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刀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團體之一。俗名「金鐘罩」亦名「仁義會」。是白蓮教的分支。其會員以農民為主,包括城鄉手工業者,貧苦知識分子和小商販等。會員遍佈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奉天直隸等省份。[1]:89

起源與發展[編輯]

大刀會最早產生在1894年的山東曹縣一帶,由於當地洋教教會存在對百姓的欺壓,當地人以「興華滅洋,保衛身家」的口號組成大刀會,後演變為「扶清滅洋」。1896年6月,江蘇碭山(今屬安徽)大刀會首領龐盛選(龐三傑)向山東曹、等縣大刀會求援,以反擾教會。山東大刀會首領劉士端即派彭桂林帶領會眾千餘至碭山,焚燬劉堤頭外國教堂銅山(今屬江蘇)、豐縣蕭縣(今屬安徽)及山東等地大刀會紛起響應反對教會,被清政府山東及江蘇的駐軍鎮壓。次年7月,碭山縣大刀會眾再次攻打教堂,銅山、豐縣會眾準備再次起事,旋遭鎮壓。同年山東大刀會在曹州殺死兩名德國教士和眾教民,引致德國出兵,清政府戰敗,割膠州灣。大刀會的反洋教暴亂,是早期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前驅之一。辛亥革命時期,山東的大刀會眾也曾支持過革命黨人張繼宋教仁等。但該會亦曾被地主階級利用來反對農民起義[2]

大刀會在各地有不同的發展,故各地的政治、經濟、組織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到了民國時期,大刀會的影響力更為廣泛,國民政府多次下令清剿,但收效甚微。[1]:891949年中共打贏第二次國共內戰前後,福建地區的大刀會被納入「反共救國軍」的體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期的主要反對武裝之一,[1]:90中共方面亦將大刀會視為國民黨當局的「特務土匪」。直至1951年4月,大刀會最後在福建的殘餘勢力才被基本消滅。[1]:151

現在,許多新解放區的廣大人民,在飽受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匪幫十二年的殘酷剝削和兵燹之災以後,迫切地要求社會秩序的安定,城鄉貿易的暢通,經濟生活的恢復正常,以便迅速治好戰爭破壞的創傷,重整自己的家業。但美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有計劃地製造的特務土匪的騷擾作亂,燒殺淫掠,卻使人民的要求無法實現。在人民解放軍消滅或擊潰國民黨匪軍,解放廣大的城市和鄉村以後,如果許多地方實際上仍為特務土匪和反動勢力所控制,則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無法推行,舊的反動政權不能改造,人民的負擔很難減輕和公平,救災治水等要急之舉也受到障礙,一切革命工作無法展開,城鄉關係不能溝通,人民幣不能佔領廣大的市場,經濟生活無法恢復,城市將被孤立,農村將被窒息。因此,在解脫國民黨暴政的壓迫之後,特務土匪便是人民當前最主要的和最可惡的敵人;而肅清土匪,安定民生,則成為各階層人民共同的迫切要求。因此,發動大批幹部和革命的工人、學生下鄉,配合人民解放軍的武裝力量,動員廣大農民,肅清土匪特務,推翻反革命惡霸分子的統治,安定秩序,發展生產,進而有系統地有步驟地進行各種社會改革,便必然應該成為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許多地方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凡是新解放地區,起初必須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集中全力進行剿匪反惡霸鬥爭,摧毀國民黨反動勢力,才能打開局面,站穩腳眼。這幾乎已成為鬥爭發展必經的過程。誰要是不及時地抓緊這一環節,便難免要走彎路,而且終究要回過頭來重新做起。

——新華社,«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

分類[編輯]

會內分坎門和離門兩支。離門燒香唸咒,不動刀槍;坎門除唸咒外,還練習刀槍武功,設立壇場,傳授徒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團體。其政治宗旨「以掃清滅洋為幟」經常發動暴亂反對教會。其名稱也各不相同,可以從服裝顏色(如黃甲會、青帶會)、武器(如白扇會、花籃會)、迷信角度(如八仙會、八卦會)等方面命名。[1]:89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郭天印.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中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 ISBN 9787203101390. 
  2. ^ 牟信剛. 大刀会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青島市城陽區檔案局. [永久失效連結]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