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鄺埜

籍貫 湖南省宜章縣
字號 孟質
諡號 忠肅
出生 1385年
湖南省宜章縣
逝世 1449年
土木堡
出身

辛卯科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

鄺埜(1385年—1449年),孟質,籍貫湖南省宜章縣城南鄉新田村鄺家門自然村[需要解釋]人,出自宜章廣田洞鄺氏,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編輯]

永樂九年(1411年),鄺埜中式辛卯科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授監察御史。歷任陝西按察副使、應天府尹、兵部右侍郎正統十年(1445年),進兵部尚書

也先進攻明朝時,中官王振主張親征,鄺埜勸阻,英宗不聽。土木之變爆發,鄺埜戰死於亂軍中。

身後[編輯]

景泰初年,追贈少保。成化年間,諡忠肅[1][2][3][4][5][6][7][8][9]

註釋[編輯]

  1. ^ 《明史·列傳第五十五》:鄺埜,字孟質,宜章人。永樂九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鈔法為豪民沮壞,帝遣埜廉視。眾謂將起大獄,埜執一二市豪歸。奏曰:「市人聞令震懼,鈔法通矣。」事遂已。倭犯遼東,戍守失律者百餘人,皆應死。命埜按問,具言可矜狀,帝為宥之。營造北京,執役者鉅萬,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謀不軌者,擢埜陝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調兵剿捕。埜白其誣,詔誅妄言者。宣德四年振關中饑。在陝久,刑政清簡。父憂服除,擢應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稅皆酌其平。
    正統元年進兵部右侍郎。明年,尚書王驥出督軍,埜獨任部事。時邊陲多警,將帥乏人,埜請令中外博舉謀略材武士,以備任使。六年,山東災。埜請寬民間孳牧馬賠償之令,以蘇其力。
    十年進尚書。舊例諸衛自百戶以下當代者,必就試京師,道遠無資者,終身不得代。埜請就令各都司試之,人以為便。瓦剌也先勢盛,埜請為備,又與廷臣議上方略,請增大同兵,擇智謀大臣巡視西北邊務。尋又請罷京營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備緩急。時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親征,不與外廷議可否。詔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邊將足制之。陛下為宗廟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聽。既扈駕出關,力請回鑾。振怒,令與戶部尚書王佐皆隨大營。埜墮馬幾殆,或勸留懷來城就醫。埜曰:「至尊在行,敢託疾自便乎?」車駕次宣府,朱勇敗沒。埜請疾驅入關,嚴兵為殿。不報。又詣行在申請。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為社稷生靈言,何懼?」振叱左右扶出。埜與佐對泣帳中。明日,師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為人勤廉端謹,性至孝。父子輔為句容教官,教埜甚嚴。埜在陝久,思一見父,乃謀聘父為鄉試考官。父怒曰:「子居憲司,而父為考官,何以防閑?」馳書責之。埜又嘗寄父褐,復貽書責曰:「汝掌刑名,當洗冤釋滯,以無忝任使,何從得此褐,乃以污我。」封還之。埜奉書跪誦,泣受教。景泰初,贈埜少保,官其子儀為主事。成化初,謚忠肅。
  2.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五:○丁丑敕寧夏總兵官都督同知史昭等曰得奏徐童受自虜中脫歸言阿召孕兒只伯事情甚悉朕慮此賊既近寧夏必乘間來侵卿其厲兵儲器多方籌畫期滅此賊仍敕諸將戒嚴守備為來春出師之計 下行在兵部尚書王驥右侍郎鄺野於獄先是 上以西北邊情緊急諸將未即奏功命驥等會官計議以聞越五日猶未回奏是日早朝奏事畢 上召驥等至前面責之曰邊情緊急如此爾等何故遲延不議欺朕年幼邪遂命執驥等下獄 公侯伯五府六部太師英國公張輔等上備邊議謂甘肅延綏大同宣府各邊俱有鎮守總兵等官師旅不為不多烽堠不為不備然而殘虜得為寇者以守將提督之不嚴爾欲便命將出師則賊寇出沒不常初無巢穴可搗為今之計宜令各處鎮守等官盡心措置毋踵前為遇賊剿除不限分守仍令都督蔣貴趙安各率精騎時於賊人出沒地方巡哨遇賊追殺毋縱入境官軍有功計勞受賞畏縮失機量情行辟其延綏地方曠遠都指揮王永所領兵少乞將山西在京操備官軍內摘二千人舉智勇都指揮一員管領前去同永守備其在京舊選官軍四萬令成國公朱勇訓練以備有警 上是其議即命所司行之 山東青州府樂安益都二縣直隸廣平府成安縣各奏今春以民飢發官廩賑濟期以秋成抵斗償官然今秋又歉民甚艱窘請移來秋為便事下行在戶部覆奏從之 命山東靖海成山威海百尺寧津潯山六衛所軍余俱寄籍文登縣佃耕民田從知縣祝協請也戊寅四川播州宣慰使楊升遣長官楊勝宗等並哈剌孩等衛女直指揮吉列兒等嘔罕河衛女直指揮脫因托兀者前等衛女直指揮阿剌禿等各來朝貢鷹馬及方物賜宴並賜彩幣等物有差 命山東濟南府濱州知州梁昭復任昭在濱州鋤擊奸豪撫恤窮民以母喪去任州民聞昭服□闋相率赴京奏保故復之
