇,你能把現在拍的清宮劇作為引用的參考資料???—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7日 (日) 16:24 (UTC)[回覆]

唐太宗的獨眼問題[編輯]

由於最近兩部韓劇都有此描寫,我在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在唐太宗里補充了相關內容。雖然有很大的野史成分,但我認為不應被草草刪去。希望各位有識者以中立的立場對此加以評判。(參見條目歷史、討論) —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18日 (五) 10:18 (UTC)[回覆]

bbs不是可靠參考來源。—Isnow (留言) 2008年1月18日 (五) 10:46 (UTC)[回覆]
bbs列出詳細參考文獻的部分也不行?再者此論壇是學術性質。—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18日 (五) 11:33 (UTC)[回覆]
可以這麼說,BBS上的文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作為來源使用(介紹該BBS本身的條目例外)。況且,既然該篇帖子中有列出詳細參考文獻的部分,閣下完全可以循其列出的參考文獻查找原始文獻來提供可靠來源,而不應再使用該不可靠的來源。具體操作可參見Wikipedia:可供查證Wikipedia:可靠來源。—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8年1月18日 (五) 13:58 (UTC)[回覆]
文獻的問題可以放下,那麼內容呢?即便在有文獻的情況下也如某些人的主張「野史不可」嗎?—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18日 (五) 14:10 (UTC)[回覆]
Wikipedia:可供查證中開篇明義地講到:「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性。」因此,是否為「野史」並不是維基百科的門檻,只要是符合可供查證方針的可靠來源,那麼其中的主張或記錄就足以寫入維基百科。而上面Isnow要求閣下的也僅只是提供可靠來源,而沒有要求閣下對是否為「野史」進行驗證。至於內容,熟悉一下Wikipedia:中立的觀點有助於你確定怎麼書寫這一段。—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8年1月18日 (五) 14:49 (UTC)[回覆]
既然如此,我覺得在有查證的基礎上保留我的內容沒有問題。我會以正確方式列出參考。但鑑於有可能再次被其他用戶取消,請各位協助監督避免編輯戰。—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19日 (六) 11:01 (UTC)[回覆]
我去韓國旅行時也聽過導遊說自己讀歷史時有讀過唐太宗獨眼的事,韓國的史書可能有相關描寫,建議查一查--Ws227 (留言) 2008年1月26日 (六) 14:48 (UTC)[回覆]
用戶User_talk:Ubuntu持續對我的內容進行刪除,我對此不滿並再次請各位予以監視。—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28日 (一) 09:34 (UTC)[回覆]
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BBS不能用,你不滿也不行啊。當然要刪了,就算是野史可取,問題是你還沒找到原始出處,拿個BBS出來說事是不行的,你找到原始出處,又能確證的時候再加上吧。你寫的那部分又引韓劇又引BBS的,空口白牙說有個什麼《太白逸史》,也許這個《太白逸史》根本不存在呢?也許這個《太白逸史》只是一個小說呢?這是歷史條目,你能不能嚴肅一點啊?就算是你找到那個原始出處,你現在用的兩個電視劇名也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條目里,而是直接用原始文獻。現在想加的話頂多放在那個頁面的討論頁里。—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8日 (一) 11:07 (UTC)[回覆]
而且韓鮮兩國民族意識膨脹,他們的政府有意識地給他們的青年灌輸不正確的歷史觀,不僅影響了這兩國的青年還影響了很多中國的朝鮮族同胞。他們的《大朝鮮帝國史》裏的觀點和內容,是不是你也要宏揚到維基的各個條目里??—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8日 (一) 11:24 (UTC)[回覆]
維基百科的創建者吉米·威爾士如是說:「我怎麼強調都不過分。若干編者似乎有個糟糕的傾向,將臆測性的『我自某處聽聞』的假偽資料加上『來源請求』標記。這錯了,這些東西應該積極地被移除,除非它可以用來源證實。這點適用於所有資料,特別是在世人物的負面資料。」—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8日 (一) 12:26 (UTC)[回覆]
Wikipedia:可靠來源里關於歷史的部分:
關於歷史有許多來源,但其可靠性不同。目前傾向於出版專業化的歷史百科全書,這種百科一般由專家編輯,聘請學者寫條目,然後由專家把關,這種材料比較可靠,維基可以使用。普通的百科全書,例如不列顛百科全書和微軟英卡特百科全書等,有的也是請專家寫的條目,也可以參考。但沒有註明作者,大量書寫的條目應用時必須要謹慎。
