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十五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是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在1927年至1949年間的一個軍。

唐生智何鍵的第1個第三十五軍[編輯]

1927年2月2日唐生智第八軍第二師擴編而成,軍長何鍵,副軍長葉琪。轄:

1927年4月編入劉興第二縱隊參加北伐。1927年5月21日,該軍留守長沙的第33團團長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與陶柳等配合.屠殺左翼工農。1927年7月東征討蔣時,該軍為江左軍,何鍵為江左軍總指揮沿江東下,軍至安慶、並代理安徽省主席。1927年10月南京政府軍西征討唐,1927年冬,唐生智下野,第三十五軍被西征軍收編。第三十五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葉琪升任第十二軍軍長,旅長周磐繼任第一師師長,後周又為駐常德的湘西宣撫使劉鉶拉去,將該師改編為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團長彭德懷,第三團第三營營長黃公略、駐岳陽的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賀國中)。周磐走後,何鍵又拉攏原屬陳渠珍部的戴斗垣獨立第十師為該軍第一師,抵補周師。並將唐生智第三方面軍教導團王東原部編為第三十五軍教導師。1928年5月,程潛被李宗仁扣押,何健乘機將程潛第六軍一部拉攏過來,編為獨立第十七、第十九師,以周希武張其雄為師長。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兼任湖南清鄉會辦,副軍長劉建緒,共轄6個師,

  • 第一師,師長戴斗垣
  • 第二師,師長劉建緒(兼);
  • 第三師,師長陶廣
  • 教導師,師長王東原
  • 獨立第十七師,師長周希武
  • 獨立第十九師,師長張其雄。 1928年6月23日,第六軍第17師於湖南醴陵生變,其所屬第49團、第51團以及第6軍補充團由第六軍副官長張其雄率領投靠第35軍,在湖南嶽州改編為獨立第19師。

1928年底該軍被縮編為第十九師。

晉綏軍傅作義的第2個第三十五軍[編輯]

1930年中原大戰閻錫山戰敗下野,傅作義的晉軍第十軍退居綏遠,下轄:

1931年1月陸海空軍副司令兼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把傅作義部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七軍。1931年6月17日晉綏軍被改編為4個軍:第三十二軍商震)、第三十三軍徐永昌)、第三十四軍楊愛源)、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傅作義)。軍、師、旅、團二二制。[1]第三十五軍編制:

1932年閻錫山把晉綏軍每師增編1個旅。第三十五軍編制為:

1933年傅作義第三十五軍(對外稱第五十九軍)參見長城抗戰,5月17日至23日懷柔戰鬥中以傷亡九百餘人(其中陣亡367人)的代價,斃傷日軍第四旅團(附野炮兵第八聯隊、臨時重炮兵中隊等部)六百餘人(其中陣亡246人)。

1936年夏閻錫山把駐山西的第72師調歸其他部隊,把傅作義的第73師、第210旅番號要走,所屬部隊從3旅6團裁撤為2旅6團。第三十五軍編制為:

1934年軍長傅作義,副軍長葉啟傑,下轄:

1937年秋,傅作義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又兼任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仍兼第三十五軍,由綏遠赴晉北抗日。

1937年11月4日開始的太原保衛戰,該軍指揮:第218旅(第420團、第435團、第436團)、第211旅(第421團、第422團、第419團)、第213旅、新編獨立第1旅。

1937年冬,駐晉西北石樓縣,又轉至柳林鎮補充整頓。第三十五軍建制為:

1938年秋,在晉西北河曲縣整編,取消了各師所屬旅的番號,恢復師屬三團制;惟211旅的番號未取消,亦為三團制。各師、旅、團撥編情形如下:

1939年春,傅作義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十五軍軍長,率第101師、第211旅、王雷震的第422團由晉西北開赴綏遠後套。在五原組成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旋移到陝壩。第73師的393團和426團都留在晉西北,後王贊臣鄭海樓兩團長個人也去了河套。添設軍政治部,軍政治部主任周鈞。1939年夏,第三十五軍建制:

1939年冬一度攻入包頭。1940年春,五原戰役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批准傅作義增編2個軍(暫三軍暫四軍)。[2]

1944年1月董其武接任軍長。1945年5月董其武調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政治部主任,參謀長魯英麟接任軍長,王憲章為副軍長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王憲章與暫三軍副軍長王雷震對調職務,後王雷震調任綏遠干訓團教育長。1944年4月新32師師長袁慶榮調暫三軍後,李銘鼎接任新32師師長。

1947年初安春山接任暫三軍軍長時,帶去了新31師,暫編第17師撥歸第三十五軍。1947年10月袁慶榮暫四軍軍長時,把新32師帶去,新26師撥歸三十五軍建制。

1948年該軍轄第101師(郭景雲)、新編第32師(李銘鼎)、暫編第17師(朱大純),配屬騎兵第4師(劉春方)。1948年1月該軍沿平漢路南下,在淶水晉察冀野戰軍圍殲(除暫編第十七師外),李銘鼎陣亡,魯英麟自戕。戰後,傅作義恢復、重整了第三十五軍:

1948年12月平津戰役打響後,第三十五軍(欠暫17師)包括配屬炮兵團、輜汽一團自張家口馳返北平,於12月9日在新保安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圍殲。12月22日軍長郭景雲自戕,副軍長王雷震、101師師長馮梓、267師師長溫漢民被俘。以在北平的朱大純暫17師為基幹重建第三十五軍。1949年1月隨傅作義起義,北平政權移交,第三十五軍被解放軍改編。[3]

注釋[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3.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