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級炮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蜂級游蛇號
概況
建造者 不來梅威悉船廠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級 獨眼巨人號
次級 水獺號德語SMS Otter (1877)
建造期 1875-1881年
服役期 1876-1900年
完成數 11
損失數 2
報廢數 9
技術數據
艦型 裝甲炮艦
排水量
  • 標準:1,098噸
  • 滿載:1,163噸
全長 46.4米
全寬 10.6米
吃水 3.2-3.4米
動力輸出 700-800匹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複合式發動機英語Compound engine
速度 9-11.2節
續航距離 700海里以7節
乘員 3名軍官、73-85名水兵
武器裝備 1 × 305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

胡蜂級(德語:Wespe-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入列的十一艘裝甲炮艦所使用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胡蜂號德語Wespe (Schiff, 1877)蝰蛇號德語Viper (Schiff)花蜂號德語Biene (Schiff)蚊子號德語Mücke (Schiff)蠍子號德語Scorpion (Schiff, 1884)雙冠蜥號德語Basilisk (Schiff, 1880)變色龍號德語Camaeleon (Schiff, 1880)鱷魚號德語Crocodill (Schiff, 1880)蠑螈號德語Salamander (Schiff, 1883)游蛇號德語Natter (Schiff, 1884)熊蜂號德語Hummel (Schiff)共同組成,均以昆蟲或動物命名。它們是專為防禦德意志灣泥灘河口而設計,由不來梅威悉船廠於1875年至1881年間建造,主艦炮為一門305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

從1877年到1900年,胡蜂級艦隻曾多次被用作訓練船員。然而整體而言,這些艦隻的在役時間很短,大部分都被擱置在預備役。在1911年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後,幾乎所有同級艦都再多運用了幾年,其中充當浮吊的蝰蛇號甚至一直運用至1960年代。

設計[編輯]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取得的經驗促進了全球遠洋鐵甲艦和小型裝甲炮艦的發展。在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於1858年就任普魯士軍隊總參謀長後,即開始領導制定普魯士北海波羅的海沿岸的防禦計劃,其中便包括了「裝甲海上炮艦」(Panzer-Seekanonenboote)的計劃。德意志邦聯方面也有類似的考量,主要涉及非普魯士的沿海地區,但最終拒絕了普魯士的建議。然而,裝甲炮艦的規劃並未就此中止,而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繼續進行。普魯士設想的需求在8至18艘之間波動。[1]

胡蜂級的初始狀態草圖

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德意志帝國重新制定了艦隊計劃,以期強化和擴張主要繼承自普魯士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其中會有七艘裝甲炮艦用於防禦德意志灣的大型河口。出於成本原因,當局希望避免在這些地區建造昂貴的海防工事德語Küstenbefestigung。作為替代,炮艦應該具備浮動炮架德語Lafette的功能。它們計劃使用相對尺寸較小和吃水較淺的船具,這樣敵人便難以瞄準,並且應在必要時能夠在瓦登海的乾涸期正常通行。[2]

根據這些要求,裝甲炮艦的設計藍圖於1875年完成,它代表了德國海軍的新型艦種。這些艦隻的建造合同被發包予不來梅威悉船廠,該船廠此前僅為帝國海軍建造過萊茵號德語SMS Rhein (1872)摩澤爾號德語SMS Mosel兩艘淺水重炮艦。從1875年至1881年,不來梅威悉船廠共建造了十一艘裝甲炮艦,但1879年估計的需求量為十三艘。裝甲材料是從迪林根冶煉廠德語Dillinger Hütte訂購的,但該公司自1878年起才能夠提供符合要求的質量。因此,同級的前五艘艦必須安裝從英國進口的裝甲板。[1]每艘裝甲炮艦的造價約為110萬馬克[3]相當於同期建造的薩克森級鐵甲艦的七分之一。[4]

胡蜂級既受到造船廠在軍艦建造方面缺乏經驗的影響,也受到海軍設計部門對這類艦艇缺乏經驗的影響。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海軍在裝甲艦建造發展方面也存在技術和戰術方面的不確定性。因此,這些艦艇存在大量缺陷,導致了負面的評價。即使按照當時的標準,其耐波性也很差,蒸汽動力的航程太短,且船員的住宿條件也非常有限。它們因艦名而在海軍內部被戲稱為「昆蟲分艦隊」(Insektengeschwader),與預期作戰區域相關的缺點也為它們獲得了「泥滑梯」(Schlickrutscher)和「灘涂蟲」(Wattwanzen)的綽號。[5]儘管如此,胡蜂級的設計還是引起了國外的關注,並在英國專業媒體上進行了討論。[1]

整體特徵[編輯]

