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重心南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是指中國的經濟中心從中國北方和中原地區南移至中國南方。經濟重心南移這一過程循序漸進,而非一蹴而就。中國最早的經濟重心是位於黃河中下游平原的陝西關中地區河南山東一帶。這些地區屬於黃土高原沖積平原,適宜農作物生長,因而很早就興起了農業文明。而此時的中國南方多山地丘陵,人口較北方稀少,被視為荒蠻之地。從東漢末年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500年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長期的戰亂嚴重破壞中國北方的經濟。衣冠南渡使得中國北方人口和生產技術向中國南方流動,中國南方也相對安寧,一系列因素促進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南梁時期的都城建康,戶口已有二十八萬、人口達一百四十萬。不過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經濟實力依舊較南方強勁。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而後這些藩鎮又演化為五代十國,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在唐朝後期,江淮地區上交的賦稅已超越其他地區。在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南方人口數開始反超北方。從靖康之恥對峙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南宋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階段。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中,嶺南地區逐步得到開拓。三代嶺南出現不少港口,例如福建的泉州廈門以及廣東廣州[1][2]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其原因&全毅. 《南方經濟》 1996 第55頁. 
  2.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人教網》周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