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浙二亂,指萬曆十年(1582年)3-5月浙江省府杭州相繼發生的杭州兵變杭州民變

背景[編輯]

明代宣統和正統年間(1426-1449年),農村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身上日趨嚴苛的稅收和徭役動搖了明初朱元璋制定的里甲制度,大量農民出逃農村,至萬曆年間張居正建立了「一條鞭法」以平均農村的土地和勞役。這些離開土地的農民很多都為城市所劫難,城市中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原先的城市制度也越發需要進行改革。明代城市的主要徭役為總甲火夫,所謂總甲是輪值負責抵禦盜賊、平息治安,而火夫本職是在城牆內外巡夜,最初只是為了防止火災,但在後來起到了防盜和維持治安的作用,市民在執行勞役時由總甲帶領火夫進行巡邏。最初,這種徭役體系按照戶為單位執行,例如北京以上戶為報價、中戶為小甲、下戶為火夫。隨着系統逐漸修改,這些勞役逐漸轉化為僱傭役。雖然張居正改革削減了農村的負擔,然而城市居民的負擔並沒有相應的削減,富人等通過行賄和特權躲避城市中的徭役,城市中貧民等則始終承當勞役。由於城市居民和商販流動性較大,因此向租房者徵收稅收相對困難,諸如嘉興縣、武進縣在內的江南城市地區開始基於房租向房東徵收稅收,僱人充當火夫等勞役。[1]

城市改革[編輯]

丁仕卿的另一項倡議主要針對杭州的「巡警夫役」,即火夫和保甲制度。杭州的火甲早在1545年以前就轉為僱傭,用度主要出自間架稅,1545年市民陳昱請願將火甲改為城市居民分三等繳稅、僱傭火夫巡夜,然而城市居民由於保甲制度仍然需要無償和火夫一起巡邏,乃至於強迫執行治安、防衛、官府營造等工作。丁仕卿在1559年第一次提出罷免「巡警夫役」的請願,並在次年轉送至來浙實行「一條鞭法」的龐惺庵手中。然而由於丁仕卿觸碰到了低級官員的利益,負責監督官府營造和城市治安的官員不能從民眾勞役中收取賄賂,因此官吏攻擊丁仕卿「擾亂成法」,且不經調查鞭打、禁錮並遣返丁仕卿。1572年,丁仕卿經過三次鬥爭,最終得償所願改變了這一制度。他害怕反對勢力捲土重來,因此把他改革的經過刊刻石碑,於萬曆五年(1577年)立於杭州城武林門鎮海樓作為自己的遺囑。[1]

經過[編輯]

嘉靖年間倭寇作亂東南,胡宗憲巡撫浙江,招募浙兵對抗倭寇,功勞甚大,在倭寇平息後這些軍隊改為防汛,駐紮在杭州羅木營,共計45000人,分為九營,其中七營負責防汛,另外則負責守城,防汛部隊還需要每年出巡。羅木營作為募兵,三十年裡每月餉銀九錢,待遇相對優厚。萬曆九年(兵變前一年),朝廷認為海防相對安定便計劃削減軍餉的三分之一,然而由於當時正在幣制改革,因此新發行的萬曆通寶在北京能夠換舊錢二,而在浙江就反了過來,士兵很難用新發的餉銀來到市面上買東西,迫於生計只能向官府討要,連續三日而不得。士兵於萬曆十年(1582年)3月2日士兵一起到時任浙江巡撫吳善言處要求按照原來的方式發放軍餉。為首的馬文英、楊廷用稱「我等迫於饑寒,而主帥不我恤,無以為生,故至此,非敢稱亂也」,並下令士兵「毋殺人、毋掠財」。士兵還為民進言,稱「歷數民間諸不便,首以力役」,表達了對市民的體恤。[1][2]

