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柳仲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柳仲禮(?—6世紀),小名申子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人,南朝梁將領、官員。柳慶遠孫,柳津子。

生平[編輯]

早期仕途[編輯]

柳仲禮勇力兼人,少有膽氣,[1]身長八尺,眉目疏朗。早年隨父柳津輔佐晉安王蕭綱鎮守雍州,以著作佐郎入仕,後升遷為電威將軍,陽泉縣侯中大通五年(533年)十二月,北魏荊州刺史賀拔勝攻打雍州,逼迫樊、鄧,梁武帝子雍州刺史廬陵王蕭續屢戰屢敗,馮翊、安定、沔陽、酇城相繼失守。蕭續派柳仲禮於谷城拒守,賀拔勝未能攻克,柳仲禮出擊擊敗賀拔勝,賀拔勝班師。[2][3][4]大同元年(535年)十一月,武帝侄雍州刺史衡山縣侯蕭恭派柳仲禮攻打荊州,被刺史王元軌於牛飲擊破,[5][6]部將張殖、王世興被斬。[7][8]除授黃門郎,任竟陵太守,為王僧辯所代任後,[9][10]改任南兗州司州二州刺史。[11]梁武帝想看他,派畫工為他畫像。[12]

勤王無功[編輯]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之亂時,柳仲禮預知侯景要作亂,屢次請求以精兵三萬討伐,不獲准。武帝下詔以柳仲禮為西道都督,與南道都督合州刺史皇侄鄱陽王蕭范、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皇侄封山侯蕭正表、東道都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一同從歷陽渡河討伐侯景。侯景渡江後,朝野都希望柳仲禮能勤王。[12]十二月,柳仲禮率步騎萬餘人和表兄前衡州刺史韋粲、宣猛將軍高州刺史李遷仕、前司州刺史羊鴉仁、南陵太守陳文徹一同率軍勤王。[13][14][15][16]柳仲禮出兵後,竟陵郡守孫暠舉郡歸附西魏[17][18]

柳仲禮到橫江,裴之高派船舸二百餘艘迎接,韋粲送上糧食武器,散發自己的財帛賞賜將士,眾軍一起在青塘立營,據建興苑。[19]因為柳仲禮手握雍州、司州精兵,在韋粲建議下,眾軍共推柳仲禮為大都督,協調諸軍行動。[20]裴之高自認為年長位高,不服,韋粲大聲說:「推舉柳司州是因為他久捍邊疆,先前為侯景所忌憚,且他的士馬最為精銳,如果要論位置和年齡,我韋粲也在他之上,今日的形勢,貴在諸將團結,若人心不同則大事不濟,裴公是朝廷舊臣,年長有德,怎能挾私情阻礙大計?韋粲請求為諸君解釋。」指責裴之高,並說裴之高如果一定要持異議,自己就先攻打裴之高。於是裴之高哭泣謝罪,也同意推舉柳仲禮。[1][16][21]侯景害怕柳仲禮,柳仲禮也自以為天下英雄非自己莫屬。[12]

柳仲禮到新亭時,侯景軍列陣於中興寺。侯景率步騎萬人在後渚挑戰,柳仲禮想出擊,韋粲說:「天晚了,我軍勞頓,不可戰。」於是柳仲禮堅守不出,相持到晚上,侯景軍也回營。太清三年(549年)正月,柳仲禮率眾占據南岸,入韋粲大營,分兵準備白天的戰鬥,讓諸將各自駐守,他安排自己屯兵硃雀航南,裴之高屯南苑,韋粲屯兵青塘,陳文徹、李孝欽屯丹陽郡,鄱陽世子蕭嗣屯小航南,都沿着淮河建造營寨。兵敗藏匿民間的寧遠將軍王質也收集餘眾加入。[22]青塘地處石頭中路,韋粲擔心還沒立好營寨,叛軍必定來爭,很害怕,對柳仲禮說自己沒有禦侮之才,只想以身殉國,要柳仲禮好好布置。柳仲禮說:「在青塘立柵迫近淮渚,想保證糧儲船只能夠停泊,這是大事,非兄不可。如果懷疑兵少,我會再派軍相助。」於是派直閣將軍劉叔胤的軍隊協助韋粲,[16]率所部水陸並進,[1]移營到大桁。天亮後,侯景在高處看見韋粲的營寨沒有立好,就襲殺韋粲。[20][14][21]柳仲禮正在吃飯,得知韋粲兵敗,扔下筷子,不及披甲就率七十騎前去救援,與侯景交戰,斬首數百,投水死者千餘人,他更是幾乎親手刺中侯景,卻被侯景部將支化仁從後砍傷肩膀而未果,身受重傷,馬陷入泥沼,為騎將郭山石所救得免,被會稽人惠珔吸瘡止血才沒有死。侯景從此不敢渡河,[13][15]但柳仲禮也從此意志消沉且避戰。[12]武帝子郢州刺史邵陵王蕭綸收集散卒,與蕭綱子東揚州刺史臨城公蕭大連、新淦公蕭大成等從東道來會師,列營於桁南,也都推柳仲禮為大都督。[23]

