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讨论:Expand language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议模板:Expand language并入此模板[编辑]

多余模板,建议并入此模板。--175.156.242.240留言2014年7月13日 (日) 06:00 (UTC)[回复]

近半年无异议,已完成。因修改模板:Expand language的代码比较方便,因此将此模板并入那边。--CAS222222221 2015年1月6日 (二) 03:47 (UTC)[回复]

使用元模板的缺点是?[编辑]

@風中的刀劍刚做了一些修改。{{Expand English}}、{{Expand Japanese}}在输入时很不方便,感觉只有语义上的优势,但对熟手来说wikicode更方便输入和记忆。我有漏掉什么吗?--YFdyh000留言2017年1月29日 (日) 00:30 (UTC)[回复]

(~)补充:我的习惯是将常用代码复制粘贴(使用剪贴板管理器),因此{{Expand language|langcode=en}}更利于我直接填写wikicode(类似{{tsl}}的用法)。只是想问“建议编者使用”是否有深意或技术原因--YFdyh000留言2017年1月29日 (日) 00:37 (UTC)[回复]
@YFdyh000:现在模版利用了Module:Wikidata,所以{{Expand language|langcode=en}}就可以反馈具体的外语条目。刚创建模版时还没这功能,只能{{Expand language|langcode=en|otherarticle=Template:Expand language}},所以我推荐了简洁的{{Expand English|Template:Expand language}},现在的话的确两个用法差不多。PS:长远来看应该废弃|1=[[:en:Article|英文版条目]],然后改成{{Expand language|en}}。--风中的刀剑2017年1月29日 (日) 05:00 (UTC)[回复]
已全部转换完成。--风中的刀剑留言2018年2月23日 (五) 08:22 (UTC)[回复]

编辑请求 2019-08-31[编辑]

请求已处理

将“参考外文维基”改为“参考外文维基百科”,per WP:DAW---- Vakrieger♀ 💢❤️🗯️ 2019年8月31日 (六) 11:23 (UTC)[回复]

浮滥使用[编辑]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维基人热心的帮许多条目批量新增本模板,然而以此法鼓励编者参考外文维基扩充条目的效果相当有限,盖条目之不扩充并非编者不知有外文维基,而是另有原因,因此批量挂版纯使中文维基呈现本模板浮滥使用的景象。因为维基数据的进步,真要挂的话,猜测恐怕有八成以上条目可以挂上本模板,社群看到麻痹无感,犹如冗板。因此建议是否在模板文件新增文字提醒编者避免滥用本模板?请教大家的意见。--Hjh474留言2020年12月18日 (五) 08:01 (UTC)[回复]

感觉英文维基这个模板在中文维基有些水土不服。英文维基大部分条目在各语言中品质是最好的,要去参考翻译其他维基的情况是少数。至于中文维基……--洛普利宁 2021年4月21日 (三) 17:59 (UTC)[回复]

已经写好了修改{{Expand language}}草稿:Template:Expand_language/sandbox,由于该模板受到了模板保护,因此根据方针来寻求一下共识。

本次修改内容总共有一下几点:

  1. 除了首行文字其它内容均折叠显示,加入了“如有可能,请使用外文条目中提供的参考资料查证内容。”这句提醒。
  2. 可以通过检测来源页面来生成推荐的可复制的编辑摘要(主要是因为现在编者翻译页面时经常忘记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修改后可以直接复制,会方便不少)
  3. 修改|status=参数的用法,如果填入|status=GA|status=FA等,会在来源条目的链接旁边生成“对应条目为优良条目”或“对应条目为典范条目”,可以提醒编者来源条目的质量很高;如果填入|status=1等其它值,则来源条目的链接旁边生成“(高品质条目)”(其实识别来源条目是GA还是FA这件事本来想直接从wikidata调用的,不过没找到方法……)

主要修改内容就是这些,还请各位能帮忙检查,希望有权限的朋友能帮助修改,谢谢!——BlackShadowG留言维基百科20岁生日快乐! 2021年1月31日 (日) 15:06 (UTC)[回复]