學校教科書隔幾年就會更新,由專家評估,使信息能趕上當代的研究成果。但教科書沒有註明原始材料來源,也缺乏必要的歷史數據。但是對於高中以下的教材一定不能在維基中引用。每一個地區都有旅行指南一類的書籍,其中也包括本地的歷史介紹,但絕大部分都不是十分可靠,一般都是一些口頭傳說和當地人的記憶,歷史學家可能會謹慎地利用,因為其中有許多都是當地人的希望,一般都沒有可靠的記載,如果利用也要謹慎對待。
一般公眾的歷史知識都是來自小說、電影、電視劇、導遊等,這些材料充滿了傳說、閒談、虛假和誇大的故事,將一些歷史人物美化,編輯人員應該去尋找可靠真實的來源。—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8日 (一) 14:17 (UTC)[回覆]
對不住,你說話太不客氣了。你憑什麼說「兩個電視劇名也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條目里」呢?畢竟是這兩部電視劇導致這段內容開始為人重視的並開始查證的。至於論壇內容我可以保證確實有那些文獻,絕不會出現你說的「小說」。雖然你認為朝鮮民族有自大情緒(也確實可能)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是在有據可查的情況下你如此行為,倒反而會被認為是你自身的民族主義在作祟了。—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29日 (二) 10:22 (UTC)[回覆]
沒有什麼對住對不住的問題,我和你素不相識,大家就事論事,我上面引的維基方針都是原文,要我再重複一遍你才能理解麼?那我揀最相關的一句重複一下——「一般公眾的歷史知識都是來自小說、電影、電視劇導遊等,這些材料充滿了傳說、閒談、虛假和誇大的故事,將一些歷史人物美化,編輯人員應該去尋找可靠真實的來源。」—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0:28 (UTC)[回覆]
為了方便你閱讀,我特地把上面多處用了黑體,請不要視而不見,好麼?—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0:40 (UTC)[回覆]
我已經保證來源,請問你還想要什麼?何況你這句話也沒有說不允許列出相關影視名稱。—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29日 (二) 10:38 (UTC)[回覆]
好吧,我也有必要用黑體。—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29日 (二) 10:43 (UTC)[回覆]
難道那位創始人說的是「除非某位編輯作了人格保證」,而不是「除非它可以用來源證實」??你列影視名稱是什麼意思呢?歷史條目和影視劇有何干係?真受不了你。—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0:46 (UTC)[回覆]
如果你的條目介紹一位導演,裏面出現他導過的影視劇,這是很正確的。你把影視劇加到唐太宗里算怎麼回事呢?—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0:49 (UTC)[回覆]
我的文字從來就沒有表示過那段內容是可以靠影視劇查證的,只是相關影視劇首次提到相關問題,請你重新理解。此外再次提醒你的言辭。—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29日 (二) 10:52 (UTC)[回覆]
我只是就事論事,從沒針對你個人。當務之急是你要拿出原文來,Ws227說已經po了原文,但是在哪呢?麻煩你們指教!—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0:58 (UTC)[回覆]
多說無益,再次敦請您找出可靠真實的來源。一定要用「您」麼?為什麼屢次要提醒我的言辭呢?—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1:12 (UTC)[回覆]
列影視劇有何不可?在某位人物的條目里列出與其生涯的影視劇的情況很正常,請參看漢武帝。你既然想看原文,請看被你刪除的參考相關朝鮮資料列表[1]。—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29日 (二) 11:12 (UTC)[回覆]
這是BBS,不是可靠真實的來源,我已看過,不然我怎會知道所謂《太白逸史》?裏面只是提到有這樣一本書寫了獨眼的事,而且這個BBS現在要密碼才能訪問。漢武帝的我不知,如果有不對的地方的話,人人得而刪之。您和我廢口舌的功夫,為什麼不用來找原文?—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1:17 (UTC)[回覆]
換個人來說讓Zhxy 519同學消消氣,這樣討論才好進行。其實就是上面某位大人的這句話:既然該篇帖子中有列出詳細參考文獻的部分,閣下完全可以循其列出的參考文獻查找原始文獻來提供可靠來源,您個人的保證是無效的,我們需要的是原始文獻,麻煩了。 :) —烈之斬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2:43 (UTC)[回覆]
那就重列一份參考好了。有據可查自不必說。

