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葉菲莫維奇·馬洛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謝爾蓋·葉菲莫維奇·馬洛夫
原文名Серге́й Ефи́мович Мало́в
出生(1880-01-28)1880年1月28日
 俄羅斯帝國喀山省喀山市
逝世1957年9月6日(1957歲—09—06)(77歲)
 蘇聯俄羅斯列寧格勒
學術背景
教育程度喀山神學院俄語Казанская_духовная_академия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
學術工作
學科語言學
副學科突厥學

謝爾蓋·葉菲莫維奇·馬洛夫[a](俄語:Серге́й Ефи́мович Мало́в,1880年1月28日—1957年9月6日),俄羅斯蘇聯語言學家、東方學家、突厥學家,1939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生平[編輯]

1880年1月28日,謝爾蓋·葉菲莫維奇·馬洛夫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喀山省喀山市的一個俄羅斯族家庭,父親葉夫菲米·亞歷山德羅維奇·馬洛夫俄語Малов,_Евфимий_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是喀山主顯節大教堂俄語Богоявленский_собор_(Казань)的主祭。馬洛夫於1894年小學畢業,1900年教會中學畢業,隨後進喀山神學院俄語Казанская_духовная_академия學習,曾隨尼古拉·費奧多羅維奇·卡塔諾夫俄語Катанов,_Николай_Фёдорович學習東方語言。1904年進入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系學習[2],在校期間,被以博杜恩·德·庫爾德內為首的學術圈子吸收,加入由俄國突厥學家瓦西里·拉德洛夫院士領導的俄羅斯科學院突厥語研究小組的活動[3],並曾學習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涅恰耶夫俄語Нечаев,_Александр_Петрович實驗心理學課程[4]

馬洛夫擅長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1908年夏,由俄羅斯中東亞研究委員會出資,馬洛夫對托木斯克省楚利姆韃靼人庫茲涅茨克韃靼人進行語言調查,並在俄羅斯中東亞研究委員會的《消息報》上發表了調查報告。1909年畢業後至1915年,在俄羅斯科學院附屬的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擔任圖書管理員[4]

馬洛夫曾為俄國外交部研究維吾爾族撒拉族撒爾塔人柯爾克孜族等生活在中國的突厥語民族的語言和習俗,收集了豐富的民間傳說民族志資料,包括製作音樂錄音,收集珍貴的古代手稿等。1909年4月至1911年7月[5],馬洛夫受俄國中亞東亞研究委員會派遣到中國新疆、甘肅一帶調查研究維吾爾語裕固語。1910年,馬洛夫在甘肅酒泉文殊溝寺院獲得一部回鶻文《金光明經》寫本,該佛經為回鶻學者勝光法師在約10世紀時譯自唐義淨漢文本,抄寫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是一部篇幅較大、保存完好的回鶻文文獻。馬洛夫後來在1913年至1917年與老師拉德洛夫將該經書用回鶻文鉛字排印刊布[6]。1913年5月至1915年8月[5],馬洛夫第二次到中國西北地區進行語言調查。1916年,馬洛夫獲突厥語文學碩士學位[7][3]

1917年,馬洛夫遷居喀山,歷任喀山大學副教授、教授等職,從事突厥語教學工作[3]。同時,他對伏爾加韃靼人的民族志和方言進行研究,成為最早一批研究米薩方言英語Mishar Tatar dialect的學者[4]。1921年,馬洛夫在塔什干會議上提出將新疆突厥語改名為維吾爾語[8]

1922年,馬洛夫返回彼得格勒(即原聖彼得堡),並成為彼得格勒大學助理教授。後成為列寧格勒大學(即彼得格勒大學)教授和突厥語言學系主任,馬洛夫曾教授察合台語烏茲別克語阿爾泰語和其他語言,也曾開設古突厥文的語言學課程。1929年,馬洛夫發表了他對古突厥字母塔拉斯變體的發現,是突厥字母的第三種已知變體。

1931年,馬洛夫調入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該部門負責「對阿拉伯語波斯語,主要是各突厥語種的書籍、報紙和手稿進行​​登記和盤點」,這項工作使馬洛夫可以不受審查的接觸突厥語當前的文學作品。東方學研究所曾計劃根據馬洛夫的建議編撰《突厥文字羅馬化文獻目錄》(Библиографии по латинизации турецкой письменности),後因馬洛夫在1933年9月16日辭職而擱置[4]。1934年起,馬洛夫在蘇聯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3]。1935年5月,他未經無論文答辯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4]。1939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洛夫在阿拉木圖擔任哈薩克斯坦大學和哈薩克斯坦師範學院教授[4]。二戰後,在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學系任教[1][9]

1957年9月6日,馬洛夫去世,葬於列寧格勒斯大林斯基區(今聖彼得堡維堡區)的舒瓦洛夫公墓俄語Шуваловское_кладбище

榮譽[編輯]

馬洛夫曾被授予列寧勳章勞動紅旗勳章、哈薩克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勳科學工作者獎章等榮譽[4]

著作[編輯]

馬洛夫和老師拉德洛夫合著、1928年用德文刊行的《回鶻語語言資料集》(Uigurische Sprachdenkmäler)在1993年《回鶻文契約文書集成》(ウイグル文契約文書集成)出版前,曾長期被視為全面收錄和研究回鶻文契約的基礎資料書[5]

1932年,馬洛夫刊布奧登堡所獲的5件回鶻文契約,將其刊載在《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文集》第一集(Запис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Том 1)上,題為《奧登堡探險隊發現的回鶻文寫本》(Уйгурские рукопис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 экспедиции С. Ф. Ольденбурга[10]

備註[編輯]

  1. ^ 也譯作「謝爾蓋·埃菲莫維奇·馬洛夫」[1]

參考[編輯]

  1. ^ 1.0 1.1 都爾東. 在大自然中找回传统与力量:人皆可以为萨满. m.thepaper.cn. 2018-11-27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6). 
  2. ^ 马洛夫. 科學貝殼.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7). 
  3. ^ 3.0 3.1 3.2 3.3 3.4 马洛夫. CNKI百科.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Л. А. Шилов. Малов Сергей Ефимович. Российская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4). 
  5. ^ 5.0 5.1 5.2 徐文堪. 阿尔泰学人物杂谈.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2012-09-09. 
  6. ^ 回鹘文《金光明经》. 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2018-01-16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7. ^ 陳建初、吳澤順主編. 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 嶽麓書社. 1997. ISBN 9787805207193. 
  8. ^ Institute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Volumes 12-13. 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 1991: 108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6).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9. ^ 馬偉; 馬成俊. 《撒拉语结构》中译本序. 青藏高原論壇. 2014, 2 (2): 1-7. 
  10. ^ 關楠楠. 国外回鹘文文献研究述评 (PDF). 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