二月,柳仲禮被任為侍中尚書右僕射[14]他神情傲慢,凌辱各位將帥。蕭綸每天拿着鞭子(部將見統帥的禮節)來軍門督促出戰,柳仲禮不和他相見,蕭綸因此忿嘆,二人因此結怨。柳仲禮聚集妓妾飲酒尋樂,騷擾百姓,侮辱王妃公主。即使被建康城中的父親柳津責罵「你的君父正在受難,你卻不能盡心竭力,百世之後會怎麼說你」,他也談笑自若。後來他與蕭大連也不合。從此他閉營不戰,眾軍每天堅請,他都拒絕。武帝兄孫南安侯超武將軍蕭駿說:「京城危急如此,都督卻不作處分,如失守,有何面目以見天下義士。」柳仲禮無言以對。蕭駿又勸說蕭綸:既然都督不救,不如分軍為三道,出敵不意攻敵。但蕭綸不從。勤王大軍剛在北岸聚集時,號稱百萬,百姓扶老攜幼以等候之,但勤王大軍才過淮河就競相劫掠,奪取金銀,彼此列營,互相猜忌,不僅蕭綸和柳仲禮不合,蕭大連和蕭綸子永安侯蕭確也不合,於是兵無戰心,叛軍中想脫身的人聞訊也中止了想法。[13][15]梁武帝問柳津對策,柳津說:「陛下有邵陵,臣有仲禮,不忠不孝,賊何由可平。」[12][23]

《典略》記載柳仲禮族兄柳暉建議他閉門不戰,等侯景囚禁武帝,再擊破侯景,挾天子以令諸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認為不可信,柳仲禮不出戰只是因為重傷懼怕,一旦京城失守,人心已去,援軍自然解體,柳仲禮不可能再率其打敗侯景。《典略》《太清紀》《南史》載侯景曾登朱雀樓與柳仲禮說話,送他金環,從此柳仲禮閉營不戰。司馬光認為這近乎污衊,在作《資治通鑑》時也沒有採用。

投降侯景[編輯]

侯景因為缺糧,詐稱與武帝講和以為緩兵之計,因而得到糧食,武帝也下詔讓其他諸侯的勤王軍隊班師。侯景知道勤王大軍號令不一,不能勤王,皇子湘東王荊州刺史蕭繹又已經撤軍,就於三月背盟攻打建康,羊鴉仁、柳仲禮、蕭嗣進軍於東府城北,未及紮營就被侯景將宋子仙所敗,戰死者的首級被送到闕下。[15]侯景攻破建康,以梁武帝名義解散勤王援軍,柳仲禮召集諸將商議,蕭綸說全憑將軍做主,柳仲禮看着他卻不回答。裴之高、王僧辯都指責柳仲禮擁兵百萬卻導致京城淪陷,應該全力決戰,柳仲禮不回答,解散軍隊,各地軍隊都回到本鎮,柳仲禮與弟弟柳敬禮、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都投降侯景,[9]令原本有心力戰以救京城的士兵們嘆憤。柳仲禮等入城,都先拜侯景再見武帝,武帝不和他說話,[12]柳津也痛哭流涕說:「你不是我兒子,何勞相見!」[23]

侯景自任為大丞相,六月,以柳仲禮為使持節、大都督,隸屬於自己,參與戎事。[15]