吳善言則說上面已經決定減餉,如果不滿意的人就讓他們回家種地吧。次日,士兵在首領馬文英、楊廷用的率領下起事。眾兵卒擁入督撫衙門,縛吳善言以出痛毆之。巡按御史張文熙等人來勸撫士兵,答應支付兩千錢酒食費,士兵這才散去。張文熙彈劾了吳善言,兩位侍御答應給士兵5個月的糧餉,又預支了三個月的糧,於是兵亂開始有所平息。朝廷知道後擔心其它地方士兵效仿而不敢大動干戈,於是派張佳胤巡撫浙江,張佳胤沒有調兵也沒有護衛,於5月1日抵達浙江境內。[2]

丁仕卿作為杭州市民反抗重稅的領袖,擅長訴訟,不畏權貴,百折不撓,深孚民心。然而政府在沈厪為首的地方權貴推動下,於1580年恢復了強制勞役。丁仕卿立即對省府縣官員發起請願,因此此事交由杭州支付吳日強處理,沈楩沈厪父子則反對取消這一制度。丁仕卿在地方請願不成,於是匆忙前往北京進行請願,遭到了杭籍京官的愚弄,無奈返回杭州。丁仕卿目睹了杭州兵變的發生,看到軍隊鬧事後受到了良好的待遇,於是開始策動民眾鬧事,策劃燒毀沈楩、沈厪父子家宅,然而有人密報於沈家,地方官員不久逮捕了丁仕卿。丁仕卿受到杖責,戴上腳鐐枷鎖上遊街示眾,他對街坊鄰里哭訴:「我是為了你們這些人免受夜巡勞役,自己一個人承受這些刑法與苦楚,你們忍心嗎?」市民們群起響應丁仕卿,上百名市民當街釋放了丁仕卿,杭州民變由此爆發。[1]

憤怒的市民組織起來,燒毀了所有巡警樓,並徹底燒毀了沈家,約一千名群眾參與,仁和縣令陳良棟和錢塘縣令試圖維持秩序,然而最終化裝逃跑。到夜裡,杭州城已完全為起義民眾所掌控,居民以十戶為單位組織起來,每單位都將從豪紳家中劫掠的「絳襦裙」作為旗子懸掛,家家戶戶門前張結燈籠,杭州城白夜如晝。據錢有威記載,受到衝擊的陳三謨馬三才家中備好佳餚美妾以候丁仕卿等人,希望他們不去毀壞家宅。次日,起義者開始湧入按察司,「擁郝廉使,往見張巡按」,當時巡按司還未開衙,民眾破門而入,張文熙遁牆逃去,然而民眾就是劫掠那些世家大族。5月1日,杭州市內所有集市及街門、巡警樓全數拆毀,張佳胤最終抵達杭州。夜裡,超過兩千居民在張佳胤的浙江巡撫衙前喧譁,張佳胤手下打開大門,自己坐着轎子到望仙橋與群眾會面,承諾取消夜巡勞役,許多人開始散去,丁仕卿仍不肯退去,繼續搶掠地方豪強。張佳胤張貼官方告示,要求民眾平息起義否則後果自負,然而市民旋即將他的告示撕毀,搶掠也越發猖獗。張佳胤於是決定採取武力,召見軍隊領袖馬文英、楊廷用,勸說他們剿息亂民,戴罪立功,軍隊開始對民眾開戰。[1]張佳胤又找到兵變的馬、楊二人,允諾他們如果出力平息民亂則可以戴罪立功,又去勸慰城中的士兵。張佳胤還暗中派人緝拿馬、楊等士兵領袖。軍民在菜市橋官巷口等地激戰,官兵大獲全勝,而民變領袖和兵變領袖都被鎮壓。[2]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注釋[編輯]

古籍[編輯]

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夫馬, 進. 明末の都市改革と杭州民變. 東方學報. 1977-02-15, 49: 215–262 [2021-07-14]. ISSN 0304-2448. doi:10.14989/665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2. ^ 2.0 2.1 2.2 明代一次市民意识的新觉醒——万历十年杭州兵变和民变研究-维普期刊 中文期刊服务平台. yuxiqbs.cqvip.com. [202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