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密土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孟密在撣邦的位置

孟密(Mong Mit),明代雲南外夷土司之一,傣族,土官以「思」(Hso)為家族稱號。孟密的統治核心地區位於今日緬甸撣邦孟密抹谷,舊屬木邦宣慰司成化二十年(1484)分木邦西部孟密之地置安撫司。萬曆十二年(1585),復升為宣撫司。萬曆末,孟密為緬甸良淵王朝所並,宣撫司遂廢。

歷史[編輯]

正統年間,木邦頭目思外法(Hso Wai Hpa)受封於孟密,成為孟密土司祖先。成化二十年(1484年)分木邦西部地置安撫司,以孟密土司思柄為安撫使。

思柄死後,其子思楪襲職。

大約在弘治十二年(1499),思楪去世。因其子年幼,由思楪之弟思落護印。思落向明朝請給冠帶,但是明朝認為「夷性變詐,父子兄弟爭地相殺,乃其常態」,恐怕思落獲得明朝的認可口,會殺害思楪的妻兒,篡奪宣撫之位,因而命思楪妻子掌印,思落同土舍、陶孟、招剛等一同輔佐,相互制衡,等到思楪之子長大,再令襲職。[1]

嘉靖三年(1524),孟養思倫與木邦罕烈起兵攻打緬甸,緬王瑞南覺欣向孟密思真求援。十一月,思真率軍前往阿瓦支援。緬王親迎出城思真,邀其入居金宮,設宴款待。十二月,孟養軍隊圍攻阿瓦,緬人與孟密人皆戰敗,瑞南覺欣與思真棄城而走,駐守於外溫。孟養人撤離後,瑞南覺欣決定返回阿瓦,對思真說:「我朝時運不濟,乃遭此不利,朕心悲甚。」思真說:「勝負乃兵家常事,孤將與陛下別離,期年之內,翁榜養精蓄銳,招聚兵馬,必下孟乃、良瑞之地,請陛下勿憂之。」由於東吁侵擾阿敏、良淵、央米丁、瓦底、賓壘、彬牙、撣拜、丁基、密鐵拉諸城,瑞南覺欣乃與思真率象300、馬6000、卒12000人征討東吁,東吁人得知後退兵。緬人和孟密人圍攻東吁城,久攻不下。瑞南覺欣返回阿瓦,思真也將返回孟密,說:「日後有變,告孤即可,今雨季已近,孤將還翁榜。」瑞南覺欣饋黃金五斤、白銀三十斤、象十頭,以及諸色布匹綢緞。思真推辭說:「固孤饋君以禮,今孤萬不能受之。」瑞南覺欣又饋良馬一匹,思真回饋良馬十匹、火炮十門,隨後返回孟密,瑞南覺欣派王太子送行至瑞薩仰塔。

嘉靖四年(1525)十一月,孟養再度襲擊緬甸,瑞南覺欣派人向孟密求援。結果孟密援軍未至,阿瓦城陷落。

嘉靖七年(1528),思真(Hso Sum Hpa)獲准襲職。[2]思真活了一百一十歲,大約在1529年去世。思真死後,其子思漢襲職。1542年,思漢成為緬甸阿瓦王朝的國王,即翁榜孔邁。1545年,思漢去世,其子摩別那臘勃底襲職,即思奔。[3]

萬曆十二年(1585年)升為宣撫司;萬曆十六年(1588年),孟密土司思忠、蠻莫土司思順投緬。緬軍入侵,占領了孟密。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以後,明緬戰爭基本上停止,包括孟密在內的諸多土地為緬甸控制。

參考資料[編輯]

  1. ^ 《明孝宗實錄》卷155,弘治十二年十月壬辰。
  2. ^ 《明世宗實錄》卷93,嘉靖七年十月壬辰。
  3. ^ 《明世宗實錄》卷482,嘉靖三十九年三月甲午;《明史》卷315《孟密傳》;《琉璃宮史》,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33-5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