胡蜂級炮艦採用橫向框架鐵製結構,標準排水量為1,098噸,滿載時則可達1,163噸。它們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45.5米和46.4米,有10.6米的舷寬,惟吃水深度存在細微差異,其中前吃水在3.25至3.37米、後吃水在3.2至3.4米之間。艦體分為十個水密艙壁,以提高抗沉安全性。為了應付擱灘德語Trockenfallen von Wasserfahrzeugen,船底板有超過一半的長度(55%)都以雙層樣式英語Double bottom建造。起初艦上沒有任何電氣設備,它們是在1892至1893年間後續安裝的。電力由單台發電機提供,它在55伏特電壓下可產生的最大功率為1.9千瓦。艦隻轉向由單控制。[3]

胡蜂級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3名軍官和73-85名水兵,在擔任部隊旗艦時則可再增加3名軍官和5-8名水兵。它們是差劣的海船,為了防止艦艏迎風漂轉而需要猛烈壓舵英語weather helm,並具有嚴重的艏搖英語Yaw (rotation)傾向,這使得即便在4至5級風力也無法射擊。此外,這些艦隻也非常潮濕,即使在相對平靜的海面上也會沾上大量海水。裝甲炮艦由於扭矩大而不穩定且難以操縱,一旦啟動轉向便很難停止。如有必要,它們可以在退潮的泥灘和沙灘上擱灘,並保持靜止不動。[6]

推進裝置[編輯]

胡蜂級炮艦由兩台傾斜的兩缸複合式發動機英語Compound engine提供動力,他們安裝在一個共用的輪機艙德語Maschinenraum內,用以驅動兩副直徑為2.5米的雙葉螺旋槳。所有同級艦的額定功率都在700匹指示馬力(520千瓦特)以上,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表現會顯著超越這一數值,例如熊蜂號德語Hummel (Schiff)的推進系統可達到756匹指示馬力(564千瓦特),胡蜂號德語Wespe (Schiff, 1877)甚至可達到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蒸汽由分布在非密閉式鍋爐艙德語Fire room內的四台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提供,其中胡蜂號和蝰蛇號德語Viper (Schiff)為立式安裝,自花蜂號德語Biene (Schiff)開始則為臥式安裝,可產生4工壓德語Technische Atmosphäre的所需蒸汽壓力。鍋爐設有八個爐膛,總受熱面積為294平方米。[3]

推進裝置使艦隻能夠達到10.4(19.3公里每小時)(胡蜂號)至11.2節(20.7公里每小時)(鱷魚號德語Crocodill (Schiff, 1880))的最大航速。因此,同級的所有成員都大大超過了9節(17公里每小時)的設計速度。胡蜂級炮艦的貯煤量為40噸,能夠以7節(1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巡航700海里(1,300公里),或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航行450海里(830公里)。[3]

武器裝備[編輯]

胡蜂級炮艦的主炮是一門305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安裝在艏樓一個頂部開放的半圓形炮座中。炮管的最大仰角為20°,射程可達10,000米。直到1883年,這門配備38發彈藥的箍炮是艦上除了撞角之外的唯一武器。在1892-1893年間,炮座還加裝了一面胸牆德語Brustwehr,但其目的並非為了保護主炮免受敵方火力的傷害,而是保護主炮免受波浪和海水侵襲的影響。1883年,這些艦隻又在水線英語Waterline下方、但仍位於撞角之上的艦艏處並排安裝了兩具350毫米魚雷發射管,每管僅配備一枚魚雷。在小規模改造的過程中,武器裝備得到了加強,其中包括在艦艉兩側增設的兩門87毫米24倍徑箍炮,各可配備100發彈藥。此外,艦上還安裝了兩門37毫米轉膛炮[6]

裝甲防護[編輯]

胡蜂級艦隻使用安裝在柚木襯墊上的鍛鐵板作為裝甲材料。它們沒有配備由鋼和鐵製成的新興複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ur,儘管後者的防護力要強得多。水線裝甲帶覆蓋了艦隻的整個長度,從水線下方約75毫米處一直延伸至上甲板德語Oberdeck。它由102至203毫米厚的鐵板和210毫米厚的柚木底座組成。炮座整體受到203毫米厚的裝甲防護,柚木底座同樣為210毫米厚。裝甲甲板德語Panzerdeck則採用雙層斜面設計,厚度分別為22和28毫米。1892-93年間增建的司令塔也配備有20毫米厚的裝甲。[3]

同級艦[編輯]

