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二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拿破崙二世
Napoléon II
羅馬人國王
法國人的皇帝(有爭議)
統治1815年6月22日-7月7日
繼任拿破崙三世
路易十八法國國王
攝政約瑟夫·富歇
羅馬國王
統治1811年3月20日-1814年4月11日
萊希斯塔德公爵
統治1818年7月22日-1832年7月22日
出生1811年3月20日
 法蘭西第一帝國杜樂麗宮
逝世1832年7月22日(1832歲—07—22)(21歲)
 奧地利帝國維也納美泉宮
安葬
全名
Napoléon François Charles Joseph Bonaparte
王朝波拿巴王朝
父親拿破崙一世
母親瑪麗·路易莎

拿破崙二世(法語:Napoléon II,1811年3月20日—1832年7月22日),即弗朗茨·約瑟夫·夏爾·波拿巴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拿破崙一世與帕爾馬女公爵瑪麗·路易莎之子,生於杜伊勒里宮

他出世後即被封作「羅馬國王」,為拿破崙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位的繼承人[1]。1813年拿破崙一世在萊比錫戰役中戰敗,次年反法同盟進入巴黎法國參議院隨即廢除了拿破崙一世的帝位。拿破崙一世在楓丹白露宮宣布退位,在退位詔書中他希望由「羅馬國王」即位、路易莎皇后攝政。但是在保王的塔列朗遊說下,反法同盟最終使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一世失敗後,弗朗茨被母親帶到她位於帕爾馬的領地,後來又被送到維也納他的外祖父神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那裡,他的封號也先後被改為帕爾馬親王(1814年-1818年)和萊希斯塔德公爵(1818年-1832年)。儘管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繼位,「波拿巴派」——拿破崙的支持者依然稱弗朗茨為「拿破崙二世」或是「羅馬國王」。由於身患肺結核,弗朗茨身體狀況一直很差,終就在1832年一樣於維也納去世[2]。部份史家歸咎於當時奧地利總理梅特涅的刻意陷害,特別是令其青年時至嚴苛軍校求學致健康受損。

出生[編輯]

帕爾馬公爵路易莎和弗朗茨

拿破崙二世於1811年5月20日的早晨在極為困難的分娩中降生。拿破崙一世在早上五點抵達產房時,醫生憂慮地告知皇帝其不得不在保住皇后和保住胎兒之間做出選擇。拿破崙一世則平靜地聲稱他完全能夠和瑪利亞·路易莎再要一個孩子。

醫生開始手術並安撫皇后,因為此時皇后正為劇烈的疼痛所折磨,並且害怕他們會為了保住嬰兒而犧牲掉她。最終嬰兒成功降生,並立即被冠以羅馬王的名號,出生證明立即在博阿爾內的尤金和瑪麗·路易絲的叔叔維爾茨堡大公在場的情況下口述。

為了慶祝男性繼承人的誕生,一百響禮炮鳴響(相反如果是女嬰則是21響),所有的公共建築的燈光徹夜點亮,劇院即興表演,詩人創作了無數的臨時作品。人們期待已久的皇子,即波拿巴王朝的延續者誕生了。

小王子的出生證明放在一個特殊的登記冊上,上面寫着:

「皇帝陛下已向我們宣布決定賜予羅馬王拿破崙·弗朗西斯科·約瑟夫·夏爾·波拿巴之名」。

拿破崙是其父親的名字,弗朗索瓦是其外祖父的名字,夏爾是其祖父的名字。約瑟夫·波拿巴則是孩子的教父。

羅馬王[編輯]

羅馬女神和羅馬國王,羅馬拿破崙博物館

根據1810年2月17日的參議院決議,新生的嬰兒被立刻授予羅馬王的頭銜。這個頭銜也是為了提醒教皇庇護七世羅馬如今不過是法蘭西帝國130個省中的一個(特雷韋省,後被稱作羅馬省)而已。另外,拿破崙一世也有意以這種方式宣示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法統,因經選舉而得出的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人乃是羅馬人之王。

皇子降生的喜悅並未持續太久。法國的財政受累於咖啡和糖的投機炒作以及農業歉收,另一方面法國的公眾輿論尤其聚焦於防範俄國侵犯華沙大公國。儘管如此,拿破崙一世還是想要給新生的嬰兒的洗禮以最大的關注,9月16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辦了莊重的洗禮儀式。但隨後皇帝的重心轉向俄羅斯,也並沒有人關心皇帝的兒子了。

克洛德·弗朗索瓦·德·馬萊

1812 年 10 月發生的事件可以說明人們對羅馬王的態度。 10月23日半夜,馬萊特將軍企圖發動政變。他宣城拿破崙一世兩周前已經在莫斯科附近死亡,並由此下令組建臨時政府,但陰謀很快就被發現:六天後,包括馬萊特本人在內的十二名支持者被槍決。然而,儘管拿破崙一世有羅馬王作為繼承人,卻沒有人想到並關注這一點。「並沒有人關注羅馬王」。

