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少椿
傳統音樂
羅馬拼音Liu Shaochun
暱稱劉樵歌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劉紹
(1901-10-16)1901年10月16日
 大清陝西富平
逝世1971年11月20日(1971歲—11—20)(7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揚州市
職業古琴演奏家
音樂類型中國傳統音樂
演奏樂器古琴
代表作品《劉少椿古琴藝術》
《劉少椿琴譜墨跡選》

劉少椿(1901年10月16日—1971年11月20日),名,字少椿,號德一陝西省富平縣北陵堡人。[1]古琴家,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現代廣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因擅長演奏《樵歌》,有「劉樵歌」之封號。[2]

生平[編輯]

1901年生於陝西省富平縣北陵堡的一個鹽商家庭。在他十四歲時,劉家搬遷至揚州市定居,並經營「裕隆泉鹽號」。[1]

1928年起從廣陵琴派第九代宗師孫紹陶習琴,[1]並參與廣陵琴社之活動,和史蔭美張子謙、胡斗東、王藝之、劉景韶等人經常交流。[3]八年後,劉少椿到蘇州參加今虞琴社第五次月集,他當時演奏的〈樵歌〉大獲好評,因此獲得「劉樵歌」的美名。[2]

1956年時,查阜西古琴調查小組至各地訪查琴人,劉少椿和胥桐華受邀至南京錄音,劉少椿錄下〈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龍翔操〉、〈山居吟〉、〈梧葉舞秋風〉、〈良宵引〉、〈樵歌〉、〈墨子悲絲〉等八首廣陵派代表琴曲。[4]當時張正吟梅曰強鄧文權三人聞此便前往拜會劉、胥二人。[5]在張正吟的努力下,南京市文化局於1958年將劉少椿請至南京樂社教琴,後來劉少椿又獲聘至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5][6]其學生包括梅曰強、張正吟、鄧文權、林友仁龔一等人。[4]

1960年,再次錄音,共〈梅花三弄〉及〈酒狂〉二曲,其中〈酒狂〉一曲曾在中央廣播電台播放。[4]

1963年,退休定居揚州,並於八年後逝世。[3]

除了古琴,劉少椿也擅長崑曲、多種拳術,並學習書法、繪畫、鐵筆皮雕等。[4][6]

音樂風格[編輯]

劉少椿琴風厚重、沈穩、跌宕,右手下指剛健,左手吟猱細膩圓滿,表現了廣陵琴派「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的風格。[7]

作品[編輯]

音樂[編輯]

專輯名稱 發行日期 發行公司 曲目 備註
《廣陵琴韻(五)》 1996年 雨果唱片 1956年錄音。
《劉少椿古琴藝術紀念專集》 2001年 龍音製作 〈梅花三弄〉(1960)和〈酒狂〉為1960年錄音,其餘為1956年錄音。

書籍[編輯]

文章[編輯]

  • 〈廣陵琴學之源流〉,載於《蕪城懷舊錄》第二卷,1948。
  • 〈我對古琴的估價〉,收錄於《劉少椿古琴藝術》。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凌, 瑞蘭. 《現代琴人傳》. 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9: 91. ISBN 9787806924372. 
  2. ^ 2.0 2.1 王小勝、馬念群、陳明. 〈琴痴劉少椿檔案〉. 檔案與建設. 2006, (3): 33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3. ^ 3.0 3.1 凌, 瑞蘭. 《現代琴人傳》. 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9: 92. ISBN 9787806924372. 
  4. ^ 4.0 4.1 4.2 4.3 凌, 瑞蘭. 《現代琴人傳》. 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9: 93. ISBN 9787806924372. 
  5. ^ 5.0 5.1 施宏. 陶藝 , 編. 《梅曰強紀念文集》. 〈聽梅味道〉. 2006: 88. 
  6. ^ 6.0 6.1 梅曰強. 王鵬 , 編.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憶劉少椿先生教學二三事〉. 2012: 160. 
  7. ^ 王, 鵬; 陳, 逸墨 (編).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北京: 中國書店. 2012. ISBN 9787514906370. 
  8. ^ 楊春薇. 〈賀古琴大師《劉少椿先生琴譜墨跡選》出版發行〉. 《樂器》. 2012, (2): 81 [2021年8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8月27日). 2011年12月20日,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主辦的紀念廣陵派古琴大師劉少椿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全面啟動,《劉少椿琴譜墨跡選》首發式和《劉少椿》電視紀錄片開機儀式於當日同時舉行。……書中除選入劉少椿先生豐富的琴譜墨跡外,還收錄了劉少椿先生生前抄錄的一些崑曲、佛經和道家養生等墨跡。 
  • 《劉少椿古琴藝術》。香港:龍音。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