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知青歌知識青年自編自唱,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歌曲。創作、流行於1969年至1979年之間。其代表作有《南京知青之歌》(任毅)、《年輕的朋友你來自何方》(重慶知青歌)、《廣州知青之歌》。

這些歌曲多詠嘆故鄉的美麗、父母的親情、朋友的離情別緒、青春的美好、人生的希望、生活的艱辛,表達了複雜的青春期感受──難以言說的思念之情、惆悵之情、哀怨之情,苦中作樂的自我調侃,和清純淒婉的情歌。雖然他們仍只能局限在認同於那時的統治思想,無法從理性上認識上山下鄉運動的荒謬性,卻由親身經曆本能地感到生活失去了意義:靠勞動養不活自己,學到的知識全無用武之地;農民在貧困中求生存的覓食技巧表現出極端狹隘性,「再教育」之說只是畫餅。加之,青春期憧憬所特有的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使他們的感傷更加淒迷,他們的自嘲懊喪絕望。

在那些故土難捨、慈親難離、望風懷人、傷情失戀、人生無常、命運弄人的哀苦、頹廢、悲觀甚至消極的感喟嗟嘆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對人生、命運、生活的強烈欲求和執着、留戀。儘管瞬間心緒落寞難遣,仍有自慰釋懷的飛揚輕盈,雖然夾纏「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誇張自戀,到底掩不住質疑專制不義的純真告白。革命宏大敘事(「廣闊天地煉紅心」、「光榮神聖的天職」)和小資感傷(「淚水」、「悲傷」、「爹娘」、「白髮」、「姑娘」、「情愛」、「異鄉」、「噩夢」)的並置、弔詭形成了微妙的反諷,以其青春的證明,無意中剝落了文革意識形態的神聖油彩,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天問」。它顯示了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以特殊形式蘊涵着特殊年代的人性甦醒。

這類歌詞雖較少文采、浮淺,卻蒼涼真摯、哀婉動人。一般是套用現成的曲調,改填歌詞,舊瓶裝新酒,借他人酒杯澆自己的塊壘;也有少數知青自己作詞譜曲的原創作品。作者多是老三屆畢業的,因為他們受教育主要在文革前,較為正規、充分,表達、感受能力都比其他知青人群強。時間多集中在1969-1970年間。但他們中的好些人從1971年開始就陸續招工升學返城,唱得更多的倒是1972年開始下鄉的新三屆及後繼知青。其傳播途徑基本為口頭傳唱,有賴於一對一的直接交往,故有較強的地域性;各地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知青歌。

雖然知青歌基本上是哀而不怨,但它表達的思想情緒游離於時代主旋律之外,僅在民間傳唱,不能也不允許在正式場合出現。但由於知識青年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病,即使半公開地唱也沒有人干涉。它便具有了宣泄口、安全閥的類似功能。於是,非主流、反社會、具有離心傾向的亞文化──知青曲,竟意外地有了親社會的功能。

一些契合知青心情的中外抒情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深深的海洋》、《紅河谷》、《梅娘》等),也在知青中流行,被他們稱作知青歌。

1992年底左右,一些音像公司出於商業動機,利用懷舊題材熱,錄製、推出了一批以知青歌為題材的盒帶;創造了可觀的效益。[1] 但流行的時間並不長、規模並不大。而用電聲樂器配曲,走的是輕音樂流行歌曲的路子,知青歌特有的悲涼感蕩然無存,改變了知青歌的原汁原味。

註釋[編輯]

  1. ^ 出版的錄音帶有《被奉獻的一代:文革知青珍藏歌曲集》(汕頭音像出版社)、《知青之歌》(峨嵋電影製片廠音像出版社),VCD有《自己的年代:知青歌曲珍藏版》(1997年版),書籍有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知青歌集》(平裝本)。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