此外,1811 年 2 月 16 日法令中為了紀念羅馬王而規劃的宏偉建築群也從未得到落成。按照計劃,該建築群本應當作為19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工程而築立在塞納河兩岸。

拿破崙一世此時的精力集中在俄羅斯上,因為皇帝深知皇子的降生並無法從根本上穩固波拿巴王朝。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寫道,在博羅季諾戰役的前一天,一張皇子的肖像畫被送到皇帝手上,皇帝聲稱:我的兒子是法國最漂亮的孩子。「可這幅肖像在從俄國撤退期間丟失了,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不祥的預兆。

拿破崙二世王子,弗朗索瓦·熱拉爾繪製

帝國的崩塌和百日王朝[編輯]

1813年德國戰役期間,皇帝和皇后的書信往來非常頻繁。 皇帝多次表示希望儘快見到兒子和妻子,這一願望終於在1813年得以實現。 然而與此同時,梅特涅代表奧地利向法國宣戰,並廢除了1810年由聯姻建立的法奧聯盟。1814 年1月25日,拿破崙告別他的兒子,離開巴黎指揮法國戰役這也是皇帝最後一次見到他的兒子。

與此同時普魯士、俄國、奧地利和英國達成了反對拿破崙的協議並準備進攻混亂中的巴黎,3月28日夜,約瑟夫·波拿巴、塔列朗以及政府的重要官員聚集在一起商討皇子是否應該撤離首都。在戰爭大臣克拉克的堅持下,最終決定讓皇后和皇子前往朗布依埃避難。

1814年4月4日楓丹白露條約簽訂,拿破崙簽署了退位文件,並在其中試圖維持其兒子的繼承權利。但在4月6日拿破崙不得不最終放棄了他和他後代的王位,4月11日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二世失去了持續短暫的王位。

瑪利亞·路易莎一直讓拿破崙不要擔憂自己和兒子的情況以及健康,但實際上:皇后染病,並且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促使其尋找別的地方避難。楓丹白露條約給予瑪利亞·路易莎以及未來的羅馬王以帕爾馬皮亞琴察以及瓜斯塔拉的爵位,但實際上剝奪了羅馬王任何可能的權力。瑪利亞·路易莎寫信給她的父親奧皇弗朗茨一世請求安全保護,並以在未來放棄政治活動作為交換條件。在同一份書信中,她警告稱她所在的地區有三千哥薩克人。4月9日母子動身前往奧爾良,但梅特涅迫使其返回朗布依埃。一個周后,瑪利亞·路易莎終於在朗布依埃與其父親相會。

拿破崙二世在杜伊勒里宮花園

拿破崙在1814年4月20日與他的士兵們致敬告別前往厄爾巴島。與此同時,在朗布依埃,斐迪南·馮·特勞特曼斯多夫奉命將孩子和他的母親帶回維也納,車隊由奧地利人護送。

瑪利亞·路易莎回到了熟悉的首都並獲准前往厄爾巴島和拿破崙重歸於好。但前提是羅馬王必須留在維也納接受奈佩爾格伯爵的「陪伴」,以防止其回到厄爾巴島的拿破崙身邊。

羅馬王此時擁有帕爾馬親王的頭銜,因為 5 月 30 日的《巴黎條約》確認了 1814 年 4 月 9 日的《楓丹白露條約》,該條約第 5 條規定:

「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國的完全所有權和主權將交給國王陛下。 瑪麗亞·路易莎皇后。 他們將傳給他的兒子及其直系後裔。他的兒子將獲得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王子的頭銜。」

然而由於百日王朝的原因,之後1817 年 6 月 10 日的條約又明確剝奪了瑪麗亞·路易莎之子羅馬王對帕爾馬的所有權和權利。這一點已在1815 年 6 月 9 日維也納會議法案第 99 條得到體現。

托馬斯·勞倫斯繪製的拿破崙二世肖像

瑪麗亞·路易莎最終將兒子留在了維也納並動身前往帕爾馬。她被迫承認她的兒子是私生子,因為約瑟芬與拿破崙的婚姻並沒有被教皇本人廢除。

百日王朝期間,1815 年 4 月 22 日頒布的《帝國憲法》附加法案賦予了復辟的拿破崙二世帝國親王的頭銜,但沒有授予羅馬國王的頭銜。 百日王朝結束時,1815 年 6 月 22 日在愛麗舍宮起草的退位書寫道:「我的政治生涯結束了,我宣布我的兒子為法國皇帝拿破崙二世」。

此時百日王朝政府委員會發布的所有文件中都將羅馬王指定為皇帝,雖然拿破崙二世當時住在敵國首都維也納。1815 年 7 月 8 日,路易十八進入巴黎復辟。因此根據官方文件可以從法理上認為拿破崙二世為1815年6月22日至7月7日期間的法國皇帝。

在奧地利[編輯]