  3.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三:○兵部尚書鄺野等奏比者福建賊鄧茂七浙江賊葉宗留等焚劫郡縣荼毒生靈雖朝廷再命將出師而羽書飛報日至賊情變詐益滋人心驚疑公私煩擾臣等猥典兵政偶有所見不敢不言一用兵賞罰為重福建征進官軍多系山東河南及江北直隸衛所赴京輪操之數居京日久衣裝敝壞其浙江江西調去者又皆運糧甫畢未得休息彼此迫於貧困銳氣何由振作乞令所司措置銀布預為賞犒以慰其心以作其勇一用兵必將帥得人而後士卒用命訪得都督毛福壽勇鷙善戰指揮郭登素有謀略俱習經戰陳乞授各官或副總兵參將等任選東昌河間等處達軍一千人隸之令與陳懋等合勢協力庶幾賊徒易為殄滅一南京國家根本之地其操守官軍已調雲南福建等處征進所存僅二萬餘而附近浙江福建江西又多盜宜以中都留守司屬衛及直隸揚州高郵廬州等衛所今次赴京輪操官軍暫令赴南京操練守衛倘閩浙急用應援亦可就近調遣 上曰野等皆掌兵政官乃不量事情言事朝廷賞功自有定論如何要先給賞既命總兵官統大軍剿賊又要別選將卒南京已有重兵操備又要留在京操備官軍此等小寇尚爾設有大事何以處之今姑記罪若再爾妄言俱重罪不宥
  4.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四:○巡按貴州監察御史陳鑒奏麓川叛賊思機發逃遁遐荒苟延殘喘宜專責鎮守總兵官黔國公沐斌擒剿勿勞朝廷遣軍事下兵部尚書鄺野等議鑒所奏雖若有理緣已命總兵官都督宮聚及靖遠伯王驥統領大軍前往征剿思機發量已就擒若聚等無成宜如鑒言 上命鑒為雲南布政司右參議往騰衝招撫叛賊
  5.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五:○寧夏左參將都指揮使丁信奏寧夏中衛孤縣河外密邇虜境雖稱一衛實無三所乞添撥官軍協助守備事下兵部尚書鄺野等言寧夏中路總兵官張泰處馬步官軍見有一萬四千有餘如信處有警就於泰處量調應援不許自分彼此 上曰善○命兵部重定官員合用皂隸數以聞尚書鄺野等奏文職一品二品十二名三品十名四品六名五品六品四名七品至九品二名內翰林院編修簡討六科給事中中書舍人監察御史俱近侍各添一名國子監博士助教學正學錄翰林院譯字官每員一名武職五府管事都督錦衣衛管事指揮鎮撫司管事鎮撫俱照文官品級則例其各府帶俸都督各六名錦衣衛帶俸都指揮指揮各四名長陵衛官系奉 仁宗皇帝特恩指揮使指揮同知各六名指揮僉事四名府軍前衛指揮等官孫繼宗等五員奉 皇上特恩每員二名各衙門公用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每處直堂三十名鴻臚寺翰林院每處直堂十五名宗人府太常寺國子監每處直堂十名詹事府太僕寺欽天監太醫院每處直堂六名光祿寺尚寶司六科中書科系內府衙門各用看朝房四名上林苑監行人司每處直廳四名六部各司都察院各道大理寺左右二寺每處直廳四名刑部各司都察院各道大理寺左右二司系理刑衙門每處把門二名都察院經歷司通政使司經歷司每處直廳四名戶部刑部都察院照磨所及各衙門司務廳每處直廳二名通政使司有奏訴冤枉人等戶部山西清吏司兵部職方武庫二清吏司俱有軍囚人等每處看監四名宗人府經歷司直廳二名詹事府主簿廳直廳一名鴻臚寺司賓署司儀署主簿廳太常寺博士廳典簿廳太僕寺主簿廳各二名欽天監主簿廳二名看書五名觀星台把門四名國子監繩愆廳直廳三名典簿廳直廳二名刑部看監舊有一百三十九名都察院看監舊有一百二十八名五軍都督府直堂各舊有八名各府經歷司直廳各舊有四名錦衣衛直堂二十名鎮撫司直廳舊有五名看監舊有三十二名經歷司直廳舊有四名俱各照舊不動在外司府州縣官員跟用皂隸合照在京官員品職額數僉撥其公用皂隸弓兵並看監禁子各有原額合令照舊額數僉用不許過多 上曰國子監博士助教學正等官系教訓生徒官每員與二名各縣知縣系親民正官每員與四名朝廷簡任有司官養以俸祿期在宣佈恩德撫恤百姓近聞各司府州縣官廉正守法者固多其中亦有不才者罔知盡職惟圖貪利往往於所屬私僉皂隸或容豪富奸民投託交結多至六七十名及二三百名者逼令辦納錢物准折財產所屬官吏遞相仿效全無畏憚凡有公差止派貧民應當因致靠損逃亡失業又有聽信豪猾浸潤通同虐害良善無所控訴論罪宜處以極刑今俱不問兵部其出榜備開額數通行禁約令其改正敢有仍前多僉者令巡按御史及按察司官挨究依律懲治若御史等官不能正己正人徇情不舉事發一體治罪不宥
