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照樓旅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照樓旅館始建於1880年,坐落於當時天津法租界的狄總領事路〔Rue Dillon〕(今和平區哈爾濱道48號),曾經為天津市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1],也稱中共順直省委常委會議舊址。[2] 2011年3月31日,佛照樓旅館被拆除。[3]

歷史[編輯]

佛照樓建於1880年左右,當時是廣東人開的客棧,客棧原有二十多間客房。晚清著名小說家吳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7和69回,曾兩次提到天津的佛照樓。在他的另一部小說《恨海》的第三回「紫竹林無處訪鴻泥,八百戶暫時駐芳趾」以及第六回「火熊熊大劫天津衛,病懨懨權住濟寧州」中,也曾提到過主人公住宿佛照樓的情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佛照樓旅館一度為天津信託公司招待所,樓下是辦公區,樓上則是工作人員的家屬居住區。後逐漸成為民宅,但人們仍習慣叫它佛照樓。[4]

建築特點[編輯]

佛照樓旅館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外立面為天津老城城牆青磚,整幢建築坐北朝南,共設有三間門面,門前的台階連接一座拱形門廊,門廊里三面木質迴廊形成一道狹長天井,居中是長長的院子。院內三面原有木質迴廊,頂部原設有封閉式帶天窗的玻璃罩棚,後被拆除。旅館內部一樓地面全部用明亮的水磨石鋪成,二樓過道和房間全部是紅木地板,後被換成了水泥路面。當時佛照樓里的拱形門廊是由城牆磚築成的,門廊後面是一個大照壁,照壁前後各有一口大荷花缸。大門上方懸掛着劉蘿揚書寫的「佛照樓旅館」金字招牌。[5]

旅居名人[編輯]

  • 1894年6月,孫中山上海乘輪船北上第一次來到天津托人上書李鴻章「以陳時勢之得失」,在天津法租界紫竹林碼頭登岸,下榻地點便是佛照樓旅館。
  • 1919年3月,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的毛澤東為送赴法國勤工儉學的留學生,來到天津也住於佛照樓旅館,並前往塘沽觀海潮,留下「蒼山辭祖國,溺水投鄰村」的詩句。
  •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為聲援上海工人的罷工鬥爭,當時負責黨內工人運動的賀昌同志來到天津,以佛照樓旅館作聯絡點,領導天津海員工人罷工,組織建立海員工會,推動了天津工人運動的發展。[6]
  • 1928年12月,中共中央委派政治局常委、中央組織部長周恩來劉少奇、陳潭秋、郭宗鑒、韓會連、張兆豐等人來到天津傳達了中共六大精神並整頓了北方黨組織,在佛照樓旅館二樓主持召開了改組後的中共順直省委常委會議。[7][8]

內部連結[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政府,二零零四年八月十七日公佈
  2. ^ 天津百多年佛照楼即将被拆除.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3. ^ 原佛照楼旅馆山墙开始拆除. [2011-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天津市和平區地名志》
  5. ^ 120多年老客栈即将拆迁 百年佛照楼告别历史.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 
  6. ^ 佛照楼旅馆.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1). 
  7. ^ 老城青砖砌成世纪旅馆 百年佛照楼曾住伟人.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7). 
  8. ^ 《天津老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