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安納托利亞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始安納托利亞語
Proto-Anatolian
重建自安納托利亞語族
區域安納托利亞
時代約 3000 BCE
重建之祖語

原始安納托利亞語安納托利亞語族(即赫梯語及其近親)的祖語,是通過比較法構擬出的。

安納托利亞語專家Craig Melchert估計,原始安納托利亞語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開始分化,早於公元前2500年。[來源請求]

音系[編輯]

一般來說原始安納托利亞語構擬的基礎是赫梯語,其也是證據最充足的安納托利亞語言。但赫梯楔形文字並不足以表示赫梯語音系,也有赫梯抄寫員的不充分做法,使得對赫梯語語音的理解與重建受到很大限制。

赫梯楔形文字似乎尤其混淆了齒塞音的清濁:-dV-與-tV-的字符在同一個詞中均見使用。[1]此外,在VC結構的音節中,通常只用清塞音字符。在現存最古老的文獻中,單輔音與疊輔音的拼寫分布情況表明,原始印歐語清塞音被寫作雙音,濁塞音被寫作單音。在較早文本中,齒塞音的此種規律性最為一致;[1]較晚的文本則常出現不規則變化。

元音[編輯]

普通安納托利亞語基本上完整保留了PIE的元音系統。有人[1]認為PIE */o/與*/a/(包括來自*h₂e者)的合流的共同安納托利亞語的創新,但據Melchert[2],這合流是赫梯語、巴拉語、盧維語的次要共同創新,而不包括呂基亞語。共同安納托利亞語有以下短元音:*/i/、*/u/、*/e/、*/o/、*/a/。

長元音中*/eː/ < PIE *ē不同於*/æː/ < PIE *eh₁,後者在盧維語、呂底亞語和呂基亞語中變為ā[3]Melchert (1994)早先也假定前元音較高的*/eː/ < PIE *ey(產生晚期赫梯語ī)和較低的*/ɛː/ < PIE *ē(晚期赫梯語ē)間有對立,但例子很少,可以用其他方法解釋。[4]

元音長短對立的狀況不完全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其沒有完整繼承PIE的對立,因為赫梯語拼寫的變化使得元音長短很難確定。較老的文本更一致,但同一詞素的不同形式的元音長度仍有很大差異。[5]Carruba (1981)認為,所謂scriptio plena表示的不是長元音而是重讀元音,反映自由原始印歐語重音的位置。他的解釋沒有得到普遍接受。據Melchert,scriptio plena的唯一功能是表示元音數量,赫梯語a/ā繼承了原始安納托利亞語*/ā/<PIE */o/、*/a/、*/ā/以及*/a/<PIE */a/。他認為重讀元音的延長不可能發生在原始語。[6]

輔音[編輯]

所有安納托利亞語中,清音(含噝音*s和喉音*ḫ)在非重讀長元音間會弱化。若將長元音分析為兩個元音,則這規則可以表述為非重讀音拍之間的弱化。[7]安納托利亞語中所有詞首的濁塞音最終都與清塞音合流;盧維語對軟齶塞音*G-、*K-的反映則不同(詞首*G在/i/前顎化為*/j/並消失,不同於*K),表明這是晚期的區域特徵,而非原始安納托利亞語的變化。[4]

原始安納托利亞語是印歐語中唯一直接保留了喉音的一種。在楔形文字文本中,字母‹ḫ›(PA *H)表示的音可追溯到喉音*h₂,也可能是*h₃,但不太確定。[8]*h₂w、*h₃w產生唇化喉音*ḫʷ。[7]

除喉音外,共同安納托利亞語還是唯一保留了3種軟齶音的一種,其最好的證據來自盧維語[8]但Melchert對此提出了異議,並將其歸為齶音類語言。[9]

隨時間推移,濁送氣塞音失去送氣並與濁塞音合流。響音完整繼承自PIE,滑音*w也如此。沒有原生安納托利亞語詞以*r-開頭,一種解釋是PIE也如此;另一種解釋是,這也是一種區域特徵。[8]

形態[編輯]

據Fortson,原始安納托利亞語有兩種動詞變位。第一種mi變位顯然來自原始印歐語現在時後綴;第二種ḫi變位,似乎來自原始印歐語的完成體。一種解釋是,安納托利亞語將完成時變為了某類動詞的現在時;另一種更新的觀點認為,ḫi類動詞延續了一種特殊的現在時,與原始印歐語的完成時有複雜的關係。[10]

注釋[編輯]

  1. ^ 1.0 1.1 1.2 Luraghi 1998: 174
  2. ^ Melchert 1993: 244
  3. ^ Melchert 2015:10
  4. ^ 4.0 4.1 Melchert 2015: 9
  5. ^ Luraghi 1998: 192
  6. ^ Melchert 1994: 76
  7. ^ 7.0 7.1 Melchert 2015: 7
  8. ^ 8.0 8.1 8.2 Fortson 2009: 172
  9. ^ Melchert 2015: 15
  10. ^ Fortson 2009: 173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