穿着奧地利軍裝的賴希施塔特公爵,莫里茨·邁克爾·達芬格

隨着拿破崙被囚禁於聖赫勒拿島,瑪利亞·路易莎回到了祖國奧地利。1815 年 9 月 2 日,他向蒙特貝羅夫人吐露了他希望兒子接受哈布斯堡王朝價值觀教育。

維也納會議承認瑪麗亞·路易莎為帕爾馬公爵夫人,但弗朗西斯皇帝此時已經決定,他的侄子不會被允許離開奧地利首都,也永遠不會繼承母親成為帕爾馬公爵。 事實上,他父親的功績和逃離厄爾巴島的經歷已經是過去式,而他本人踏上意大利土地對奧地利而言也不存在任何風險。

弗朗茨·約瑟夫·夏爾·波拿巴於 1818 年 7 月 22 日由弗朗茨一世簽署文件封為賴希施塔特公爵。

在維也納期間,他通常的名字只是弗朗茨,他在家人中也以這個名字稱呼,他更喜歡這個名字,而不是拿破崙,因為拿破崙讓所有人聯想起了他的父親。

在維也納,他接受了軍事教育,對軍事生活產生了強烈的熱情,穿上軍裝並組織了第一次宮廷演習。1820年,拿破崙完成了初等學業,開始了真正的軍事訓練,學習德語、意大利語和數學,並接受有針對性的體育教育。1823 年,年僅 12 歲的他成為奧地利軍隊的一名學員。 他的監護人形容他是一個聰明、認真、堅定的孩子。他的個子也很高,僅僅十七歲就已經超過了一百八十厘米。

正是由於他的軍事熱情,一些歐洲君主國開始擔憂第二個拿破崙重返法國王位的可能性,奧地利總理梅特涅總是以各種方式阻止他參與政治,阻止他在國家或國際政治或軍隊中發揮任何作用。

彼得羅·特內拉尼,賴希施塔特公爵弗朗茨的肖像,1830-1835 年

1829年,繼父亞當·阿爾伯特·馮·奈佩爾格去世後,隨着他的母親婚姻之前生下了兩個非婚生子女的消息被揭露,拿破崙二世開始逐漸與母親疏遠,並開始睜開眼睛看清這一事實——奧地利帝國政府儘可能讓他遠離政治,以防止他追隨父親的腳步。 他向他的朋友安東·馮·普羅克斯-奧斯滕吐露道:「如果約瑟芬是我的母親,我的父親就不會被埋葬在聖赫勒拿島,我也不會被埋葬在維也納。我的母親很善良,但很軟弱;她不是我父親需要的妻子。」

1830年,七月革命導致波旁王朝的查理十世退位,巴黎的民眾開始呼喊「拿破崙二世萬歲!」,有人開始考慮讓她登上比利時或者波蘭的王位。1831年拿破崙二世終於獲得了奧地利一個營的指揮權,但他再次不被允許在戰場上行動。

在維也納宮廷任職期間,拿破崙王子與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主索菲亞(未來皇帝弗蘭茨·約瑟夫的母親)之間的友誼成為眾所周知。 索菲亞聰明、雄心勃勃、意志堅強,與她的丈夫弗朗切斯科·卡洛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因此索菲亞和拿破崙之間的小道消息開始流傳,此外,索菲亞的次子,未來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出生於 1832 年,據推測可能是這段秘密關係的產物。

死亡[編輯]

賴希施塔特公爵臨終前

1832年,拿破崙二世感染肺炎並為此休養了幾個月。就在另一位波拿巴家族成員,曾擔任荷蘭國王幾天的拿破崙·路易·波拿巴(Napoleon Louis Bonaparte)去世一年多後,拿破崙二世於 1832 年 7 月 22 日在維也納美泉宮死於肺結核,沒有締結婚姻,也沒有生育孩子。

他與奧地利大公合葬於維也納嘉布遣會墓室。

拿破崙二世之墓,巴黎榮軍院

1840年12月父親拿破崙一世的遺體於七月王朝時期歸還法國。 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拿破崙二世的遺體就安葬在他父親的遺骸旁邊。 後來,其遺體搬到了下層教堂。1940 年 12 月 15 日,按照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他的遺體被轉移到榮軍院,安置在靠近拿破崙一世的墳墓中,上面刻有 Napoléon II Roi de Rome(羅馬拿破崙二世國王)的銘文。 選擇這個日期是為了紀念 1840 年 12 月 15 日拿破崙遺體移交給榮軍院一百周年。

雖然他的大部分遺體隨後被轉移到巴黎,但他的心臟和腸子仍然留在維也納,這是哈布斯堡皇室成員的傳統。

參考[編輯]

  1. ^ 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Musee-chateau-fontainebleau.fr. [201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8). 
  2. ^ Altman, Gail S. Fatal Links: The Curious Deaths of Beethoven and the Two Napoleons (Paperback). Anubian Press (September 1999). ISBN 1-888071-02-8

來源[編輯]

參見[編輯]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
前任者:
拿破崙一世
有爭議
法國人的皇帝
1815年6月22日-7月7日
繼任者:
路易十八
為法國和納瓦拉國王
王位覬覦者
前任者:
拿破崙一世
— 名義上的 —
義大利國王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拿破崙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