  6.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六:○丁亥 車駕將詣 天壽山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鎮遠侯顧興祖修武伯沈榮等帥兵護衛尚書王佐胡濙鄺野侍郎趙新曹義王永壽丁鉉等扈從西寧侯宋瑛平鄉伯陳懷都督同知王貴尚書王直右都御史陳鎰居守京城
  7.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七:○貴州按察司副使李睿奏諸苗連結動以萬計攻劫貴州湖廣一路邊城屯堡勢甚猖獗官軍數少守御不敷請調四川雲南湖廣官軍土兵會同剿捕更命大將一員鎮守如都督蕭綬吳亮事例節制二都司官軍及選都指揮三四員分地備御章下兵部尚書鄺野等議乞敕靖遠伯王驥及總兵官宮聚等同郭瑛張善或分據要害或直搗巢穴相機剿滅以除民患俟平議留人鎮守從之
  8.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一:○鄺野,字孟質,湖廣宜章縣人。祖為安福知縣,父為句容學官,家教甚嚴。野中永樂七年進士,擢監察御史。奉命往南京察沮滯鈔法者,眾謂將起大獄,野惟擒市豪一二以歸,奏曰:「市人聞令,皆震懼,今鈔法已通矣。」上頷之而罷。倭寇犯遼東,野往察問戍守之失律者,凡百人皆應死,野開陳其可矜狀甚明,上然而宥之。有言狹西民群聚千餘謀不軌者,上擢野為狹西按察司副使,俾廉其事,至則白其誣。狹西飢,分地賑濟活人甚眾。宣德間,薦為應天府尹,興利除害尤多。 正統初,徵拜兵部左侍郎。嘗獨任部事,疏奏便宜,人被其惠,升尚書。上親征,野從行墜馬,或勸留懷安城少就醫藥,野不從。車駕回至宣府,虜踵至,野再上章,請疾驅入關,嚴兵為殿,皆不報。又詣行殿申前請,王振怒曰:「汝腐儒安知兵事?再言必死!」野曰:「我為社稷生靈而言,何得以死懼哉!」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野與王佐相對泣帳中。明日,師覆,野死,年六十五,贈少保,官其子儀為主事。 野為人端謹,居官勤慎,所至有冰櫱聲,丰采凜然。仕宦四十年,操履如一日,性至孝。在陝西時,得父書,拜而跪讀之。嘗以俸錢易絨褐奉父,父封還,以書責之。野思欲見父,與僚友謀,請為鄉試考官,父怒,以書責之,曰:「安有子持憲於是而父為考官乎?」野泣而受教。然平居喜誦道經,雖老不變雲。 ◎曹鼐,字萬鍾,真定府寧晉縣人。始由鄉舉為山西代州教官,負才不屈,欲見用於時,乃上疏,願辭校職再就試,為吏部駁奏,遂改授江西泰和縣典史。縣務冗劇,中官往來絡繹,鼐應酬不懈,暇則延禮師儒講學。宣德七年,部匠赴京,值大比,疏乞入試,許之,大學士楊士奇嘉其有志。已而,果中京闈鄉試第二人。明年春闈,復在高選。及廷試,遂為第一人,擢翰林院修撰。 正統改元,上初御經筵,選鼐日侍講讀,預修宣宗實錄。書成,進侍講。五年,命入文淵閣參預機務。九年,升翰林院學士。十年,升吏部左侍郎,仍兼學士。至是,死事,贈榮祿大夫、少傅、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諡文襄,遣官諭祭,官其子恩為大理評事。上復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又官其孫為錦衣衛百戶。鼐明敏爽闓,臨事善斷,言議侃侃,事繼母委曲順從,得其歡心。經筵進講,明切暢達,啟發宸聰,雖左右侍從亦樂聞焉。 王振專政,狠愎自用,人莫敢忤,惟鼐隨事調護,所言多見從。及上駐蹕宣府,鼐力勸勿輕進,振不聽,鼐死,人尤惜之。時有傳鼐在者,朝廷懸重賞召人求之,卒不可得,久之乃知其訛雲。
  9. ^ 《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諸姓部》:鄺野,按《明外史鄺野傳》,「野,字孟質,宜章人。永樂九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擢陝西按察副使,擢應天府尹,正統元年進兵部右侍郎。也先入寇,王振主親征,詔下,野上疏言之不聽,既扈駕出關,力請迴鑾,又不報,師覆,野死,景泰初官,其子儀為主事,成化初,諡忠肅。」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八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一百六十七》,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編輯]

  •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官銜
前任:
徐晞
明朝兵部尚書
1445年-1449年
繼任:
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