後來侯景留下柳敬禮、羊鴉仁,而遣柳仲禮、王僧辯回歸原本職位,在後渚為柳仲禮餞行,抓着柳仲禮的手說:「天下之事在將軍耳。郢州、巴西並以相付。」留用柳敬禮為護軍將軍,作為人質。[23]柳敬禮秘密對柳仲禮說:「侯景今日來會,敬禮抱住他,兄長便可殺他,雖死無恨。」柳仲禮壯其言,答應了。酒席之間,柳敬禮目視柳仲禮,柳仲禮見守衛森嚴,不敢動,於是不果。後來柳敬禮謀害侯景事泄遇害,臨死說:「我兄是個老婢,國敗家亡,實在是我的責任,今日就死,難道不是天意嗎。」[1][12]

十二月,始興太守陳霸先起兵討伐侯景,廣州刺史蕭勃就舉柳仲禮有兵馬精銳強壯的十萬援軍仍然不能打敗侯景的例子勸阻,未果。[23]

兵敗客死[編輯]

大寶元年(550年)正月,柳仲禮到江陵,正逢蕭繹被侄子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攻打,蕭繹用柳仲禮為雍州刺史,出鎮竟陵(今湖北鍾祥),命他攻打蕭詧的治所襄陽。柳仲禮坐觀成敗,沒有發兵。南陽太守杜巘也被蕭詧攻打,其弟杜岸求救,柳仲禮就以別將夏侯強爲司州刺史,守義陽,親自率眾到安陸,安陸太守沈勰投降。[23]柳仲禮派司馬康昭去竟陵討伐孫暠,孫暠抓住西魏派來鎮守的大都督符貴及戍卒投降。[12][24][18][25]隨行的中庶子劉孝威在安陸染病去世。[26][27]

柳仲禮命其將王叔孫爲竟陵太守,與孫暠一同守城;將自己的妻兒安置在安陸,以長史、副軍將軍馬岫爲安陸太守,與弟子禮一同守城;以輕兵屯漴頭,自率步騎一萬將要攻打襄陽。蕭詧害怕,派妻子王氏、世子蕭嶚為人質,告急於西魏,西魏權臣宇文泰怒孫暠之叛,命車騎大將軍泉仲遵率鄉兵隨開府儀同三司楊忠征討柳仲禮。[12][28][29]梁朝隨郡守桓和拒守不降。楊忠對諸將說是奉命來攻打柳仲禮,不是攻打隨郡,一旦攻打只會讓軍隊疲倦,如果先打敗柳仲禮,則桓和可不攻自服。泉仲遵反對,說即使擒獲柳仲禮,桓和也未必投降,如果不能擒獲柳仲禮,桓和又幫助他,首尾受敵,軍隊就陷於險境,只有先迅速攻滅桓和才沒有後顧之憂。楊忠從之,於是泉仲遵與車騎大將軍崔謙破隨郡,生擒桓和。[17][18][30][31][32][33]西魏軍所經過的城池望風歸附。[24]東魏也派金門郡公潘樂等率兵五萬襲擊司州,夏侯強投降,淮南被東魏所得。[23]

楊忠包圍安陸,柳仲禮得知隨郡失守,擔心安陸也失守,就疾馳回救。西魏諸將擔心柳仲禮到了,安陸就難以攻克,請求急攻。楊忠說安陸不能迅速攻克,不可腹背受敵,南軍善於水戰,不善野戰,柳仲禮已在近路,他的軍隊懈怠而我軍振奮,以奇兵襲之則一舉必克,安陸可不攻自破,諸城可傳檄而定。於是楊忠選騎二千,銜枚夜進,與荊州刺史權景宣、行台僕射長孫儉、崔謙、泉仲遵一同在漴頭遭遇柳仲禮,楊忠親自陷陣,柳仲禮、柳子禮及其部眾太常丞、中軍長史許奭等都被俘,[34][35]執送至長安[36][37][38]馬岫以安陸投降,王叔孫殺了孫暠以竟陵投降,[17][18]安陸、隨郡等漢東地區盡入西魏之手,[12][30][32][33][39][40]蕭詧獲救。[28][29]蕭繹得知柳仲禮被擒,害怕,派兒子蕭方略入西魏朝見,寫信請求西魏以石城為界,梁以安陸為界。[24][41]

宇文泰待柳仲禮以客禮。[12]宇文泰下令對南鄭屠城,新降魏的蜀郡太守劉璠哭着堅持勸阻,不肯退下。柳仲禮在宇文泰身側侍立,說:「這是烈士。」宇文泰說:「侍奉他人當如此。」於是收回屠城命令。[42][43]

