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傳光
1962年
繼耕
浣生
出生1910年10月30日
 大清福建省閩侯縣城門鄉
逝世1980年3月31日(1980歲—03—31)(69歲)
 美國佛羅里達州
母校康奈爾大學
職業農業科學家
政黨中國民主同盟

林傳光(1910年—1980年),男,字繼耕,號浣生[1],福建閩侯人,中國植物病理學家,植物真菌病毒學家,農業教育家北京農業大學教授。

生平[編輯]

宣統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公曆1910年10月30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父親務農兼營商業。1929年畢業於英華中學。同年入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1年後轉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師從戴芳瀾俞大紱,193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其後留校任助教,1937年升任講師。同年赴美國深造,在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主修植物病理學,副修植物生理學真菌學[2]

留學期間專攻真菌孢子萌發能量問題[3]。1940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成都金陵大學副教授、國民政府農林部專員等職。1944年再度赴美進行科學考察。1946年,受聘為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教授兼植物病理學系主任。

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及植物保護系教授。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三屆北京市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植物病理學報》編委等職[4]

1980年3月31日逝世[5]。終年69歲。

科學貢獻[編輯]

康奈爾大學深造期間,師從植物病理學家赫伯特·海斯·懷素。博士論文是《果生核盤菌分生孢子萌發與銅的毒性》[1]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從1953年開始主持研究馬鈴薯退化問題[6]。他在研究退化受環境影響的同時也注意到病毒的侵染作用。倡導用赤黴素或硫脲處理塊莖或噴射幼芽,可以促使退化種薯發出的幼芽在基部形成壞死斑[7]

作品[編輯]

着有《普通植物病理學》、《真菌學》等。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青寧生. 注重生理学研究的植物病理学家——林传光. 微生物學報. 2009, (11). ISSN 0001-6209. doi:10.3321/j.issn:0001-6209.2009.11.021. 
  2.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植物保护卷》.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年: 第380頁. 
  3. ^ 徐友春 (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828頁. 
  4. ^ 林传光. 中國農業大學. 2012-01-09 [2019-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8). 
  5. ^ 《中国百科年鉴·198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1年: 第362頁. 
  6. ^ 易槐. 踏踏实实地前进——微生物研究所对马铃薯退化问题的研究. 人民日報. 1961年7月18日: 第4版. 
  7. ^ 林傳光; 田波. 对于马铃薯退化原因的探讨. 人民日報. 1965年6月18日: 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