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級飛彈快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隼級導彈快艇
はやぶさ型
概觀
艦種導彈快艇(PG)
擁有國 日本
前型1號型導彈快艇日語1号型ミサイル艇
現況服役中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200噸
滿載排水量240噸
全長50.1m
全寬8.4m
吃水1.7m
鍋爐奇異國際LM500燃氣渦輪發動機3台
動力噴水推進器3具 16,200馬力
最高速度44節[1]
乘員21人
偵搜系統OYQ-8B戰鬥系統
OPS-20 航海雷達
OPS-18-3 海面雷達
武器裝備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 1門
90式雙聯裝反艦導彈發射器 2組
白朗寧M2重機槍 2挺

隼級導彈快艇はやぶさ型ミサイル艇)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的一型導彈快艇,在2002-2004年間共建造6艘。


研製背景[編輯]

在日本自衛隊「1986年至1985年中期防禦能力發展計劃」中,開始研製導彈快艇(PG),計劃建造18艘,用以取代常規的魚雷艇(PT)。1993-1995年間,首批次1號型導彈快艇日語1号型ミサイル艇共3艘建成入役。[2]

在該型導彈快艇服役後,發現其在海浪中船體強度和適航性不足,特別是在冬季的日本海中難以行動。由於噸位較小(滿載排水量60噸),其續航力不足,需要依賴近岸的後勤補給。[3]此外,其採用水翼船的設計,難以在中速時行動。由於這些問題,該型導彈快艇在建成3艘後便停產。[4]

這個時期,日本制定了「關於1996年及以後的國防計劃」並在1995年底獲得內閣批准,將導彈快艇的數量減半至9艘。[4]在此基礎上,根據前型1號型的總結經驗,開始設計建造「隼級」導彈快艇。

設計[編輯]

為了提高適航性和自持力,其船體從前型的50噸提高到了200噸。[4][3]能登半島沿海不明船事件的影響,其設計指標要求將航速從40節提高到44節,為此將原先計劃的2台發動機增加到3台。由於3台發動機難以在雙體船上配置,該導彈快艇最終採用了單體船的設計方案。其採用3台奇異國際LM500燃氣渦輪發動機,平行排列,每台發動機都連接到一具噴水推進器

設計時,重點考慮了減輕船體重量和降低重心,船體結構採用耐腐蝕鋁合金。艦橋為雙層式結構,主體部分裝有阻燃複合材料製成的防彈板。[4]在設計時也考慮了隱身性能,上層建築使用傾斜設計以降低雷達散射截面,桅杆和主炮也採用了隱身化設計。[4]

在裝備方面,其攜帶兩組90式雙聯裝反艦導彈發射器。其配備一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與前型僅配備20mm機炮相比,射程更遠,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小型武裝艦艇。艦炮防護罩採用隱身化設計。受能登半島沿海不明船事件的影響,在艦橋甲板兩側各設置了一座白朗寧M2重機槍支架。此外還配備了紅外夜視儀和用於登船檢查的複合橡皮艇英語Rigid inflatable boat[4][5]

其配備有OYQ-8B戰鬥系統和Link 11戰術數據鏈,可以將數據傳輸至自衛隊更高層級的作戰系統,為其他艦艇和飛機提供數據支持。

同級艦[編輯]

編號 艦名 建造 起工 下水 服役 所屬
PG-824 隼鷹 三菱重工業
下關造船廠
2000年11月9日 2001年6月13日 2002年
3月25日
舞鶴地方隊
舞鶴警備隊
第2導彈快艇隊
PG-825 若鷹 2001年9月13日 大湊地方隊
余市防備隊
第1導彈快艇隊
PG-826 大鷹 2001年10月2日 2002年5月13日 2003年3月24日 佐世保地方隊
佐世保警備隊
第3導彈快艇隊
PG-827 熊鷹 2002年8月2日 大湊地方隊
余市防備隊
第1導彈快艇隊
PG-828 海鷹 2002年10月4日 2003年5月21日 2004年3月24日 舞鶴地方隊
舞鶴警備隊
第2導彈快艇隊
PG-829 白鷹 2003年8月8日 佐世保地方隊
佐世保警備隊
第3導彈快艇隊

圖片集[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註釋[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

  • 朝雲新聞社. 自衛隊装備年鑑 2006-2007. 朝雲新聞社. 2006. ISBN 4-7509-1027-9. 
  • イカロス出版 (編). 「いずも」第一次改修の全て. JShips (イカロス出版). 2021, 100: 14–17. 
  • 石井, 幸祐, 海上自衛隊の最新鋭ミサイル艇「はやぶさ」型のすべて (特集・ミサイル艇),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2002, (597): 88–97 
  • 海上幕僚監部 (編), 海上自衛隊50年史, 2003 
  • 海人社 (編), 注目の新型ミサイル艇「はやぶさ」「わかたか」を見る!,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2002, (597): 1–5 
  • 香田, 洋二, 国産護衛艦建造の歩み,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2015, (827): 172 
  • 山崎, 眞, わが国現有護衛艦のコンバット・システム,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2011, (748): 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