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幀格式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以太網鏈路上的數據包稱作以太幀。以太幀起始部分由前導碼和幀開始符組成。後面緊跟着一個以太網報頭,以MAC地址說明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幀的中部是該幀負載的包含其他協議報頭的數據包(例如IP協議)。以太幀由一個32位冗餘校驗碼結尾。它用於檢驗數據傳輸是否出現損壞。

結構[編輯]

來自線路的二進制數據包稱作一個幀。從物理線路上看到的幀,除其他信息外,還可看到前導碼和幀開始符。任何物理硬件都會需要這些信息。[note 1]

下面的表格顯示了在以1500個八位元組MTU傳輸(有些吉比特以太網甚至更高速以太網支持更大的幀,稱作巨型幀)時的完整幀格式。[note 2] 一個八位元組是八個位組成的數據(也就是現代計算機的一個字節)。

802.3 以太網幀結構
前導碼 幀開始符 MAC 目標地址 MAC 源地址 802.1Q 標籤 (可選) 以太類型 負載 冗餘校驗 幀間距英語Interframe gap
10101010 7個octet 10101011 1個octet 6 octets 6 octets (4 octets) 2 octets 46–1500 octets 4 octets 12 octets
64–1522 octets
72–1530 octets
84–1542 octets

前導碼和幀開始符[編輯]

一個幀以7個字節的前導碼和1個字節的幀開始符作為幀的開始。快速以太網之前,在線路上幀的這部分的位模式是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1。由於在傳輸一個字節時最低位最先傳輸(LSB),因此其相應的16進制表示為0x55 0x55 0x55 0x55 0x55 0x55 0x55 0xD5。

10/100M 網卡(介質無關接口 PHY)一次傳輸4位(一個半字節英語nibble)。因此前導符會成為7組0x5+0x5,而幀開始符成為0x5+0xD。1000M網卡(GMII英語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一次傳輸8位,而10Gbit/s(XGMII英語nibble) PHY芯片一次傳輸32位。 注意當以octet描述時,先傳輸7個01010101然後傳輸11010101。由於8位數據的低4位先發送,所以先發送幀開始符的0101,之後發送1101。

報頭[編輯]

報頭包含源地址和目標地址的MAC地址,以太類型字段和可選的用於說明VLAN成員關係和傳輸優先級的IEEE 802.1Q VLAN 標籤。

幀校驗碼[編輯]

幀校驗碼是一個32位循環冗餘校驗碼,以便驗證幀數據是否被損壞。

幀間距[編輯]

當一個幀發送出去之後,發送方在下次發送幀之前,需要再發送至少12個octet的空閒線路狀態碼。

以太幀類型[編輯]

以太幀有很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幀具有不同的格式和MTU值。但在同種物理媒體上都可同時存在。

所有四種以太幀類型都可包含一個IEEE 802.1Q選項來確定它屬於哪個VLAN以及他的IEEE 802.1p優先級(QoS)。這個封裝由IEEE 802.3ac定義並將幀大小從64字節擴充到1522字節(註:不包含7個前導字節和1個字節的幀開始符以及12個幀間距字節)。

IEEE 802.1Q標籤,如果出現,需要放在源地址字段和以太類型或長度字段的中間。這個標籤的前兩個字節是標籤協議標識符(TPID)值0x8100。這與沒有標籤幀的以太類型/長度字段的位置相同,所以以太類型0x8100就表示包含標籤的幀,而實際的以太類型/長度字段則放在Q-標籤的後面。TPID後面是兩個字節的標籤控制信息(TCI)。(IEEE 802.1p 優先級(QoS)和VLAN ID)。Q標籤後面就是通常的幀內容。

Ethernet II[編輯]

以太 II 幀 (也稱作DIX以太網,是以這個設計的主要成員,DEC,IntelXerox的名字命名的。[1]),把緊接在目標和源MAC地址後面的這個兩字節定義為以太網幀數據類型字段。

例如,一個0x0800的以太類型說明這個幀包含的是IPv4數據報。同樣的,一個0x0806的以太類型說明這個幀是一個ARP幀,0x8100說明這是一個IEEE 802.1Q幀,而0x86DD說明這是一個IPv6幀。

當這個工業界的標準通過正式的IEEE標準化過程後,在802.3標準中以太類型字段變成了一個(數據)長度字段。(最初的以太包通過包括他們的幀來確定它們的長度,而不是以一個明確的數值。)但是包的接收層仍需知道如何解析包,因此標準要求將IEEE802.2頭跟在長度字段後面,定義包的類型。多年之後,802.3x-1997標準,一個802.3標準的後繼版本,正式允許兩種類型的封包同時存在。實際上,兩種封包都被廣泛使用,而最初的以太封包在以太局域網中被廣泛應用,因為他的簡便和低開銷。