胡蜂級於1900年的狀態草圖
艦名 出處 船廠[7] 下水[7] 投運[7] 除籍[7] 結局[7]
胡蜂號德語Wespe (Schiff, 1877) 胡蜂 不來梅威悉船廠 1876年7月6日 1876年11月26日 1909年6月28日 1910年改作平底駁船英語Pram (ship)
蝰蛇號德語Viper (Schiff) 1876年9月21日 1877年3月27日 作為浮吊運用至1962年
花蜂號德語Biene (Schiff) 花蜂 1876年12月2日 1877年8月20日 1910年9月27日 1921年拆解
蚊子號德語Mücke (Schiff) 1877年5月5日 1878年2月25日 1911年3月18日
蠍子號德語Scorpion (Schiff, 1884) 蠍子 1877年5月19日 1877年12月12日 1924年拆解
雙冠蜥號德語Basilisk (Schiff, 1880) 雙冠蜥 1878年9月14日 1880年8月20日 1910年9月27日 1920年拆解
變色龍號德語Camaeleon (Schiff, 1880) 變色龍 1878年12月21日 1879年11月10日 1909年6月28日 1910年改作平底駁船
鱷魚號德語Crocodill (Schiff, 1880) 1879年9月13日 1880年5月7日 1911年3月18日 1918年拆解
蠑螈號德語Salamander (Schiff, 1883) 蠑螈 1880年1月6日 1880年10月11日 1909年6月28日 1910年擱淺,1936年拆解
游蛇號德語Natter (Schiff, 1884) 游蛇 1880年9月29日 1881年5月20日 1911年3月18日 1946年拆解
熊蜂號德語Hummel (Schiff) 熊蜂 1881年2月12日 1881年8月28日 1910年9月27日 1945年遭擊沉

運用歷史[編輯]

裝甲炮艦的運用始於胡蜂號在1876年11月26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並進行海試。然而,胡蜂級艦隻直到1880年之後才得到定期運用,當時軍方在每年夏季和秋季會抽調幾艘(但從未超過五艘)用於培訓船員,偶爾也投入年度秋季艦隊演習使用。在1882年夏天的英國干預埃及暴動英語Urabi revolt期間,德國政府曾計劃在地中海部署多艘炮艦,但並未實現。[1]這年只有熊蜂號得到活躍運用,之後是1883年的蠑螈號德語Salamander (Schiff, 1883)[8]從1885年到1891年,每年的8月和9月都會組建一支訓練部隊,由兩艘此前從未入役的蝰蛇號和蚊子號德語Mücke (Schiff),以及蠑螈號構成。部隊中的第四艘艦分別為1885年的胡蜂號自1886年起的變色龍號德語Camaeleon (Schiff, 1880)。雖然其中的三艘裝甲炮艦會在訓練結束後退役,但蚊子號於冬季仍然作為北海預備役支隊的常規艦活動。[9]

在1892年和1893年,沒有同級艦得到運用,它們均返廠接受了小規模改造。這些艦隻獲得了一座新的裝甲司令塔和四門額外的小型火炮。從1894年起,游蛇號德語Natter (Schiff, 1884)會在每年夏季入役,而鱷魚號於1894年至1895年、蚊子號於1895年至1898年、以及蠍子號德語Scorpion (Schiff, 1884)於1898年至1900年間均是全年作為常規艦服役。其中在1887年和1900年,這四艘艦都被用作部隊訓練。隨着1900年9月24日最後一次停運,胡蜂級的役期正式結束。此後除了蚊子號外,這些艦隻鮮有進一步運用。花蜂號的在役時間最短,僅於1881年至1884年間活躍了81天。[10]此外,雙冠蜥號德語Basilisk (Schiff, 1880)在1880年和1881年服役了125天之後,便被封存了29年之久,直到除籍都沒有再次運用。[2]

在1909至1911年間,所有胡蜂級成員均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隨後,它們被改作各種用途,在軍方或私人買家中進行密閉性試驗、充當浮動車間或平底駁船英語Pram (ship)。蠑螈號本以52,000馬克的價格轉售至杜塞爾多夫,但它卻於1910年11月在卡斯特里克姆以西海域擱淺,不得不被遺棄。其艦艛於1936年拆除,殘骸的其餘部分則已淤塞。[8]熊蜂號是作為供應艦德語Versorgungsschiff移送斯維訥明德,1945年5月4日在當地以194號防空艦(194. Flakschiff)的名義遭航空炸彈擊沉,成為同級第二艘損失的艦隻。[11]而蝰蛇號作為胡蜂級最後一艘被改造為浮吊的成員,則一直運用到1962年。[12]

注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82. ISBN 3-7637-4800-8. 
  • H. Merleker. Auch Schiffe haben Spitznamen. Die Seekiste. 1951, (Nr. 2).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2.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07.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4.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382-1.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