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達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720年俄國西伯利亞總督寫給清朝"首席大臣"的信,其中用"偉大君主博格達汗陛下"(Великого Государя Его Богдыханова Величества)稱呼康熙帝[1]

博格達汗意思是「偉大的可汗」、「神聖的可汗」(其中「博格達」意為「天神」或「神聖」),在蒙古語中通常用來指代清朝皇帝。清太宗皇太極時將其「天聰汗」汗號譯為蒙古語「Boγda Sečen Qaγan」,即「博格達徹辰汗」。清朝入山海關前,皇太極曾在致蒙古、西藏上層人物的書信中自稱「博格達汗」。清朝歷代皇帝的蒙古文尊號均為「Boγda Qaγan」,即「博格達汗」,故蒙古人常以此稱呼清朝皇帝。而俄羅斯沙皇國在與清朝正式打交道前與蒙古人交往較多,所以在一段時間內亦根據蒙古人的稱呼以「博格達汗」來稱呼清朝皇帝,如《尼布楚條約》的俄文版中將清朝皇帝稱為「中國博格達汗君主」(俄語:китайского бугдыханова высочества[2]。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宣布外蒙古獨立並以「博格多汗」為尊號,意圖承襲清朝對蒙古的統治

相關條目[編輯]

注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