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貝內德托·克羅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貝內德托·克羅齊
出生1866年2月25日 編輯維基數據
佩斯卡塞羅利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52年11月20日 編輯維基數據 (86歲)
那不勒斯 編輯維基數據
就讀學校
職業哲學家政治人物、美術史學家、作家、文學評論家、歷史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政黨意大利自由黨 編輯維基數據
獎項Gautieri Award、doctor honoris caus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編輯維基數據
簽名
貝內德托·克羅齊

貝內德托·克羅齊義大利語Benedetto Croce義大利語發音:[beneˈdetto ˈkroːtʃe];1866年2月25日—1952年11月20日)是意大利著名文藝批評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有時也被認為是政治家。他在哲學歷史學、歷史學方法論、美學領域頗有著作,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自由主義者——儘管他反對自由放任自由貿易。他對安東尼奧·葛蘭西也有着相當深遠的影響。

生平[編輯]

克羅齊生於意大利阿布魯佐區的佩斯卡塞羅利。他出生於富貴望族,從小受到嚴格的天主教式的教育。大約十六歲時,他放棄天主教信仰,形成了一種個人的精神生活觀。在他的觀點中,宗教只是一種歷史的習俗,人們可以在其中釋放創造性的力量。直至逝世,他都保持着這個觀點。1883年,他在伊斯基亞的卡薩米喬拉和家人歡度假期時,一場地震來襲,震塌了房屋。他的父母,以及唯一的姐姐死亡。而他被埋在裡面很久,幾乎死掉。此次事故之後,他繼承了家產,和叔本華很相像,他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過上相對閒暇的生活。他得以在哲學上投入大量精力,像一個獨立知識分子那不勒斯的住宅中寫作。(Ryn, 2000:xi[1])。隨着他名氣日增,許多人希望他從政,雖然他不願如此。他被任命為公共教育部部長並在這個位置上呆了一年。其後的1910年,他遷任意大利參議院議員,這是一個終身職位。(Ryn, 2000:xi[1])。他在一戰期間公開反對意大利參戰,認為這是一次自殺性的貿易戰爭。雖然最初這使得他名譽受損,但戰後他不僅恢復了名譽,而且益發受到公眾喜愛。在1923年,他亦幫助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國立圖書館搬遷至皇宮。

墨索里尼竊取國家政權之後,克羅齊被從教育部長的職位上罷免,接任此職務的是喬瓦尼·秦梯利。克羅齊和秦梯利曾在之前反對實證主義的哲學論辯上多有合作。雖然他起初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2],但他後來公開反對國家法西斯黨[3],他也因此疏遠了自己以往的哲學夥伴:Gentile。克羅齊的生活受到了墨索里尼政府的嚴重威脅,他的住宅和圖書館遭法西斯軍警的抄查。他得以保持自由身,還是因為他的身份地位,但他被嚴密監視,他的學術成果也被政府掩蓋,以至於沒有一家主流報紙或者學術出版物提到過他。1944年,民主恢復 ,克羅齊又被任命為新政府的部長。(Ryn, 2000:xi-xii[1])。不久他離開政府,不過仍任自由黨的主席直至1947年。(Ryn, 2000:xii[1])。

他最有成就的哲學觀點寫在三本書中:《美學》(1902)、《邏輯學》(1908)以及《實踐活動的哲學》(1908),當然他的總著作量超過80本書,他自己辦了四十年的雙月刊雜誌《La Critica》。(Ryn, 2000:xi[1])。

精神哲學[編輯]

因為黑格爾以及其他德國觀念論思想家的強烈影響,克羅齊發展了一種自稱為「精神哲學」。他更願意稱之為「絕對理想主義」或「絕對歷史主義」。克羅齊的工作可以被認為是第二次嘗試(第一次是康德)彌合經驗主義理性主義(或者分別叫做先驗哲學和感覺論) 。他把自己的方法稱為 內心主義,他關注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中的生活狀態的人的經驗。因為現實的紮根於內心存在,而內心存在只能來源於現實經驗,所以克羅齊將美學視為其哲學的基礎。

思想領域[編輯]

克羅齊的對待哲學的方法論表現在他對精神或者說心智的劃分。他先從理論上劃分精神活動,又從實踐上的劃分精神活動。理論上的精神活動的包括審美和邏輯。其中,審美最重要,包括:直觀和歷史觀。邏輯包括概念和關係。實踐上精神包括經濟學和倫理學。在這裡,經濟學應被理解成包括所有的世俗事務。

每個劃分都暗藏與其相關的思考方式。審美由美驅動,邏輯以真理為目的,經濟學關注有用之事物,而道德,或說倫理,關係着善良。這種描述性的概括其實是想表明人類思想的內在邏輯性,然而它又是規定性的,因此這些說法來自於認識論本身的聲明與自信。

歷史學[編輯]

克羅齊非常尊重維柯,也贊同他在歷史學上的觀點:歷史應該由哲學家來寫。克羅齊的On History讓這個觀點更進一步,將歷史看成「運動中的哲學」,他認為在歷史學中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藍圖」,或者終極計劃,而且「歷史科學」的說法就是一個笑話。

美學[編輯]

二十世紀西方第一位重要美學家是克羅齊,他所創立的表現主義美學,是現代人本主義美學第一個重要流派。克羅齊本人是個新黑格爾主義者,但是他的哲學、美學實際上對黑格爾作了根本的改造:一方面閹割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另一方面把黑格爾的理性主義觀點導向了非理性主義。

同黑格爾美學的中心概念「理念」相對立,克羅齊美學的中心概念是「直覺」。在他看來,直覺是概念的基礎,卻並不依附於概念;直覺創造出意象來表現人的主觀情感,賦予無形式的物質、感受、被動、自然以形式;直覺即表現,即抒情的表現,也即藝術。反過來說,因為藝術是直覺和表現,所以他斷言藝術不是物理事實,不是功利活動,不是道德活動,不是概念或邏輯的活動,也不能分類。

克羅齊要求藝術表現主觀的情感,這是反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藝術思潮的迴響,也是現代主義思潮的先聲。另外,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剝奪去藝術的一切理性內容和一切實踐活動和社會生活聯繫,把藝術降低到最單純的最基層的感性認識活動,亦即表現個人霎時特殊心境或情感的意象 。」這樣,非理性的直覺取代了理性,主觀的情感表現成了藝術的本質[4]

作品[編輯]

版本[編輯]

  • L'opera di Benedetto Croce

主要作品[編輯]

中文譯本[編輯]

腳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History as the story of liberty: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roce's 1938 collection of essays originally in Italian;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Libety Fund Inc. in the USA in 2000 with a foreword by Claes G. Ryn. ISBN 0-86597-268-0 (hardback).
  2. ^ Denis Mack Smith, "Benedetto Croce: History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8(1) Jan 1973 pg 47.
  3. ^ 他創造了一個詞野驢政治(onagrocracy)(把政府比喻成高聲喊叫的來形容意大利法西斯運動以及領導人貝尼托·墨索里尼執政風格。這是對惡政的鄙視,是對亞里士多德有名的三個政治名詞:僭主政治寡頭政治民主政治的一個諷刺的補充。
  4. ^ 朱立元; 蔣孔陽. 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上).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