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萬福華(1865年—1919年10月15日)字紹武安徽合肥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官員。[1][2]

生平[編輯]

刺殺王之春[編輯]

萬福華生於一個貧寒家庭,先人曾參加太平軍[1]10歲喪父,靠母親趙氏縫紉為生。[2]萬福華自幼在中藥店當學徒。[1]後來,萬福華在灤州鐵路籌辦局任總辦10年。[2]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萬福華辭官,到各地遊歷。1904年春,萬福華在上海任教,經吳暘谷介紹而結識黃興劉揆一等人,並加入華興會[2]萬福華曾說:「歐美革新,無不自暗殺始,今中國無其人也,有之,請自福華始。」[1]1904年夏,萬福華、吳暘谷等人在南京組織暗殺團,謀刺清廷高官鐵良,但未能成功。[2]

同年冬,前廣西巡撫王之春來到上海,聯絡俄國外交官。王之春在1900年至1901年任安徽巡撫期間,將安徽省30多處礦山出售給洋人,受到部分安徽人仇恨。1902年轉任廣西巡撫後,因為謠傳其勾結法國鎮壓廣西會黨(實際並無此事),激起中國國內的拒法運動,清廷將其革職。萬福華、劉師培、林少泉(即林白水)等革命黨人謀刺王之春,模仿王之春的朋友吳保初淮軍將領吳長慶之子)的筆跡寫下一封請柬,邀王之春於1904年11月19日晚7時,到上海英租界四馬路金谷香菜館吃飯,準備在金谷香菜館刺殺王之春。暗殺團擬定的方案是,陳自新攜帶章士釗新購的手槍,喬裝成侍者,在金谷香菜館樓上動手,萬福華等數人埋伏在樓下接應。[2][1][3]

1904年11月19日晚7時許,王之春按時赴宴,但上樓後不見吳保初,忽然陳自新近身附耳,以日語要求筆談。陳自新是想先逼王之春寫下證據,再殺王之春。王之春見筆談內容而起疑,迅速下樓。[1][2]

樓下的萬福華、章士釗看見王之春下樓走向馬車,萬福華拔出手槍衝到王之春身前,抓住其手臂大聲說:「賣國賊,我代表四萬萬同胞對你執行槍決。」但萬福華扣扳機多次,未能發出任何子彈。原來手槍是劉師培張繼處借來,撞針老壞,萬福華等人事先未試槍,所以不知用法。[1](另一種說法是萬福華的槍法不好,子彈僅射傷王之春一指,萬福華隨即被擁上來的王之春僕役擒獲。[2])萬福華和王之春糾纏時,圍觀者如雲,巡警隨即趕到,將萬福華逮捕。章士釗、陳自新等人四散。[1]

翌日,章士釗通過關係到巡捕房探視萬福華,巡捕房詢問章士釗的住址,章士釗說出在新閘路餘慶里的門牌號,不僅章士釗被捕,還使黃興張繼陳天華郭人漳等20餘人被巡捕房抓獲[4]。黃興為清廷要犯,但當時化名「李壽芝」,真實身份未暴露。郭人漳是原湘軍將領,在上海人脈廣,不久便找到朋友泰興縣知縣龍璋保釋,黃興冒充郭人漳的文案師爺一道出獄。除了萬福華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外,其他人均因為證據不足而獲開釋。巡捕房還搜得一本革命黨人名冊,幸而巡捕房有位華人書記同情革命,將該名冊謊報為日用賬本而丟棄。[1]

這次刺殺產生轟動。蔡元培主編的《警鐘日報》發表萬福華傳。隨後,陳去病寫出《金谷香》劇本,發表在其主編的戲劇刊物《二十世紀大舞台》。柳亞子等人作詩歌頌萬福華。[1]

獄中服刑[編輯]

萬福華在租界監獄中服刑,因為有文化,擔任抄寫員,待遇比其他犯人好。後來他發現同獄的犯人都是中國人,一個洋人也沒有,而且犯人的食物腐敗、刑役重,瘐死者很多,遂在獄董巡視時提出抗議。獄方因此被激怒,將萬福華罰出文案房,和其他犯人同科。但他獲得了獄友的尊重,被稱為「萬先生」。1906年5月4日,獄友張全和為印度巡捕製作皮鞋尺寸不合,被該印度巡捕鞭笞辱罵,激起犯人公憤。該印度巡捕開門逃出,數十名犯人隨其出門,當即在院子裡遭槍擊,當場4人死亡,10餘人受傷,萬福華手臂中槍,但未傷骨。獄方將萬福華當作煽動越獄者,加判10年徒刑,即改為有期徒刑20年。此後他獨創正音新字,共有字母51個,通過字母剛切相生而成字,代表漢語里任何一字。[5]

