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規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滙豐銀行發行的上海規元1兩紙幣

上海規元,也稱九八規元豆規銀,外僑稱上海兩(英語:Shanghai Tael[1][2]),是近代上海流行的虛銀兩單位,在1933年廢兩改元之前上海金融界大多採用其作為計價和記賬單位[3]雖然上海規元的實際單位是兩,但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元」而不稱「」的貨幣相關概念。[4]

計算方法[編輯]

上海規元是一種虛銀兩,即現實中並無對應規格的銀兩,需要從其他實銀兩折算而成。規元的計算通常有三個構成要件:寶銀重量,一般按照申漕平;寶銀成色,一般以庫平足銀944‰為標準;最後的習慣為98%折扣。[5]:87現實中並沒有專門用於秤量規元的平砝,一般要從其它平砝換算,晚清《滬游雜記》記載二六寶庫平100兩合規元109.26兩,二六寶漕平100兩合規元107.60兩。[6]:109[7]:29雖然規元通常只是記賬單位,並不會用於交付,但在歷史上上海沙船商也以規元為標準鑄造過咸豐銀餅,這也是上海最早的自鑄銀幣,另外也有規元紙幣流通。[8][9][1]1867年,英國在香港鑄造上海紋銀壹兩銀元,即合規元製作,原擬在香港流通,並希望取代規元地位,但計劃未能實施。[5]:87

根據馬寅初的演講,上海市面對規元常用的計算公式是[10]

所謂升水,是因為市面寶銀成色一般高於紋銀,拿去兌換紋銀總會多出來幾兩紋銀,這多出來的部分就叫升水,公式如[10]上海市面的升水由公估局批估決定,公估局如果認為成色不足會退回不批。上海通行二七寶50兩銀錠,1枚銀錠升水一般在2.65兩至2.75兩之間。[11]:25按照這套公式,如果申漕平1兩合565.65格令(36.654克),和市面流行的寶銀(重50兩)換算的結果列表如下[註 1]

寶銀類型 寶銀升水 成色 規元兩數 規元每兩含銀量
紋銀 不適用 935.374‰ 51.0204082 33.5994946
二四寶 2.4 980.272‰ 53.4693878 33.5994963
二五寶 2.5 982.143‰ 53.5714286 33.5995049
二六寶 2.6 984.013‰ 53.6734694 33.5994793
二七寶 2.7 985.884‰ 53.7755102 33.5994879
二八寶 2.8 987.755‰ 53.8775510 33.5994965
足色寶 3.0 991.496‰ 54.0816327 33.5994797

而在實際使用中,成色的數據存在誤差,美國學者曾估計足色寶的實際含銀量在987‰到989‰之間,申漕平1兩通常也只有565.5格令(36.64克),因此規元每兩理論含銀量在517格令(33.5克)左右。根據上海國外匯兌銀行公會的標準,規元成色916⅔‰,漕平合565.65格令(36.654克),每兩理論含銀量在518.512格令(33.5990克)左右。無論是517格令(33.5克)還是518.512格令(33.5990克)其實都沒有對錯之分,因為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對銀兩並沒有明確定義,銀兩標準主要是由公估局確定,但公估局一般也是依照國外匯兌銀行公會的標準衡量銀兩,因此518.512格令(33.5990克)的標準更主流。[1]

匯兌[編輯]

由於各地平色不同,相互之間也需要匯兌,關於規元與各地銀兩的匯兌關係,1923年上海《新聞報》有做如下調查:[13]

各地平砝與上海規元比較表
地點 北京 天津 蘇州 漢口 濟南 重慶 成都 萬縣 南京 鎮江 香港
平砝 京公砝 行化 補水 洋例 濟平 九七平 九七平 九七平 陵平 二七寶 番平
兌換關係 1045:1000 1053:1000 1000:965 1000:969 缺字 1045:1000 1065:1000 1060:1000 1000:960 1000:937 1014:1000
地點 揚州 廣州 煙臺 宜昌 青島 西安 九江 蕪湖 貴陽 汕頭
平砝 二四揚平 司馬平 煙估 宜平 膠足 陝議平 二五漕平 蕪平 公估平 直平
兌換關係 1000:939 882.5:1000 1045:1000 1037:1000 1067:1000 1052:1000 1000:932 1000:964.5 1106:1000 1000:1050
地點 沙市 樟樹鎮 淮安 清江 板浦 安慶 大通 杭州 安東 長春
平砝 九九沙平 萍銀 二六淮平 二五浦平 二五漕平 二八漕平 二七和平 司庫平 鎮平 寬平
兌換關係 1000:940 964:1000 1055:1000 1059:1000 1066:1000 1111.6:1000 1000:940 1056:1000 1000:1180 缺字
地點 張家口 保定 洛陽 周家口 許州 信陽州 開封 大同 山西 雲南
平砝 口錢平 保市平 洛平 南平 許平 二四漕平 二六汴平 同平 庫平 滇平
兌換關係 1082:1000 1082:1000 1098.80:1000 1078.65:1000 1085:1000 1000:910 1066.67:1000 1088:1000 1096:1000 800:1000

洋厘[編輯]

銀兩與銀元之間的兌換主要通過洋厘市場。在廢兩改元之前,「上海規銀之對於銀元,無異貨幣之於凡百商品」,所謂洋厘即銀元(大洋)合銀幾銀元也相當於規元計價的普通商品。[11]:575上海歷史上,最早有鷹洋和龍洋行情,但民國建立後袁大頭逐漸成為主流,1915年、1919年分別廢除了這兩種行情,取而代之的是國幣行情,直至1933年廢兩改元。理論上,洋厘價格應該基於銀元與銀兩含銀量之比,根據時人楊蔭溥的分析,「洋厘的高低是上海金融市場對於規銀和銀元供需情形的測驗器,銀元供不應求時,洋厘價格便上漲」。洋厘價格大幅偏離正常價格,則會產生套利機會,經過市場調節恢復正常。[14]

