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避席亦作辟席,是東亞傳統的交往禮節之一。東亞傳統以前習慣席地而坐中國宋代以後才普及使用椅子),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謙遜,都要離開坐席而伏於地,這種做法便叫做避席。[1][2]

避席也叫避廗,可指離席或席中不告而別,也指迴避、退避或者躲避。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中國歷史大辭典》第136頁 避席
  2. ^ 《禮記·哀公問》:「孔子蹴然避席而對。」孔穎達疏:「以公謙退,故蹴然避席而起對。」

《中國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