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汗腺(Sudoriferous Glands)為哺乳動物皮膚的真皮層、皮下組織中分泌汗液,呈彎曲管狀。

大汗腺的腺體較大,隨毛囊分佈,常開口於毛根附近。小汗腺較小,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分泌稀薄的汗液。在高溫環境中,汗腺分泌加強。大量汗液的分泌、蒸發,散發大量的熱,有降低體溫作用。

大汗腺[編輯]

哺乳動物大汗腺的是簡單的管狀腺體。腺體的分泌部分膨大,直徑可達3~5毫米。腺泡由單層柱狀上皮組成,其中有暗細胞英語Dark cell,內含分泌顆粒。腺泡的外周有肌上皮細胞圍繞。一般認為肌上皮細胞能收縮,有助於汗液的排出。腺體的導管部分為細長的管道,從真皮深部蜿蜒伸向表皮。管道上皮由2~3層低柱狀細胞組成有些動物大汗腺的導管開口於毛根附近或毛囊內,如人類。

多數動物的大汗腺隨毛囊分散分佈,有些動物的大汗腺變大成群集中在身體特定區域。如,除全身皮膚外,在肛囊還有大汗腺集中存在。人類的大汗腺分佈於腋窩、乳暈、陰部、肛門附近。成群分佈的大汗腺,一般只分泌少量濃稠的,呈白色、灰白、淡黃、紅色的液體,如河馬的「血汗」為紅色汗液。鼬、香貓的大汗腺分泌特殊氣味。人類大汗腺的新鮮分泌物含有蛋白質與脂肪酸,無氣味[來源請求],排至皮膚表面後,細菌分解,生成一些不飽和脂肪酸產生怪味,即狐臭。這種特殊氣味在哺乳動物的群居生活、性行動中有一定意義;有些動物在求偶季節大汗腺活動加強。牛、馬在高溫環境、激烈運動後,大汗腺分泌量大增,幫助散熱。

大汗腺接受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纖維的支配。情緒激動可使腺體分泌、排出汗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也可刺激大汗腺的分泌。性激素對大汗腺的成熟、活化有重要影響。人類的大汗腺到青春期才開始分泌,而且男人的大汗腺一般均較女人的為大。說明雄性激素促進大汗腺發育、分泌。女性的大汗腺還隨月經周期發生周期性變化。在月經前,大汗腺的皮細胞和腺腔增大,在月經期則發生相反的變化。

小汗腺[編輯]

結構也是簡單的彎曲管狀腺體,但分泌部分較小,直徑只有0.3~0.4毫米。腺泡的上皮細胞中有明、暗細胞。腺泡的外面也有肌上皮細胞圍繞。小汗腺的導管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與毛囊無關。

小汗腺分泌稀薄的汗液,是人汗的主要來源。汗液的水佔99%以上,固體成分不足1%,大部分為氯化鈉,少量的氯化鉀尿素等,幾乎不含蛋白質與脂肪酸。因此,小汗腺分泌物基本不產生體味。與血漿比,汗液是一種低滲液體。環境溫度達30℃時,小汗腺開始分泌。汗液中水分在身體表面蒸發,散失大量的熱;是人體唯一的散熱方式。手掌、足跖常受磨擦,汗腺分泌能保持皮膚濕潤、防止角化層變硬,保持觸覺的敏感性。汗腺能排泄出部分代謝產物,如尿素。

小汗腺分泌適應環境變化。當人汗中氯化鈉的攝入量低、發汗速度慢、對高溫環境已適應時,汗液中氯化鈉的含量降低,減少體內鈉的丟失。寒冷條件下,汗液不分泌,非常炎熱下,分泌達1.5升/小時。

小汗腺分泌受神經調節。分佈到小汗腺的交感神經一般是膽鹼能纖維(Cholinergic Fibers),只有面部和手、足的部分汗腺受腎上腺素能纖維的支配。體溫升高引起汗腺分泌,調節中樞在下丘腦。中樞的血液溫度升高、皮膚溫覺感受器的傳入衝動增加能使下丘腦發汗中樞興奮,引起全身特別是軀幹的汗腺分泌,加強散熱。精神活動引起的汗液分泌,局限於手掌和足跖;中樞可能位於大腦皮層。

體液對小汗腺活化也有一定影響。如乙酰膽鹼促進汗液分泌,腎上腺素加強乙酰膽鹼對汗腺的刺激作用。醛固酮促進汗腺導管對鈉的重吸收,使汗液在導管內流動過程中由等滲變為低滲。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