產生及使用[編輯]

規元的產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以明確追溯到上海南市的豆行。一種說法是在上海開埠之前,上海交易都在南市,南市貿易以豆為最大宗,因交易頻繁、現金缺乏採用。第二種說法是,豆商與東北的牛莊往來密切,現銀匱乏,因此以98折求現[7]:27。另外一種說法是,當年東北豆商在急於回鄉過年,於是在年前以98折清帳[16]:125-126。規元最初只在豆行中使用,在上海開埠之後流傳到租界,逐漸成為上海華商共通的標準。[17] 咸豐初年,上海的對外貿易還在使用西班牙銀元(本洋)支付,但早在19世紀初西班牙就停止鑄造本洋,因此本洋數量越來越少,價格也水漲船高,外國商人即便在歐洲也很難找到廉價本洋。1855年,英國法國美國駐上海領事集體要求上海道台許可使用鷹洋替代本洋流通,當時華商一方面存在囤積居奇的投機者,另一方面早就習慣規元、不願意改換貨幣,因此一致反對這一要求。1856年,上海本洋稀缺、價格暴漲,價格最高時和鷹洋匯率可以達到140%,淨重0.72兩的本洋價格1元竟比規元1兩還貴,趁着本洋與規元價格相當的時機,上海華洋商人集議交易以銀兩取代本洋,以規元1兩合本洋1元改用規元記賬,商人只需改記賬單位而不需要換算便可順利過渡到以規元結賬。[7]:27-29[11]:23-24

1857年初,上海對外貿易統一改用規元為貿易結算單位,在鴉片、布匹、絲綢、茶葉以及外匯交易中全部採用「上海紋銀」支付,本洋價格回落到正常水平,金融市場恢復穩定。當時的上海通用銀兩是上海租界(俗稱夷場,後改洋場)製造的夷場新,即二七寶,雖然規元是通行銀兩的記賬單位,但夷場新並不符合規元標準,因此收支都需要換算。規元作為標準銀,逐漸統一了上海的貨幣市場,並且大大促進了上海與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漢口的洋例銀即仿上海規元制定。民國《上海縣誌》記載,上海的中外銀行和各類商號無不以上海規元為交易媒介,並且通過貿易逐漸影響全國,在金融市場具有相當地位。[7]:28-30雖然民國建立以後,銀兩的使用日益減少,但規元仍然是長江下游通用的標準銀兩。[18]1933年廢兩改元中,國民政府要求上海市面將銀兩以規元每0.715兩一元的固定價格折算為銀元,銀兩以及規元自此退出市場。[19]:91

參考資料[編輯]

注釋[編輯]

  1. ^ 這裡的成色數據轉引自張惠信《中國銀錠》[12]:105,此處僅為簡單計算,並不保證正確性。

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Young, John Parke. The Shangai Tae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31, 21 (4) [2023-02-05]. ISSN 0002-82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2. ^ 張公權. 上海银两通货概说(附银炉及公估局). 財政經濟雜誌. 1914, (3). 
  3. ^ 招商词库:规元. 招商局歷史博物館. [202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4. ^ 姚旭東.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上海金融報. 2019-12-30 [202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5. ^ 5.0 5.1 楊端六. 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1.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07-05463-9. OCLC 191735332. 
  6. ^ 鄭祖安. 沪游杂记.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6. ISBN 7-80678-622-8. OCLC 136872161. 
  7. ^ 7.0 7.1 7.2 7.3 潘連貴. 上海貨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2023-02-05]. ISBN 978-7-208-13230-6. OCLC 9482639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8. ^ 傅為群. “咸丰银饼”,上海最早的自铸银元.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澎湃號 (澎湃新聞). 2022-03-05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9. ^ 黃沂海. 钱庄帮派文化的江南印记 (PDF). 上海銀行同業. 2020, (9)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2-04). 
  10. ^ 10.0 10.1 馬寅初. 何谓九八规元(在北大与中大之讲演文). 上海總商會月報. 1924, (2). 
  11. ^ 11.0 11.1 11.2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 (編). 上海钱庄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OCLC 298678990. 
  12. ^ 戴建兵.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 (博士論文). 上海: 復旦大學. 2004-03-16 [2023-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13. ^ 商业:最近调查各地平砝与上海九八规元之比较(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新闻报). 農商公報. 1923, (1). 
  14. ^ 趙留彥. 银点套利与清末民国的货币市场整合——沪津洋厘市场的证据. 經濟學(季刊). 2015, 15 (4) [2023-02-08]. doi:10.13821/j.cnki.ceq.2014.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15. ^ 蔣立場. 清末银两汇价波动与外债偿付(1901—1911). 中國錢幣. 2008, (4): 23-28+79 [2023-02-08]. doi:10.13850/j.cnki.chinum.2008.04.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31). 
  16. ^ 湯國彥 (編). 中国历史银锭.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22012967. 
  17. ^ 洪葭管;王欣欣;李安定 (編). 虚银两. 上海金融志. OCLC 1085990494. 
  18. ^ 银两与银元势力之比较(附表). 銀行周報. 1921, (4-6). 
  19. ^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 (編).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023-02-08]. OCLC 567939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