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蠶種場

座標31°45′09″N 120°28′59″E / 31.75246°N 120.48314°E / 31.75246; 120.4831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江陰蠶種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江蘇省江陰市
分類其他
時代1928年
編號8-0753-6-003
認定時間2019年
地圖

江陰蠶種場,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的一個蠶種場,是專門培育優良蠶種的單位。

沿革[編輯]

江陰蠶種場位於江陰市東南境長涇自然鎮東街、長涇浜南北兩岸。該場有育種用房6000多平方米,並有桑田125畝。1928年,宋楚才集資38000元,於次年私人合股經營,稱大福蠶種場,產品「帆船牌」蠶種,主銷於浙江。1934年,擴建原種部,並不斷改良蠶種。1936年,宋楚才在長涇鎮河北街東首創建大福二場(北場),並聘請姜白名擔任總技師,是當時江蘇省內一流設備技術[1]。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在長涇鎮進行空襲,一場二場均遭到轟炸;二場曾一度被日軍佔據[2]

1955年,一場二場合併[3]。1956年,又與雲亭雙利蠶種場合併,公私合營,沿稱大福蠶種場。1966年,成為國營場圃,定名江陰蠶種場,後更名為江陰市蠶種場,屬業務上則由江蘇省蠶種公司指導。1980年,進行改革管理制度,對場圃實行財務包乾。1986年,蠶種產量達5.4萬張,產值25萬餘元[4]。2019年,當選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編輯]

2002年,大福二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江陰市政府對其撥款修復[5]

參考[編輯]

  1. ^ 蔣猷龍主編;《浙江省蠶桑志》編纂委員會編. 浙江省蚕桑志.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08: 309. ISBN 7-308-03824-6. 
  2.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江陰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江阴文史资料 第13辑.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江陰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1992.10: 114–115. 
  3. ^ 江陰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等著. 江阴市建国后“三亲”史料丛书 农林水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03: 273–275. ISBN 978-7-5325-6291-6. 
  4. ^ 江陰市地名委員會編. 江苏省江阴市地名录. 江陰市地名委員會. 1987: 232. 
  5. ^ 王利峰主編. 泾水流韵.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8.10: 66. ISBN 978-7-106-02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