T:multiple issues中表现如何?--安忆Talk 2021年1月31日 (日) 15:35 (UTC)[回复]
见下方Pseudo Classes提供的测试结果——BlackShadowG留言维基百科20岁生日快乐! 2021年2月1日 (一) 01:42 (UTC)[回复]
虽或许有用,个人觉得维护模板中列出<code>有点丑,一长串网址也是,需要在编辑摘要中修改两处(条目名和title参数)感觉容易出错,即使能自动填入也很长而不美观。不喜欢展开前只有一行(像是在{{multiple issues}}中)、展开后很多行的感觉,折叠状态感觉很压抑。当前版本的版式有什么问题吗?--YFdyh000留言2021年1月31日 (日) 15:58 (UTC)[回复]
(:)回应@YFdyh000:那一长串网址已经改成了内部链接,长度也减少了不少;建议的编辑摘要中会根据语言代码生成对应页面的内链,一般来说可以直接复制不需要修改,除非没有填入语言参数,这种情况下会默认生成en的内链;修改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目前有太多编者翻译条目时不根据版权要求写编辑摘要,即使写了也有很多写的不标准,修改后可以直接复制,会方便不少。——BlackShadowG留言维基百科20岁生日快乐! 2021年2月1日 (一) 01:42 (UTC)[回复]
@BlackShadowG显示有问题,编辑摘要不支援外部链接,请多使用en:Special:PageHistory代替(语言代码自选)。-- 2021年1月31日 (日) 16:09 (UTC)[回复]
@Pseudo Classes:感谢阁下提醒,已经改成了链接至Special:PageHistory的内部链接。——BlackShadowG留言维基百科20岁生日快乐! 2021年2月1日 (一) 01:42 (UTC)[回复]
(模板示例可见Template:Expand language/testcases)我是觉得维护模板不要太俏丽。典范和优良条目也像“高品质条目”那样文字表示就OK;毕竟无论是条目还是其他维护模板,都没有在文字中间(不是开头)加图示的习惯。而且维护模板自己都在文字中夹图片;虽然可以说模板不是正文,但这样在条目里出现,会不会给新编辑带来说一套、做一套的不好印象?(以及不当吸引读者注意力;而且单说问题模板,蓝色配色的expand language也是最轻的问题,却可能比其他严重问题模板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对老手来说图标和文字没差;但对新手来说,典范条目这样文字书写似乎更直白一些。--洛普利宁 2021年2月1日 (一) 14:53 (UTC)[回复]
@Lopullinen:感谢阁下提醒,我本来是觉得用图标比文字更省空间,不过正如阁下所言,这会产生格式手册和新手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将其改成了直接在链接文字中显示,例如“英文维基百科对应典范条目”。不知阁下是否满意呢?至于配色问题我没想到很好的解决方法,毕竟Expand Language模板的用途与其他模板不同,是为了建议编者翻译条目,而不是像其他模板消息一样指出条目中的问题,没法用同样的颜色,另外估计社群也习惯于这一配色了吧。——BlackShadowG留言维基百科20岁生日快乐! 2021年2月2日 (二) 02:24 (UTC)[回复]
@BlackShadowG:读起来不太通顺,假设有三个语言的条目可供参考,就会变成“此条目可参照A维基百科对应条目、B维基百科对应条目和C维基百科对应条目来扩充”。此外,我认为不用特别标示高品质条目,参照条目是否为高品质不会影响扩充程序。-- 2021年2月2日 (二) 05:22 (UTC)[回复]

编辑请求 2021-09-16[编辑]

请求已拒绝

若使用{{Expand language|1=ceb}},条目会被分进“Category:需要從宿雾语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分类名称繁简混用,请协助修复,让条目正确分类到“Category:需要从宿雾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感谢。默然留言2021年9月16日 (四) 07:49 (UTC)[回复]

@默然未完成,这个模板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Template:ISO 639 name ceb。基于此次请求,出问题的模板已迳行修正,请复查 2021年9月16日 (四) 09:04 (UTC)[回复]
感谢协助!--默然留言2021年9月16日 (四) 12:31 (UTC)[回复]

一个超链接方面的疑问[编辑]

为何在添加了 page= 参数后,超链接对应的字段仍然是“X 语维基百科”而不是“对应页面”呢?感觉把超链接对应到后者会显得合理一些。虽然这么加功能可能带来更多工作量。-Chih-See Hsie请注意为翻译条目添加 Translated Page 标记 2022年3月11日 (五) 12:12 (UTC)[回复]

关于{{Expand language}}模板的限制使用和功能细分[编辑]

