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所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澉浦所城牆遺址[注 1]
海鹽縣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南北湖風景區澉浦村西部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不詳
認定時間2003年1月

澉浦所城位於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澉浦鎮西部、西大街底,現存西門肅武門及附近部分夯土殘牆。

澉浦為唐開元五年(717)設鎮,歷宋元皆無城池,明洪武十九年(1386)設澉浦千戶所,隸海寧衛[1],同年始築土城,永樂十六年(1418)改以磚石重砌,正統八年(1443)又以磚石重新包砌,清代順治、康熙、乾隆時均有重修[2]。1978年開挖長山河時自城中穿過,城牆大半被拆除,僅存西側一段[3]。1991年澉浦鎮政府整修城牆並在原西門旁新開一城門,新城門風格、式樣均與舊城門相同,其上建肅武亭[4]。近年澉浦鎮政府擬對西城牆進行恢復重建,建設「肅武門公園」,並疏浚修復護城河[5]

澉浦城牆原呈平行四邊形,城周八里十七步(約4635.2米)[注 2],高二丈四尺五寸(約7.84米),設城門四座、水門一座、敵台十六座,四座城門分別為東門延春門、西門肅武門、南門靖溟門和北門拱辰門,門外均設吊橋,西門附設水門。護城河周九里三步(約5188.8米),深一丈一尺(約3.52米),闊五丈(約1.6米)[2]。城牆外側以條石疊砌,內側以塊石壘築,中間填土。今存西面夯土殘牆長1736米,殘高4米,厚7米;西城門洞寬3.16米,高3.2米,進深9米,呈拱形,以條石錯縫砌築[3]

原城內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分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和南北兩條小街,有巷弄十八條[3],四條大街分別連通四座城門,出城北至海鹽縣,南至江濱長牆山(今長山),西至海寧縣,東亦至江濱[6]。原城內的主要建築有澉浦所署、公館、常積倉、城隍廟、真武廟、土地廟、天妃宮、禪悅寺、海門寺和延真觀等(圖)

明天啟四年(1624)《海鹽縣圖經》澉浦所圖,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刊本
清光緒三年(1877)《海鹽縣誌》縣境圖,示澉浦所城及周邊區域
1969年12月澉浦鎮及周邊地區衛星航拍

註釋[編輯]

  1. ^ 名稱據嘉興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13年)[永久失效連結],另據牆上文保碑,文物名稱為澉浦城牆,公佈時間為1991年6月。
  2. ^ 其範圍大致包含今澉浦村和鎮中村內,長山河兩岸的區域。

參考文獻[編輯]

  1. ^ 清·王彬等修,徐用儀等纂,《光緒海鹽縣誌·卷四·輿地考·城池》:澉浦鎮(仇志)唐開元五年蘇州刺史張廷珪奏設。……洪武中築城於鎮,設千戶所以守備焉。
  2. ^ 2.0 2.1 《光緒海鹽縣誌·卷四·輿地考·城池》:澉浦城(仇志)城周八里十七步,高二丈四尺五寸,洪武十九年欽差安慶侯榮陽侯(案安慶侯仇成,榮陽侯鄭遇春,見趙圖記)委千戶費進等度地築土為城,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等巡御,砌以磚石,正統八年侍郎焦宏等令杭嘉湖三府備料重加包葺,嘉靖三十三年知縣鄭茂增築城並敵台十六座,陸路城門四(案《續澉水志》雲東曰延春,西曰肅武,南曰靖溟,北曰拱辰),水門一座。(續圖經)國朝順治十五年同知冀應熊奉檄重築城垣樓鋪,康熙五十七年知縣梁澤奉檄重修。(伊府志)乾隆二十八年知縣沈全達動款興修城垣、女牆、瓦樓。池(仇志)周九里三步,深一丈一尺,闊五丈,吊橋四。(新纂)咸豐九年鮑郎場大使申祜於吊橋內各設關廂一座。
  3. ^ 3.0 3.1 3.2 《澉浦所城墙遗址》. 海鹽縣博物館. [2017-07-05]. [永久失效連結]
  4. ^ 《澉浦古城墙》. 海鹽新聞網. [2017-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5. ^ 《澉浦镇吹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号角》. 浙江環保新聞網. [2017-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6. ^ 清·許瑤光修,吳仰賢等纂,《光緒嘉興府志·卷四·城池》:澉浦鎮……陸門四,東抵海岸,西通海寧縣界,南抵長牆山海濱,北至本縣,水門一,惟西門,與陸路俱通海寧縣界(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