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石門 (新竹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門,是臺灣新竹縣關西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中部偏東南。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新富里東半部。

歷史[編輯]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石門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石門莊」,隸屬於竹北二堡。該莊西北與老社藔莊為鄰,東北與十六張莊湳湖莊為鄰,東南邊為蕃地,西南邊新城莊[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莊隸屬於新竹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莊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莊改制為「石門」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關西莊[2]。1941年,關西莊升格為關西街

戰後關西街改制為關西鎮,隸屬於新竹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桃、竹、苗分治,關西鎮隸屬不變。

交通[編輯]

鄉道竹30線是十六張至沙坑的道路,大致以縱向轉西北—東南走向再轉西南—東北走向蜿蜒經過石門地區,向西轉北可老社寮、十六張並止於東光國小前省道台3線路口,向東轉南再轉西可前往八十分、沙坑並止於省道台3線另一路口。

參考文獻[編輯]

  1.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