章士釗《書甲辰三暗殺案》記載,「查福華原定刑期十年,中間以陰謀越獄,為捕房追控,刑增以倍,默計悠悠長夜,此生似無了時,不謂辛亥革命驟就,去甲辰無過七年,於是本刑方經歷三分之一,而福華巳軒昂出獄。」[3]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孫文黃興吳稚暉等人多次同英國領事館交涉釋放萬福華,但上海英租界當局拒不配合。南北議和後,滬軍都督府都督陳其美照會英國領事館與會審公廨,上海紳商名流及群眾2萬多人聯名請願,終於使萬福華在1912年12月7日獲釋。出獄當天,「拯華會」在上海豫園聽雨樓舉行歡迎萬福華出獄大會。四天後,上海社會團體各界人士在南市新舞台舉行歡慶會,萬福華登台發表演說,歡呼民主政制之確立,痛斥洋人在華之特權,並且評論俄國染指外蒙古等時政,收到與會者熱烈掌聲。萬福華又表示中國落後是因經濟不振,故須實業救國,自己不願從事政府工作,願獻身邊疆實業發展。[5][2]

發展實業[編輯]

1913年,大總統袁世凱聘萬福華為經濟實業顧問,萬福華來到北京。又因為在獄中研究過文字學,萬福華獲各界推為「五族語文共進會」名譽會長。1914年,萬福華反對袁世凱稱帝,發表《論帝制之害》一文,未被採納。他遂向袁世凱請命,以「閱邊委員」的身份赴綏芬河開辦實業。當時,俄國越界將中東鐵路周圍土地劃為己有,徵收捐稅。萬福華到綏芬河後,即依照中東鐵路初建時的規劃圖和《購地合同》,同俄國人談判三個月,迫使俄國放棄了中東鐵路兩側20里外所有土地。在綏芬河,萬福華首先成立了阜寧屯墾公司,將公司下轄土地分成東、西兩部分,設五個村屯,招募流民,短時間內使綏芬河人口從數千人升至五萬人。萬福華還引進外國作物和技術,成立軍事護墾隊。公司成立時,綏芬河城僅是圍繞俄國控制的綏芬河火車站的小鎮,萬福華在1916年春從公司土地中劃出1000垧,建成中華商場,並請設計師規劃了五條主街道和平面呈棋盤形的36方,奠定了綏芬河的城市規模。萬福華任內,綏芬河商鋪達270餘家,學校達8所,在冊學生155名。如今綏芬河仍有許多萬福華留下的遺蹟,比如棋盤街,以及從寒蔥河到太平嶺的公路。在綏芬河,他認識了湖南籍青年張西曼,後來成為他的女婿。[5]

1916年袁世凱逝世後,萬福華被繼任大總統的黎元洪電邀回北京,仍任大總統府顧問。回北京後,萬福華曾力陳發展實業的建議。但當時政局不穩,其建議並無回應。1918年徐世昌繼任大總統,主張南北和談,發布停戰令。萬福華、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全國和平聯合會」,支持徐世昌的和平主張,萬福華本人也奔走於北京、上海之間。因勞累過度,引發舊疾,又耽誤了治療時間。在北京同仁醫院醫治無效後,轉到法國醫院接受手術,仍不治。1919年10月15日,萬福華病逝,享年56歲。各界憑弔者不絕。蔡元培作輓聯:「實行任俠,蒙難不改初衷;渴望和平,臨歿猶有餘憾。」其中的「余憾」指萬福華在彌留之際仍不忘南北和談進展。[5][2]

萬福華不事私產,死後無錢將其棺槨南送祖塋,只好暫厝在北京朝陽門東嶽廟。1947年,萬福華的後人方才在朝陽門東嶽廟找到當年暫厝的棺木,經過周折終於遷至香山萬安公墓,至今也未歸葬合肥[5]

家庭[編輯]

萬福華入獄時,已經有一子四女,次子尚在妻子趙玉貞腹內,故出生後乳名為「獄生」。萬福華入獄期間,趙玉貞為別人縫補漿洗為生。萬福華出獄後,又生一女。[5]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万福华刺杀卖国贼王之春,日本新华侨报网,2011-11-07. [2015-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合肥籍志士在外地的革命活動,安徽文化網,2008-11-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 3.1 章士釗,書甲辰三暗殺案,載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9輯,合訂本第5冊,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45-150頁
  4. ^ 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 前編. 上海: 中華書局. 1927: 8頁–9頁 [202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6). 
  5. ^ 5.0 5.1 5.2 5.3 5.4 5.5 革命党刺杀先驱万福华 手法拙劣不会使用手枪,凤凰网,2009-11-26. [2015-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