李德懋(1741-1793)/靑莊館全書 三淵送老稼齋入燕詩曰。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髥落眸子。案安市城主為楊萬春。出於唐書演義。好事者為之作姓名。不足取信。詳見月汀雜錄。[靑莊館全書卷三十二/淸脾錄[一]/唐太宗眇目] 安市城。距柵門十里。城在鳳凰山上。山三面周抱。峯皆戌削刺天。超邁欲飛。南一面稍平可門。高句驪方言以鳳凰為安市。故名安市城。唐太宗動天下兵。親征。為城主所射。眇目而還。足為黷武者之炯戒。老稼齋以為此東明所築。非安市城。安市城獨非東明所創乎。案一統志。此眞安市城。故距五里有駐蹕山。路旁有徐宗孟墓舍。柳樹陰翳。牆垣鞏固。安市城主世傳姓名楊萬春。三淵詩亦用之。然尹月汀謾錄。已辨其出於唐書演義。不足取信。[靑莊館全書卷之六十六/入燕記 [上]/正祖二年四月/十四日甲辰]

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29日 (二) 13:38 (UTC)[回覆]

終於借着Google的網頁緩存功能看到了那一頁。首先我得承認,上次看這一頁的時候沒有認真看,只看到一個《太白逸史》,也沒看到這《逸史》裏的文字。這次我認真讀了一下這一頁,我還是認為應該刪除相關的描寫,至少是你找到原始材料前不應保留這一段。幾點理由如下:
1.假定那一頁上的引用書籍全是確實的,你還是要把原始出處按照維基的規範列入參考文獻,而不是轉引網上論壇,論壇上完全可能從那些書裏斷章取義,請你給出這些書的正規的引用格式,好讓有條件的讀者能夠得視全豹而非只看到片言隻語,這一點是我們繼續討論的前提,這些書不是常見的《三國史記》等容易在網上找到影印件原文的書籍,你不能保證轉引沒有以訛傳訛。這一點真是敬佩你的膽大,敢用自己的聲譽來為別人寫的東西擔保。
2.僅就我們所看到的那一頁上的我們暫時假定確實有記載的片言隻語,還是有很多問題。歷史條目,如上面維基方針里所講的,不僅僅要有可以查證的來源,這來源還要可靠。小說,演義,偽經,偽史,統統都不能算可靠的來源。你的那些書全是清朝的,頂多有一個明末的,倒不是說明清與唐時隔久遠就一點可信度也沒有,而是這些書大多是前後承襲彼此相引,少有同時期的互相印證,而且還說明了是出自唐書衍義。最早提到這一事跡的是一首詩,「三淵集/金昌翕(1732)其七,高麗舊疆踔遠矣。鳳城或雲是安市。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若道南漢形勝弱。文皇何如洪太始。」到後來卻變成箭射李世民了,詩里還說是虬髯,唐末的傳奇小說倒是有虬髯客,據說是渤海國的開國者。這樣諸多可疑的出處,怎麼能說是可靠的來源?
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16:35 (UTC)[回覆]
  • 李世民的獨眼,可謂千古奇談,現存的畫像有幾張,哪張也沒把他畫成獨眼(窩闊台的畫像可就把他畫成了酒鬼,更不用提朱元璋的麻子臉了)而且任何一種主要語言的該條目版本都沒有收錄此事,可見各國學者都把他當成笑話。我堅決反對把「楊過」事跡加入蒙哥條目中(列入「通俗文化」倒可以),所以也堅決反對把這種事加入李世民條目。如果你願意,大可以把這件事寫到「通俗文化中的唐太宗」一節里;但如果你堅持認為這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的話,那說明您還沒寫過幾個歷史學條目。維基百科是為了集中知識,最高準則是正確性,而不是一個收集各種民間流言的垃圾桶。這些東西如果想出現,就必須明確註明其不可信任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8年1月30日 (三) 08:01 (UTC)[回覆]
    • 如果這樣各位仍不能理解的話,我再說得更加赤裸裸:維基百科的資料來源是已公開發表的可信出版物,必須是被公認其有一定正確性的(普遍認為是戲說的如三國演義就不可能被用做歷史類條目的資料來源)。絕對不能把任何通俗文化、民間傳說、野史(如清代的蒙古人自《蒙古源流》起就普遍認為明代從成祖之後的諸帝全是蒙古人;蒙古源流作為蒙古史的資料來源是很重要的,雖然由於宗教問題其中詭異無比的也有一大堆,可作為明史資料就不行。關於朱棣系元順帝之子的說法,只能當坊間流言來處理),或個人(如「韓國朋友」)當成資料來源。如果想引用一些影響很大的傳說,那麼就必須明白註明:「此傳言耳」。一種典型的處理方式為:「傳說中的XXX」或「通俗文化中的XXX」。--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8年1月30日 (三) 08:13 (UTC)[回覆]
又來一位主張不要野史的了。最初我以為不過是來源問題,現在直接成為野史處理方式了。現在要延請諸位就野史與否進入wiki問題討論了。—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30日 (三) 09:35 (UTC)[回覆]
野史中可信的部分進入維基應該沒什麼問題,但你所謂的這些書是野史還是偽史,這些書都是明清之際的書,而且描述的內容出自唐書演義。而且最早提及只是箭射虬髯,後續的提及全是引用最早的這一條。是非常可疑的,當然就是不可靠的來源。前面引用的維基方針,已經強調過,歷史條目的不同,來源不但要可查證,更要可靠。不然的話,我們還可以在唐太宗這一條里加上玄奘是李世民的御弟了,這條的來源也是明朝的書《西遊記》。誠然前面有人說過「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性。」但是歷史條目顯然不能象一般條目一樣等同對待,要有可靠真實的來源,這一點也是維基方針里對歷史部分專門單列出的要求。—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09:57 (UTC)[回覆]