為了允許一些使用以太II版本的數據報和一些使用802.3封裝的最初版本的數據包能夠在同一個以太網段使用,以太類型值必須大於等於1536(0x0600)。這個值比802.3封包的最大長度1500byte (0x05DC)要更大。因此如果這個字段的值大於等於1536,則這個幀是以太II幀,而那個字段是類型字段。否則(小於1500而大於46字節),他是一個IEEE 802.3幀,而那個字段是長度字段。1500~1536(不包含)的數值未定義。[2]

802.2 LLC[編輯]

一些協議,尤其是為OSI模型設計的,會直接在802.2 LLC層上操作。802.2 LLC層同時提供數據報和面向連接的網絡服務。

802.2以太網變種沒有在常規網絡中普遍使用。只有一些大公司的沒有與IP網絡融合的Netware設備。以前,很多公司Netware網絡支持802.2以太網,以便支持從以太網到IEEE 802.5令牌環網或FDDI網絡的透明橋接。當今最流行的封包是以太網版本二,由基於IP協議的網絡使用,將其以太類型設置為0x0800用於封裝IPv4或者0x86DD來支持IPv6

還有一個互聯網標準來使用LLC/SNAP報頭將IPv4封裝在IEEE 802.2幀中。[3] 這幾乎從未在以太網中實現過。(但在FDDI以及令牌環網IEEE 802.11和其他IEEE 802網絡中使用)。如果不使用SNAP,IP傳輸無法封裝在IEEE 802.2 LLC幀中。這是因為LLC協議中雖然有一種IP協議類型,卻沒有ARP。IPv6同樣可使用LLC/SNAP在IEEE 802.2以太網上傳播,但,如同IPv4,它也絕少被這樣使用。(儘管LLC/SNAP的IPv6封包在IEEE 802網絡中被使用)。

子網接入協議[編輯]

通過檢查802.2 LLC頭,可以確定他是否後繼一個SNAP頭。LLC頭包含兩個附加的8位地址字段,在OSI模型術語中稱作服務訪問點(SAPs)。當源和目標SAP都設置為0xAA時,就會使用SNAP服務。SNAP頭允許以太類型值被任何IEEE 802協議使用,即使支持的是私有協議ID空間。在IEEE 802.3x-1997中,IEEE 以太標準被修改為明確允許緊接着MAC地址的16位字段即可用於長度字段,也可用於類型字段。

Mac OS使用 802.2/SNAP 封包來實現以太網上的AppleTalk V2協議套件("EhterTalk")。

Novell raw 802.3[編輯]

Novell的"raw"802.3幀格式基於早期IEEE 802.3的工作。Novell以它作為起點來創建他自己的以太網上IPX協議的的第一個實現。他們沒有使用LLC頭,而是直接在長度字段後面開始IPX數據包。這不符合IEEE 802.3標準,但由於IPX的前兩個字節一直是FF(而在IEEE 802.2 LLC中這種模式雖然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實際上概率極其微小),實用中這種方式與其他以太實現共同存在。但須注意在一些早期的DECnet英語DECnet可能無法識別之。

直到90年代中期,Novell NetWare默認使用這個幀類型,而由於Netware曾如此流行,而那時IP還不是那麼流行,在過去的一些時候,大多數的以太網上都運載着負載IPX的"raw" 802.3封包。直到Netware 4.10,當使用IPX時,Netware才默認使用IEEE 802.2和LLC(Nerware 幀類型Ethernet_802.2)。

效率[編輯]

我們可以計算以太網的效率和比特率

當達到允許的最大負載值時可達到最高效率,對於無標籤的以太網封包是,而使用802.1Q VLAN標籤時是

由效率中可計算比特率:

不帶802.1Q標籤的100BASE-TX以太網的最大比特率是97.53 Mbit/s. 註:不帶標籤的最大幀尺寸=1518 + 20 (7-byte 前導符,1-byte 幀開始符, 12-byte 幀間距)= 1538。

矮幀[編輯]

矮幀是一個尺寸不及IEEE 802.3定義的最小長度64字節的以太網幀。可能的原因是以太網碰撞,數據不足,網卡錯誤或軟件錯誤。[4]

注釋[編輯]

  1. ^ 前導碼和幀開始符無法在包嗅探程序中顯示。這些信息會在OSI第1層被網卡處理掉,而不會傳入嗅探程序採集數據的OSI第2層。也存在OSI物理層的嗅探工具以顯示這些前導碼和幀開始符,但這些設備大多昂貴,多用於檢測硬件相關的故障。
  2. ^ 前導碼和幀開始符的位模式以位串的方式給出,最左的比特最先傳輸(而非以字節為單位,以太網傳輸最優先的位)。這個腳註與IEEE 802.3標準吻合。
  3. ^ 第一版以太幀在早期以太網原型中使用,並使用8位MAC地址,從未在商業中使用

參考資料[編輯]

  1. ^ Drew Heywood; Zubair Ahmad. Drew Heywood's Windows 2000 Network Services. Sams. 2001: 53. ISBN 0672317419. 
  2. ^ IEEE Std 802.3-2005, 3.2.6
  3. ^ RFC 1042
  4. ^ Glossary of Terms - R (Zarlink Semiconductor).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6).  071227 products.zarl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