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貫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貫因(1879年—1936年)原名吳冠英,別號柳隅廣東澄海人。中國語言學家、歷史學家,中華民國官員。[1][2]

生平[編輯]

吳貫因早年獲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士。[1]在日本留學期間,1909年他同張君勱等人在東京設立諮議局事務調查會,並負責編輯《憲政新志》。他還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歸國後,1912年吳貫因同梁啓超天津創辦《庸言》月刊。《庸言》反映的主要是進步黨的中間立場,既不滿袁世凱的統治,又批評國民黨的政見。他在為該月刊所撰文章中提出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並主張成立獨立的行政審判機構即平政院,不反對政府干預經濟。1916年袁世凱稱帝時,吳貫因隨反袁的梁啓超赴兩廣。1917年起,他開始從政,歷任北京政府內務部參事[3]、內務部衛生司司長。後來,他推崇「教育救國」,先後在多所大學任教授。[2]1928年8月,任東北大學史學群學系主任教授。[1]1935年,他一度返回天津創辦《正風》半月刊。[2]

1936年,吳貫因逝世。[1]

著作[編輯]

  • 《史之梯》
  • 《中國經濟史》
  • 《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變遷》
  • 《中國語言學問題》[1]
  • 從軍日記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吴贯因,东北大学校友总会,于2012-6-15查阅.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2.2 王勇則,吳貫因立言《庸言報》,今晚報,2011-08-28[永久失效連結]
  3.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7-01-10, (360號) [2023-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