先前楊忠對待柳仲禮也很好,但柳仲禮卻向宇文泰誣陷楊忠大肆掠取金銀財寶。宇文泰念楊忠有功,僅將其外放。楊忠後悔沒有殺柳仲禮,並且因此在後來作戰時將俘獲的蕭綸等人都殺了。[24][41]

後來陳霸先成為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豫章內史後,在與侯景作戰時,舉韋粲雖有柳仲禮大軍照應但被侯景登高看見軍情就遇襲敗亡的例子,在石頭城西橫隴建立營寨。[44]後來侯景篡位建立漢國,被王僧辯所敗,謀士王偉想勸阻他出逃,他說了自己包括「破柳仲禮於南岸」在內的勝績,說自己當初收降柳仲禮易如反掌,說這些都是王偉曾親眼看到的。[13][15][45]

柳仲禮在南梁官終左僕射,入西魏後被任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封襄陽侯[11]北周建立後回到河東祖籍安家,[46][47]卒年不詳。

家庭[編輯]

子柳玄,西魏黃門侍郎、穰縣開國伯,北周昌城、鹽亭二郡守,隋魏郡太守、遷州刺史,進爵為公。柳玄子唐光州定城縣令柳凱,娶裴氏,長子柳穎達。[11]柳仲禮另一子柳彧,隋御史治書。[46][47]

評價[編輯]

柳仲禮在《哀江南賦》中被大段描繪,庾信以「申子奮發,勇氣咆勃。實總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魚門,兵填馬窟。屢犯通中,頻遭刮骨。功業夭枉,身名埋沒。」突出了仲禮先勇武后怯懦、失節的變化。這是由於柳仲禮在侯景之亂前鬥志昂揚,自以為是豪傑,而與侯景交戰後,卻表現得與之前反差極大。庾信給他的評價是「功業夭枉,身名埋沒」。也有評論稱侯景之亂「起於朱異,成於仲禮。」《南史》評價:「仲禮始終之際,其不副也何哉?豈應天方喪梁,不然,何斯人而有斯跡也。」指柳仲禮的行為如此名不副實,難道是上天要滅亡梁朝嗎?[12]

參考書目[編輯]

  1. ^ 1.0 1.1 1.2 1.3 《梁書》卷四十三
  2. ^ 《魏書》卷八十
  3. ^ 《周書》卷一十四
  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
  5. ^ 《魏書》卷一十二
  6. ^ 《北史》卷五
  7. ^ 《魏書》卷九十八
  8. ^ 《魏書》卷一百零五之四
  9. ^ 9.0 9.1 《梁書》卷四十五
  10. ^ 《南史》卷六十三
  11. ^ 11.0 11.1 11.2 《大唐故光州定城縣令柳君墓志銘並序》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南史》卷三十八
  13. ^ 13.0 13.1 13.2 13.3 《梁書》卷五十六
  14. ^ 14.0 14.1 14.2 《南史》卷七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南史》卷八十
  16. ^ 16.0 16.1 16.2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
  17. ^ 17.0 17.1 17.2 《周書》卷二
  18. ^ 18.0 18.1 18.2 18.3 《北史》卷九
  19. ^ 《梁書》卷二十八
  20. ^ 20.0 20.1 《梁書》卷三
  21. ^ 21.0 21.1 《南史》卷五十八
  22. ^ 《陳書》卷一十八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二
  24. ^ 24.0 24.1 24.2 24.3 《周書》卷一十九
  25. ^ 《北史》卷三十八
  26. ^ 《梁書》卷四十一
  27. ^ 《南史》卷三十九
  28. ^ 28.0 28.1 《周書》卷四十八
  29. ^ 29.0 29.1 《北史》卷九十三
  30. ^ 30.0 30.1 《周書》卷二十八
  31. ^ 《周書》卷三十五
  32. ^ 32.0 32.1 《北史》卷三十二
  33. ^ 33.0 33.1 《北史》卷六十一
  34. ^ 《周書》卷四十四
  35. ^ 《北史》卷六十六
  36. ^ 《梁書》卷四
  37. ^ 《周書》卷七十八
  38. ^ 《北史》卷九十
  39. ^ 《南史》卷八
  40.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三
  41. ^ 41.0 41.1 《北史》卷一十一
  42. ^ 《周書》卷四十二
  43. ^ 《北史》卷七十
  44. ^ 《陳書》卷一
  45.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四
  46. ^ 46.0 46.1 《北史》卷七十七
  47. ^ 47.0 47.1 《隋書》卷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