予以為,如果這段野史可查(當然要有古籍證明),或者在正規的出版物中出現,不妨寫入「逸事」一欄;如果純屬虛構,則不寫為妙。當然,韓劇的內容可以作為有關唐太宗的流行文化另設一欄,和《貞觀長歌》、《大唐情史》等電視劇以及《隋唐演義》等小說放在一起,但不宜寫入「逸事」。另外,予對於近些年來小韓歪曲中國歷史文化的行徑極為不滿,希望在中文維基(朝鮮文維基我管不了)上少出現「大韓民族」的民族主義論調,某些相關論調甚至不值得我們討論(最明顯的就是小韓畫的唐朝地圖,新羅中國北方百濟中國南方,把大唐帝國趕到雲南大理國去了,想必大家都看過吧)。——¤  2008年1月30日 (三) 10:03 (UTC)[回覆]

比如說清末宋珂編的野史《清稗類鈔》,全是寫清朝的事,裏面的很多內容就比較可靠,您這幾部清初的書又輾轉抄自唐書演義,來講唐初的事,靠譜麼?—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10:31 (UTC)[回覆]

en:Emperor Taizong's campaign against Goguryeo里提到的原文。

Emperor Taizong suffered an injury during the Goguryeo campaign, whic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did not specify the nature or cause of. Later Korean sources speculated that it was an arrow wound suffered during the Battle of Anshi/Ansi, and further speculated that it was an arrow to the eye.

這段沒有爭議,但也不認為李世民傷的就一定是眼睛。我不反對顧兄「逸事」的想法,不過不想看太多「韓民族主義」竊以為不現實。—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30日 (三) 10:47 (UTC)[回覆]

