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實證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後實證主義(英語:postpositivism)或後經驗主義postempiricism)是一種元理論英語Metatheory立場,它批判並改進了實證主義[1],影響了哲學社會科學和各種科學探究模型的理論與實踐。實證主義者強調研究人員和被研究的人(或對象)之間的獨立性,而後實證主義者則認為研究人員的理論、假設、背景知識和價值觀會影響觀察到的內容。[2]後實證主義者通過認識偏見的可能影響來追求客觀性。[2][3][4]實證主義者強調定量方法,而後實證主義者認為定量定性方法都是有效的方法。[4]

哲學[編輯]

認識論[編輯]

後實證主義者認為,人類知識不是基於客觀個體的先驗評估,[4]而是基於人類的推測。由於人類知識不可避免地是推測性的,因此這些推測的斷言是有根據的,或者更具體地說,藉由一組根據來證明是合理的,這些根據可以隨着進一步的調研被修改或撤銷。然而,後實證主義不是相對主義的一種形式,它通常仍然相信存在客觀真理

本體論[編輯]

後實證主義者相信現實存在,但與實證主義者不同的是,他們認為人只能不完全地了解現實。[2]後實證主義者在形成對現實的理解和定義時也借鑑了社會建構主義[3]

價值論[編輯]

實證主義者認為研究是或可以是價值中立的,而後實證主義者則認為偏見雖然不受歡迎,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研究人員必須努力發現並糾正它。後實證主義者努力了解其價值論(即價值觀和信仰)如何影響他們的研究,包括通過他們選擇的措施、總體、問題和定義,以及通過他們對他們工作的解釋和分析。[3]

歷史[編輯]

歷史學家辨別出了兩種類型的實證主義:一種是古典實證主義,即經驗主義傳統,首先由亨利·德·聖西門奧古斯特·孔德在19世紀上半葉提出[5][1];另一種是邏輯實證主義,後者與維也納學派(1920-1930年代在奧地利維也納)關係密切。[3]後實證主義是D.C. Phillips命名的[3],是指對兩種形式的實證主義的一套批判和修正。[3]

最早批評邏輯實證主義的思想家之一是卡爾·波普爾。他提出以證偽來代替證實主義英語Verificationism的邏輯實證主義思想。[3]證偽主義認為,不可能驗證關於普遍性或不可觀察性的信念是真實的,但如果以易於證偽的方式措辭,則有可能拒絕錯誤的信念。

1965年,卡爾·波普爾和托馬斯·庫恩進行了一場辯論,緣由是托馬斯·庫恩的理論沒有包含這種證偽思想。這場辯論影響了當代的研究方法。

托馬斯·庫恩被譽為普及並至少部分開創了後經驗主義科學哲學。[6]庫恩的範式轉變思想對邏輯實證主義提出了更廣泛的批評,認為不僅僅是單個理論,而且整個世界觀都必須不定期地轉變以回應證據。[3]

後實證主義不是拒絕科學方法,而是對實證主義進行改革以應對這些批評。它重新引入了實證主義的基本假設:客觀真理的可能性和可取性,以及實驗方法的使用。哲學家南希·卡特萊特伊恩·哈金的著作就是這些思想的代表。[來源請求]這種類型的後實證主義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南中有所描述。[7]

後實證主義理論的結構[編輯]

羅伯特·杜賓認為,一個後實證主義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可認為是由基本「單元」或想法和感興趣的主題、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以及對理論「邊界」的描述組成。[3]後實證主義理論還包括將理論與可觀察現象聯繫起來的「經驗指標」,以及可以使用科學方法檢驗的假設。[3]

托馬斯·庫恩認為,後實證主義理論可以根據它是否「精確」、「一致」、「廣泛」、「簡約」和「富有成效」來評估。[3]

主要出版物[編輯]

  • Karl Popper (1934) Logik der Forschung,英文重寫本為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59),中文標題為《科學發現的邏輯
  • Thomas Kuhn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科學革命的結構
  • Karl Popper (1963)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猜想與反駁》
  • Ian Hacking (1983)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表徵與干預》
  • Andrew Pickering (1984) Constructing Quarks,《構建夸克》
  • Peter Galison (1987) How Experiments End,《實驗是如何終結的?》
  • Nancy Cartwright (1989) Nature's Capacities and Their Measurement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Bergman, Mats. Positivism. 2016: 1–5. ISBN 9781118766804. doi:10.1002/9781118766804.wbiect248. 
  2. ^ 2.0 2.1 2.2 Robson, Colin.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Second. Malden: Blackwell. 2002: 624. ISBN 978-0-631-21305-5.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Miller, Katherine. Communication theories : perspectives, processes, and contexts 2n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5–45. ISBN 9787301124314. 
  4. ^ 4.0 4.1 4.2 Taylor, Thomas R.; Lindlof, Bryan C.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3r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2011: 5–13. ISBN 978-1412974738. 
  5. ^ Auguste Comte. Sociology Guide. [2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7 September 2008). 
  6. ^ Thomas, David 1979 Naturalism and social sciences, ch. Paradigms and social science, p.161
  7. ^ Trochim, William.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Knowledge Base. socialresearchmethods.net. [202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8). 

參考書目[編輯]

  • Alexander, J.C. (1995), Fin De Siecle Social Theory: Relativism, Reductionism and The Problem of Reason, London; Verso.
  • Phillips, D.C. & Nicholas C. Burbules (2000): Postpositivism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Lanham & Boulder: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Zammito, John H. (2004): A Nice Derangement of Epistemes. Post-positivism in the study of Science from Quine to Latour.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Popper, K. (1963),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 Moore, R. (2009), Towards the Sociology of Truth, London; Continu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