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孔汪(?—392年),字德澤,會稽山陰人,孔子二十六代孫,孔愉之子,孔誾之弟,孔安國之兄。[1][2]

孔汪的同輩堂兄弟都缺乏才氣名聲,以家業富足強盛而自立,只有孔汪與弟弟孔安國少年時經歷孤苦清貧的磨礪,孔汪好學有志行,以正直信實著稱。[3]晉孝武帝時,孔汪官至侍中。當時茹千秋以佞媚受到會稽王司馬道子的寵信,孔汪屢次向晉孝武帝諫言,皇帝都不採納他的意見,後將其貶官為尚書太常卿,孔汪認為不合意,請求外調,被任命為假節、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征虜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孔汪任內很有政績,為嶺南人所稱頌。太元十七年(392年),孔汪去世。[4]

參考資料[編輯]

  1. ^ 《晉書·列傳第四十八》:三子:誾、汪、安國。
  2. ^ 《黃氏日抄·卷三十二·闕里譜系》:汪,愉之子,廣州刺史。
  3. ^ 《晉書·列傳第四十八》:群從諸兄並乏才名,以富強自立,唯安國與汪少厲孤貧之操。汪既以直亮稱,安國亦以儒素顯。
  4. ^ 《晉書·列傳第四十八》:汪字德澤,好學有志行,孝武帝時位至侍中。時茹千秋以佞媚見幸於會稽王道子,汪屢言之於帝,帝不納。遷尚書太常卿,以不合意,求出,為假節、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征虜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甚有政績,為嶺表所稱。太元十七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