你引的這一段當然是有爭議,應該被「積極地移除」,最基本的一點,連參考文獻也沒有,即便是有,也是和你一樣的參考文獻,這根本說明不了問題。「逸事」的想法也是不對的,要可信的野史進「逸事」才沒問題。—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10:56 (UTC)[回覆]
這一段英文維基估計是en:VANK的傑作,不妨分析一下,第一句說唐太宗在戰爭中受傷,但沒有史載是什麼性質的傷和什麼原因,意思就是說受傷這件事是有史載的了??請給出可靠來源!後一句說較晚的韓來源(應該就是你所舉的幾本書)speculate(注意:符合維基創始人說的臆測性的假偽資料了)是箭傷,又進一步speculate是箭射眼。一句話竟然兩處都是臆測,您竟然還說沒爭議?你應該申請加入VANK了......—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11:19 (UTC)[回覆]
你存心要挑釁嗎?從你一開始說話就充滿火藥味。我有錯會改正,也不在乎想辦法查證,但你的語氣很難讓人接受。我來wiki寫東西是為了傳遞一些情報,不是來受你這樣口舌的人的教育。我一步步的列各種來源你可以予以指正,但不代表你可以進行人身攻擊!—Zhxy 519(聯繫) 2008年1月30日 (三) 11:27 (UTC)[回覆]
好吧,既然你視加入VANK是人身攻擊的話,我願意收回「你應該申請加入VANK了......」,並致歉,但是說理的句子你還是要聽進去的。—Ubuntu (留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11:35 (UTC)[回覆]
大家消消火,有必要這麼重的火藥味麼?!——¤  2008年1月30日 (三) 11:35 (UTC)[回覆]
  • 也真夠可悲的了。我大致查了一下,發現新舊唐書,《資治通鑑》,《劍橋中國隋唐史》哪個也沒提到這回事。由於唐代實錄除中唐某皇帝的半本外全部失傳,而起居注只有《大唐創業起居注》這一本存世,所以新舊唐書就是僅有的原始資料(第一手文獻)了,以後的所有書可以說都是從這兩本摘抄和推理出來的!注意一下這一點吧!既然就連費正清那幫子人也不得不只能利用唐書,我請問們是用什麼方法得出的李世民是獨眼這唐書沒記載的結論的呢?!您能肯定這不是天才的韓劇編劇發明的情節麼?可以簡單地認為,唐書沒記載的東西一律不可信,因為唐亡於907年,舊唐書編成於五代,其他的文獻都離得老遠了!新唐書不就是著名的把舊唐書的駢文刪得一個不剩的版本麼?《三國史記》,兩百多年後的產物(北宋都亡了),而且只是三個王國的實錄的不完整的匯編(實錄本身才是第一手資料,可惜除了《日本書紀》引用的幾句話以外散失得一點都不剩),就算它有利用價值吧,各位怎麼解決我提出的那個「永樂為元順帝之子」呢?《蒙古源流》也是(幾百年後編成的!)正史啊!而且蒙古人也一度相信這點啊!這跟我們碰到的這個李世民問題有什麼區別呢?--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8年2月4日 (一) 09:54 (UTC)[回覆]
輪到我勸樓上了。要穩定情緒。您的話有幾處都有錯字嫌疑,影響意思表達了。現在李世民的問題基本處於擱置,大可不必再如此激動。—Zhxy 519(聯繫) 2008年2月4日 (一) 10:31 (UTC)[回覆]
  • 不必互相諷刺了。您仔細看看,我在寫這些的同時還在編寫條目呢,您是怎麼看出來我激動的呢?費解費解。您有本事就跟我在歷史學方面較較真吧。不妨先看看舊唐書如何?太宗本紀按以後的史書而言內容少的驚人(就不必說各朝那些佔了好幾卷的皇帝了),相信不會很費時間。這個問題還是儘早解決為妙,這幾天我們就把所有參考書都翻出來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8年2月4日 (一) 10:49 (UTC)[回覆]
    • 收回上面的話,我和Zhxy 519兄發生誤會了。現在提供一些資料供大家考慮。李世民侵高句麗,主將是李勣、李道宗和張士貴。皇帝本人只是督戰而已。弓箭的射程是幾百米,如果想打擊位於大軍後面的皇帝(而且皇帝不可能身邊沒有護衛兵吧),就非得有個真田幸村那樣的不要命的人物突入唐軍陣型不可。而且這次戰爭為時並不短,唐書記載說(當然有掩飾失敗之嫌)李世民最後因考慮到遼東糧草難以供給而撤退。--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8年2月5日 (二) 04:18 (UTC)[回覆]

相關文藝作品[編輯]

小說[編輯]

影視作品[編輯]

立足東方 (留言) 2010年10月20日 (三) 04:28 (UTC)[回覆]

飾演唐太宗的演員 影視作品 飾演唐太宗的演員 影視作品
馬躍 貞觀之治》(2007年 林俊賢 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
沈曉海 開創盛世》(2006年 唐國強 貞觀長歌》(2007年)
大唐情史》(2001年
武則天秘史》(2011年
王光權 少林寺》(1982年 樊少皇 新少林寺》(2000年
林志穎 少林寺傳奇2》(2008年 何潤東 秦王李世民傳奇》(2004年
鄭國霖 隋唐英雄傳》(2003年 趙銘配音 隋唐英雄傳》(2002年卡通
焦恩俊 游龍驚鳳》(1997年 李俊鋒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2006年)
張兆輝 隋唐群英會》(1996年
布袋和尚》(1999年
陳榮峻 錦繡良緣》(2001年
苗僑偉 決戰玄武門》(1984年 劉青雲 大運河》(1987年
翁家明 亂世桃花》(2000年 于洋 傻小李元霸》(2004年
佟瑞敏 大唐名相》(1990年 洪宇宙 文成公主》(2001年
楊升 千古風流一壇醋 王迎深 隋唐演義》(1996年
鮑國安 武則天》(1995年 江漢 武則天》(1984年
梁修身 一代女皇武則天》(1986年 寇振海 至尊紅顏》(2005年
劉威 無字碑歌》(2004年 濮存昕 鏡花緣傳奇》(1998年
陳寶國 移山倒海樊梨花》(2003年 廖啟智 烽火奇遇結良緣》(2003年
王衛國 薛仁貴傳奇》(2006年) 劉長純 大明宮》(紀錄片)
羅嘉良 天命所歸 劉兆銘 《薛仁貴征東》
《薛丁山征西》
郭峰 公主嫁到》(2010年) 鄭柏麟 西遊記》(1996年
張志明 西遊記》(1986年 潘志文 西遊記》(1998年
朱泳騰 西遊記》(2010年 湯鎮宗 西遊記》(2011年
王光輝 西遊記後傳》(2000年 高雄 齊天大聖孫悟空》(2002年
吳慶哲 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2011年 阮德鏘 大唐雙龍傳》(2004年
黃海冰 唐宮美人天下》(2011年 馬天宇 軒轅劍之天之痕
余少群 《隋唐英雄》 宏榮 天師鍾馗》(新加坡電視劇)
中村敦夫 《西遊記》(1978年,日劇) 夏木陽介 《西遊記》(1978年,日劇)
徐仁錫
李柱賢
淵蓋蘇文》(2006年,韓劇) 宋勇泰 大祚榮》(2006年,韓劇)
任秉基 三國記》(1992年,韓劇)

