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邊業銀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邊業銀行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北方的一家商業銀行[1]

歷史[編輯]

1919年,徐樹錚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並在其上任不久後撰寫的《西北邊疆事務計劃大綱》中提出設立銀行,隨後銀行在1919年7月開始籌備。

1920年9月,邊業銀行正式成立,定名「邊業」來源於其發展邊疆實業的宗旨,最初總行設在庫倫,後遷北京。總裁李思浩(財政總長兼)。

1920年直皖戰爭皖系戰敗,曹錕成為邊業銀行最大股東,直系控制了該銀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獲勝,邊業銀行以兌讓的方式被張作霖控制。新邊業銀行總行於1925年4月10日在天津分行舊址營業,總股本2千萬元,實收資本525萬大洋,其中張氏父子認股500萬元,張學良任董事長,銀行總裁彭賢,銀行總理姜德春,協理梁文彬。隨後,邊業銀行在北京、上海、奉天、濟南、張家口、哈爾濱等地設立分行[2]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在灤州反奉,並在反奉事件中扣留了一列滿載着由財政部印刷局印製的邊業銀行紙幣,開往奉天的火車,因此張作霖計劃將邊業銀行總行遷往奉天。1926年6月底,張作霖下令將邊業銀行總行由天津遷往奉天,7月1日奉天分行正式改稱總行;天津總行改稱分行,又在關外設立大連、營口、安東、四平和黑龍江等分支機構26處,在關內設有分行30餘處,先後發行了壹角、貳角、伍角、壹元、貳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和壹佰元等9種面值的多種紙幣共15336萬餘元。[3]

九一八事變後,邊業銀行在東北的各機構被日軍查封,存放於總行大樓地庫內的數千萬元鈔票和數百兩黃金也被日軍劫掠。 1932年7月1日邊業銀行在東北地區的所有機構併入新成立的滿洲中央銀行[4]

張學良利用邊業銀行關內各分行的三百萬元資金在天津再次組建邊業銀行總行。1936年8月1日邊業銀行總行遷至上海。1937年4月邊業銀行宣布停業。[5]

紀念建築物[編輯]

  • 瀋陽邊業銀行大樓:舊址位於瀋陽市瀋河區朝陽街240號,由德國設計師設計,1930年建成。主樓正面為羅馬式建築風格,十級台階之上矗立着6根愛奧尼式立柱,頂托着寬大的露台,顯得宏偉氣派,現為瀋陽金融博物館(由張氏帥府博物館負責日常管理)。
  • 天津法租界巴黎道原邊業銀行天津分行舊址

參考文獻[編輯]

  1. ^ 刘磊:《张氏“私家银行”之苟延残喘续命记——东北边业银行复业起底》,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2019-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0). 
  2. ^ 边业银行为什么建成“手枪”形状. 張氏帥府博物館. [202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5). 
  3. ^ 胡學源:《奉系政治舞台的支柱——邊業銀行及其鈔票》《中國錢幣》2005年第二期
  4. ^ 韓光:《略論邊業銀行(1919年——1937年)》,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5. ^ 1935年至1937年任邊業銀行總經理的韋錫九先生,在《文史資料選輯》第35輯中撰寫了《東北邊業銀行始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