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難會議又稱洛陽國難會議,是因應九一八事變而於1932年4月7日至11日在中華民國河南省洛陽召開的一場會議。此次會議共有140餘人出席,由行政院院長汪精衛主持。此次會議圍繞政治和禦侮而展開。有人提出「解除黨禁、進行制憲」,但沒有結果。不過國民政府同意完成訓政後實行憲政,並在訓政期間設立中央民意機關以監督財政與外交[1][2]。會後與會各方發表決議,提出「凡侵害國家政治獨立及領土與行政完整之敵人,政府應用武力與外交,抵抗到底,有違上述宗旨之條約,概不得簽訂」[3]

背景[編輯]

1931年7月至8月,中華民國爆發1931年江淮水災。同年9月18日,又發生九一八事變。而此時國民政府又在剿共,引起中華民國國民不滿,此時各界要求蔣中正當局結束內戰、實施憲政和民主、一致對外。同年11月22日,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組織國難會議案》,表示「現在國難日急,中央亟應延攬各方人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領導之下,組織一國難會議,以期積思廣益、共濟時艱」。12月28日,中國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繼續認定「國難會議與國民救國會議急待召集」[1]

1932年1月8日,國民政府頒佈國難會議召集令,邀請全國各界有識之士「共謀自立之道」。1月28日,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1月30日,國民政府打算遷都洛陽。3月1日至3月6日,中國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決定國難會議在洛陽召開,並限定議題只能討論「綏靖」、「救災」、「禦侮」[1]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词典》. 孔慶泰等編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第97頁.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2. ^ 《简明中华民国史辞典》 杨立强,刘其奎主编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第319页.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6). 
  3. ^ 《中国现代史辞典》 王宗华主编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第4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