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圖 (蔣兆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流民圖
藝術家蔣兆和
年份約1942–1943
類型水墨畫
收藏地北京中國美術館

流民圖》是中國四川畫家蔣兆和在1943年繪成的一幅畫作。

背景[編輯]

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瀘州畫家蔣兆和居於北平,見侵華日軍占領中國國土,使得大批當地農民淪為失所流民,飽受饑寒、疾病的摧殘。蔣兆和於是走往多地,觀察流民,繪製素材,於1942年開始繪畫《流民圖》,歷時一年,終於北平完成,全圖高200厘米,寬2700厘米。[1]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圖》易名為《群像圖》,在北平太廟展出,然而遭到日本憲兵的盤查、禁展。1944年,《流民圖》在上海展出,展出結束後,作品被強行「借」走而下落不明。1953年,上海文化局工作人員在整理舊倉庫時,發現了已經霉爛不堪、殘缺不全的《流民圖》上半卷,使丟失十年的畫作回到作者手中。經過揭裱修補後,殘缺的部分依稀可見。「文革」時期,《流民圖》被定性爲「反共賣國的大毒草」,蔣兆和因此成爲「有歷史問題的人」。「文革」結束後,中央美術學院上報文化部批准,肯定《流民圖》為「一幅現實主義的愛國主義的作品」。1993年,蔣兆和的弟子複製了畫卷的下半卷,重現畫作全卷。1998年,蔣兆和夫人蕭瓊將《流民圖》原作捐獻給中國美術館,由該館永久收藏。[1]

《流民圖》草圖

1989年4月,瀘縣玉蟾山景區將流民圖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在石頭上,陳列於景區內,作爲一道景觀。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屡经磨难的《流民图》. [201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8).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