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安德羅諾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歷山大·安德羅諾夫
Александр Андронов
出生1901年4月11日儒略曆3月29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逝世1952年10月31日(1952歲—10—31)(51歲)
 蘇聯高爾基城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安德羅諾夫(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ндронов,1901年4月11日—1952年10月31日),是一位蘇聯物理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月球上的安德羅諾夫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自激振動理論的創始人之一,通過與列夫·龐特里亞金合作引入結構穩定性的概念深入發展了動態系統的穩定性理論。[1]

早年及教育[編輯]

安德羅諾夫出生在一個公職人員的家庭,1918年中學畢業,之後先後供職於工廠、軍需供給支隊,1920年考入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電子技術系學習。1921年起開始兼聽莫斯科大學數學物理系的一些課程,1923年轉入莫斯科大學學習理論物理學,1925年畢業。在莫斯科大學他也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並受到力學家恰普雷金的影響。1924年曾於第二莫斯科大學(後來的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英語Moscow State Pedagogical University)講授力學和理論物理。

1926年至1929年,安德羅諾夫在莫斯科大學讀研究生,在萊昂尼德·曼德爾什塔姆英語Leonid Mandelstam指導下與列昂托維奇合作完成了波動頁面上光的散射理論的研究。他還研究了統計物理學量子物理學和無線電電子技術中產生振動問題並發表了論文《龐加萊的極限環和振動理論》。[2]:頁1-2

職業生涯及晚年[編輯]

1931年安德羅諾夫要求轉到了高爾基市國立高爾基大學英語N. I. Lobachevsky State University of Nizhny Novgorod當教授,他在那裏組織並講授了振動理論電動力學相對論理論物理等課程,頗受好評。他還參加蘇聯科學院自動化和遙控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分析研究了自動調節理論經典文獻,培養了一批青年才俊,還曾進行科學史研究。

1944年,安德羅諾夫因蘇德戰爭中的貢獻被授予紅旗勳章,1946年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50年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安德羅諾夫因高血壓於1952年10月31日逝世。1969年,蘇聯科學院設立了安德羅諾夫獎金[2]:頁2

對科學的貢獻[編輯]

安德羅諾夫運用龐加萊的定性理論里雅普諾夫的運動穩定性理論,並有所發展,使得應用數學方法來研究非線性自動機械系統的振動過程有了理論基礎。他在1928年提出並研究了系統自身激發的振盪問題,稱它為「自激振動」(「自振」),這個名詞為學術界廣泛採納。這種振動的振幅周期均與初始條件無關,應以定常非線性微分方程來描述它。安德羅諾夫提出,相平面上的極限環,即是自振的數學描述。1937年他與維特、哈依金合作了《振動理論》一書,詳細闡明了此一問題。[2]:頁3-4

「分叉」是指非線性力學系統因參數改變而出現的曲線族多支交換現象,若進一步發展還可能產生次級分叉。安德羅諾夫在龐加萊之後研究了二維分叉問題,還研究了分叉階數並提出點映射理論,對非線性力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其逝世後,他的工作被其學生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學者們所繼承和發展。[2]:頁6

參考文獻[編輯]

  1. ^ (美)羅賓遜(Robinson,R.C.)著;韓茂安等譯. 動力系統導論. 北京市: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11.頁1
  2. ^ 2.0 2.1 2.2 2.3 張維主編. 世界著名科學家傳記 力學家.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1995

延伸閱讀[編輯]

  • (蘇)А.А.安德羅諾夫,А.А.維特,С.Э.哈依金. 振動理論 上.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1974.10.
  • (蘇)A.A.安德羅諾夫 A.A.維特 C.э.哈依金. 振動理論 下.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19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