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博爾希夫

座標48°48′10″N 26°2′11″E / 48.80278°N 26.03639°E / 48.80278; 26.036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博爾希夫
Борщів
Borszczów(波蘭語)
Борщёв(俄語)
市內建築
市內建築
博爾希夫徽章
徽章
博爾希夫在捷爾諾波爾州的位置
博爾希夫
博爾希夫
博爾希夫在烏克蘭捷爾諾波爾州的位置
博爾希夫在烏克蘭的位置
博爾希夫
博爾希夫
博爾希夫 (烏克蘭)
坐標:48°48′10″N 26°2′11″E / 48.80278°N 26.03639°E / 48.80278; 26.03639
國家 烏克蘭
捷爾諾波爾州
喬爾特基夫區
市鎮博爾希夫市鎮
第一次提及1456
馬格德堡權利1629
城市地位1867
人口(2022)
 • 總計10,632人
時區EET(UTC+2
 • 夏時制EEST(UTC+3

博爾希夫[1]烏克蘭語Борщів羅馬化Borshchiv),又按俄語名譯為博爾曉夫[2](俄語:Борщёв),是烏克蘭西部捷爾諾波爾州喬爾特基夫區博爾希夫市鎮烏克蘭語Борщівська міська громада內的城市及其行政中心。該市距離州府捷爾諾波爾90公里,海拔高度290米,面積2.66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1,274。

歷史[編輯]

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博爾希夫是1456年,當時此地由私人領主杜京斯基(Dudinski)家族擁有。在1629年波蘭統治時期,此地被授予馬格德堡權利。在1648年—1654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期間,博爾希夫也發生了起義,1655年秋俄羅斯帝國亦曾占領過此地。1672年,奧斯曼帝國占領了博爾希夫,占領期間市民被大量殺害或販賣為奴隸,直到1699年奧斯曼帝國的占領結束。倖存的人口此後返回了博爾希夫,波蘭統治者不得不減免城市居民的稅。1744年和1768年曾兩次發生市民起義。[3]

1772年波蘭被瓜分後,博爾希夫由奧地利帝國統治。1810年—1815年拿破崙戰爭期間,俄羅斯帝國曾短暫統治博爾希夫,直到1815年奧地利恢復對此的統治。1848年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但保留了大地主制。改革後,農民的破產進程愈演愈烈。由於債務而失去土地,當地窮人加入了佃農或工業工人的行列。1867年博爾希夫獲得城市地位。1900年—1906年期間,博爾希夫曾三次發生起義,均被奧匈帝國當局鎮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1914年8月14日,俄軍攻占了博爾希夫,此後三年,俄羅斯第8集團軍的部隊駐紮在該市。1917年7月底,在俄羅斯軍隊在西南戰線的進攻失敗後,德奧軍隊占領了博爾希夫。[3]

奧匈帝國崩潰後,波蘭於1919年7月占領了博爾希夫;1920年8月1日至9月17日,蘇聯紅軍曾在博爾希夫短暫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旋即被波蘭人擊敗。戰後博爾希夫歸波蘭第二共和國統治,但烏克蘭共產黨在此有地下組織運作,通過散發傳單發動了多次罷工。1939年9月17日,蘇聯紅軍進駐博爾希夫所在的西烏克蘭;次年博爾希夫成為博爾希夫區的行政中心。1941年7月,納粹德國侵占博爾希夫,隨後在次年建立了猶太人隔都;1943年時,至少有2300名猶太人被殺害[4];1944年德軍臨近撤退前施行焦土戰術,摧毀了博爾希夫的火電廠、火車站、工廠和學校等。1944年4月6日,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解放了博爾希夫。[3]

蘇聯在戰後5年內重建了博爾希夫的捲菸廠和磚廠,又新建了一家油廠、一家工業和食品加工廠;1944年建起了第一座集體農莊。1962年,糖廠竣工;至1972年,年產糖達到48200噸。還由國家以及企事業單位出資建造了69棟赫魯曉夫樓,居住面積為1.53萬平方米,有蒸汽供暖、供水和污水處理系統。該市的共青團組織曾最多擁有2100名團員。[3]

2020年烏克蘭行政區劃改革後,博爾希夫區被廢除,博爾希夫市併入喬爾特基夫區[5][6]

教育[編輯]

奧地利帝國統治時期有一座德語學校和一座波蘭語學校。波蘭統治時期,有兩所波蘭語七年制學校和一所烏克蘭語小學;當地10歲以上人口文盲率達到40%。蘇聯統治時的1972/73學年,兩所學校有1,600名學生,以烏克蘭語為教學語言,有107名教師教學(其中有教師曾獲得列寧勳章)。1955年,當地開設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技術學校。[3]

語言[編輯]

根據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博爾希夫的人口總數為11251人,其中母語分布如下:[7]

語言 人數 比例
烏克蘭語 11080 98.48%
俄語 133 1.18%
亞美尼亞語 16 0.14%
白俄羅斯語 6 0.05%
羅馬尼亞語 4 0.04%
波蘭語 4 0.04%
匈牙利語 1 0.01%
保加利亞語 1 0.01%
德語 1 0.01%
希伯來語 1 0.01%
其他/未回答 4 0.03%
總計 11251 100%

參考文獻[編輯]

  1. ^ 周定國 (編). Borshchiv 博尔希夫.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01. NLC 003756704. 
  2. ^ 乌克兰地图.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23. ISBN 9787520431699. 
  3. ^ 3.0 3.1 3.2 3.3 3.4 Історія міст і сіл Української РСР. Тернопільська област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方志·捷尔诺波尔州). Київ: Головна редакція УРЕ АН УРСР. 1973 (烏克蘭語). 
  4. ^ Yahad-In Unum Interactive Map. Execution Sites of Jewish Victims Investigated by Yahad-In Unum. [2015-01-23]. 
  5. ^ Про утворення та ліквідацію районів. Постанова Верховної Ради України № 807-ІХ.. Голос України. 2020-07-18 [2020-10-03] (烏克蘭語). 
  6. ^ Нові райони: карти + склад.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розвитку громад та територій України (Ukrainian). 
  7. ^ Рідна мова населення міст України за переписом 2001 року. datatowel.in.ua.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