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敬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袁敬華
出生山東省夏津縣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教育程度高中
職業全國人大代表
知名作品山東省夏津縣精華聾兒語訓學校
政黨中國民主促進會

袁敬華(1976年8月)女,山東省夏津縣人,山東省夏津縣精華聾兒語訓學校的創辦者,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全國人大代表。[1][2]

生平[編輯]

獻身教育[編輯]

袁敬華是高中學歷。17歲時,袁敬華高考落榜,然而她既沒有復讀一年,又沒有聽從家人的安排參加工作,卻開始教一對學校不收的聾啞姐妹讀書。[3]1992年9月,她在自家廚房擺了三隻小板凳,開始教聾啞姐妹陳海彬(時年12歲)、 陳海霞(時年13歲)讀書。這就是日後山東省夏津縣精華聾兒語訓學校的前身。[1][2]

辦學初期,袁敬華只使用手勢同兩個學生進行交流,但效果不佳。隨後她大膽嘗試教學生講話。她先讓學生看她的口型,隨後讓學生摸她的脖子或鼻子,再摸她們自己的脖子或鼻子,以感覺發音時的聲帶振動方式及鼻腔共鳴方式。一個多月之後,兩姐妹先後開口講話[4]。袁敬華非常高興,為使自己的父母支持自己辦學,她將兩個學生領到父母面前,兩個學生喊出「爺爺、奶奶」。袁敬華的父母深受感動,便將廚房清理乾淨,作為正式的教室。袁敬華的父親尋來一塊三合板,袁敬華用毛筆蘸紅漆在板上寫上了「夏津縣渡口驛鄉三屯村聾啞學校」的大字。袁敬華的父母幫袁敬華將這塊牌子掛到了大門之外。[1][2]

此後,袁敬華到附近村裡勸說,又求來五個聾啞孩子當學生。後來,隨着她的學生不斷開口說話,越來越多的家長送孩子來當她的學生。到1995年,袁敬華家的院子裡已有45個孩子。袁敬華和父母為孩子們提供了吃、住和學雜費,家裡捉襟見肘。[1][2]

但是,村裡人不理解她,每當袁敬華走在村裡街上時,背後都有人叫她「啞巴老師」。到26歲之前,一直無人上門為袁敬華提親。袁敬華的「嫁人宣言」是:「我嫁出去可以,但是這些孩子也要跟着我過去。必須接受這些孩子,我才能接受他!」在種種逆境中,袁敬華堅持不懈地為聾啞兒童辦學。26歲時,有人為袁敬華介紹對象,是夏津縣城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兩人於2000年10月結婚。婚後,袁敬華沒有離開自己家,沒有離開學生們,她身為中學老師的丈夫則時常從縣城來袁敬華家。[1][2]

創辦聾啞學校[編輯]

1998年春,《德州日報》率先報道了袁敬華的事跡。德州市很多人被感動,紛紛援助她。德州新華書店最先為她和她的學生們捐助10萬元學習生活用品。許多家長也慕名將孩子送到袁家接受教育。[1][2]

1998年7月,德州市、夏津縣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希望工程共同為袁敬華的聾啞學校在村里蓋了20間房子,這使該校的辦學條件獲得了很大改善,從此該校獲得了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經過媒體報道,袁敬華的事跡傳到了中國各地,更多聾啞孩子前來求學,20間房子的新校舍很快就不能滿足需要了。2002年底,袁敬華將學校遷至夏津縣城開發區。新校舍花費了120萬元,部分是社會各界及政府捐助,還有70萬元是貸款。學校經費嚴重不足。[1][2]

袁敬華先後獲授第五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助殘先進工作者、山東省五四青年獎章、山東省道德模範、山東省慈善楷模等榮譽。[1][2]

當選人大代表[編輯]

2003年,袁敬華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3月,袁敬華到北京參加了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此次會議上,袁敬華呼籲政府支持民辦學校,並給予三年撥款。2008年、2013年,她又連任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之後,她積極調查中國各地殘疾兒童入學情況,提出了《制定特殊教育促進法》、《修改殘疾人保障法》、《關於加快殘疾兒童少年教育事業發展的建議》等許多議案和建議。[1][2]比如2005年起,袁敬華連續多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呼籲國家加強資助貧困學前聾啞兒童,為此國家開展了0到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工程,為這些兒童提供部分資助。[5]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