——立足東方 (留言) 2011年12月8日 (四) 12:08 (UTC)[回覆]

李世民出生日[編輯]

李世民出生日按舊唐書 2, 應為公曆1月18日; 據通鑑 198, 應相當於 公曆1月16 日。

 胡如雷

《貞觀政要》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癸丑,太宗謂侍臣曰:「今日是朕生日。俗間以生日可為喜樂,在朕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仲由懷負米之恨,良有以也。況《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為宴樂之事!甚是乖於禮度。」因而泣下久之。(644.1.22)

《資治通鑑》貞觀二十年十二月癸未,上謂長孫無忌等曰:「今日吾生日,世俗皆為樂,在朕翻成傷感。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歡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負米之恨也。《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日更為宴樂乎!」因泣數行下,左右皆悲。(647.2.5)

《舊唐書》:母曰太穆順聖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上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二。(599.1.23~649.7.10)

——唐太宗李世民(598/599~649)生於十二月。

《新唐書》:母曰太穆皇后竇氏。生而不驚......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三。(598.1.×~649.7.10)

——《新唐書》以年五十三歲推翻《舊唐書》之年五十二歲的說法,唯生日不可算。《貞觀政要》、《資治通鑑》、《舊唐書》皆以為十二月出生,唯日期皆對不上。

《舊唐書》:衛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無子。(?~?)

《新唐書》:衛懷王玄霸字大德。幼辯惠。隋大業十年薨,年十六,無子。(599~614)

——《舊唐書》失李玄霸生卒年;《新唐書》以李玄霸隋大業十年薨,年十六歲,推翻《舊唐書》之說。

——以《舊唐書》考證,李世民(599.1.23~649.7.10)、李玄霸(?~?);以《新唐書》考證,李世民(598.1.×~649.7.10)、李玄霸(599~614)

唐太宗李世民重要度應該為高[編輯]

在中國乃至漢字文化區,唐太宗李世民的知名度都比較高,在中國為具備初中知識水平的廣大群眾所知,在我國歷史的地位也較為重要,所以說重要度應該為高。

唐太宗[編輯]

此段敍述:「唐皇室以老耳後裔自居,唐太宗當然自認為是漢人,故而崇道抑佛,引起法琳和尚不滿,法琳遂攻擊老子之父為「癃跛下踐」,母為「宅上老婢」,野合而生老子。並稱 李唐宗與隴西李氏無關,而是代北拓跋氏後裔。於是觸怒唐太宗,被唐太宗下獄。」有原創總結問題。

舉例「唐皇室為李耳後代,唐太宗當然自認為是漢人,故而崇道抑佛,引起法琳和尚不滿」這整段皆屬於推論,因為來源本身沒有這種敍述,綜合幾個來源,再加上自己的推論來形成整個段落。中間有幾段是史實,但是因為穿插了編輯自己的推論,整段皆為編輯自己的想法,讓它看起來像史實。這種寫法是違反學術原則,也違反維基規則,但很遺憾,幾乎所有中國歷史條目都常有這種問題。這個段落我編修過多次,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修回這種有問題的寫法,希望編輯可以注意這個有問題的風氣,也希望管理員可以注意。 --Alfredo ougaowen留言2022年12月10日 (六) 15:06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