(※)注意:若无特别说明,以下提议修改内容仅限于条目命名空间。

范例表格 {{Expand language}}可能需要限制使用和细分功能。
问题背景
  1. 维基百科的多数编辑倾向编辑符合特定兴趣的,而不是重要的主题:例如光剑条目就比印刷机要长。[1]与亲自扩充条目相比,经由翻译扩充这些重要可以省去查询资料、整理文章架构等过程。
  2. 目前{{Expand language}}只在其文档页面提到了“只在该语维基内容高于中文版内容时使用({{Expand language}})”[2],并没有作出更多限制。另外,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质量明显不如英文维基百科,大多数条目都需要从英文维基百科翻译。
  3. {{Expand language}}直接将条目分类至“需要从○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中,而没有就重要程度和相关主题继续细分,仅[[:Category:]];而翻译守则则提到“请避免翻译不熟悉的内容”。[3]
我的观点
  1. 如果想要让维基人翻译重要条目,就应该让他们注意到有哪些条目需要从外文维基百科扩充。维基百科确实专门设立Wikipedia:基础条目存放可能需要扩充的重要条目,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与条目上的醒目标记不同,这并不能鼓励不常注意Wikipedia:基础条目的维基人扩充这些页面。
  2. {{Expand language}}并没有被太多地限制使用。再因为中维条目大多需要翻译,许多条目都满足挂上这个模板的条件,这个模板也很容易过度使用,这使很多不重要的条目都挂上了这个模板,仅Category:需要从英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就有约2.7万个“有待翻译”的页面[ [4]]。人们有可能会惯向地认为,挂上这些模板的条目都没有真正的翻译需求——而这就恰恰会使真正需要翻译的条目得不到关注,这个模板也成为了一个摆设。因此我认为需要按照重要程度细分和筛选需要翻译的条目。
  3. 因为由熟悉相关主题者翻译对应的条目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原文含义、可以使翻译者再翻译条目时更有兴趣),我认为维基百科应该鼓励他们翻译对应主题的条目——而根据相关主题细分条目就是其一个方式。
我的解决方案
将{{Expand language}}和Wikipedia:基础条目挂钩,以鼓励翻译这些重要条目。
限制{{Expand language}}的使用,仅允许将在Wikipedia:基础条目/扩展(10000个条目)中的条目加入{{Expand language}}。
设置布尔值参数,在参数为1时调整模板显示(例如将原模板type参数改为content)以使模板更为引人注意,并将Wikipedia:基础条目第三节中缺失重要/大量信息的的条目列为“急需从○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的子分类,后者预计为“急需翻译的条目”的子分类。
为{{Expand language}}专门添加主题参数(参照{{expert needed}}),并且为条目添加分类“需要○○专家翻译的条目”。前述分类预计将作为“需要专业人士翻译的条目”的子页面,而后者则预计会是“需要专业人士关注的页面”和“需要从外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的子分类。
此前的类似讨论

--角色扮演对话留言 · 贡献2022年7月8日 (五) 02:23 (UTC)[回复]

很多熟悉相关主题者并不会去翻译,而是自己写(当然会借鉴其他语言的内容)--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7月8日 (五) 02:42 (UTC)[回复]
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个模板的用法是,某人新建的条目是从其他语言翻译的,且只翻译了一小部分内容,这个时候需要用到这个模板,但如果是用户自己参考各种资料写的条目,即使短小也不太合适挂这个模板--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7月8日 (五) 02:46 (UTC)[回复]
翻译条目没有重要不重要,能多翻来一个字对中维都是有意义的。我支持对于基础条目设立专区加大力度处理,不过expand language并没有必要调整。
(另外考虑一种方向是把这个模板集成到小作品模板{{asbox}}里去,可以少许解决“观瞻”问题。->>Vocal&Guitar->>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3:01 (UTC)[回复]
支持限制使用,防止滥用。我个人对expand系列模板的看法比较消极:1. 极容易滥用,造成条目单纯篇幅短就被挂上扩充模板的情况,忽视主题知名度和具体读者需要。举个例子,不少条目可能由于主题限制本就没多少扩充空间,或者是知名度极小,读者需求小。这种情况下挂既无用还影响排版。之前见过一条俄罗斯分州地图上都不见得标了名字、一年都不见得有几次浏览的小河,却被挂上“需要扩充”。哪里“需要”?2. 挂上以后用处不大。拿上面河流举例,挂上扩充模板以后需要的是“懂俄语+水文学专家+刚好看到这篇条目+刚好被这个标签激发了扩充意愿”,几乎无法达成。我对挂板的看法是,从实效出发,若挂上模板除了影响排版之外几乎毫无作用,那就不要挂。
支持把expand系列模板移到讨论页的想法。“能从外语扩充”本身不是条目存在的问题,没有挂在上面提醒读者的需要。--Yelets🌲 2022年7月8日 (五) 03:10 (UTC)[回复]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维护标识都应该挂在讨论页?没有考虑编辑的需要或者单纯地将读者与编辑的角色单一化。至少维基百科的理念一直认为读者也是编辑。这些维护标识更准确来说是给作为编辑角色的意义。——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7月8日 (五) 03:19 (UTC)[回复]
我在第一段也提出来了“挂上用处不大”的问题,认为对编辑来说意义也不大,才比较建议把expand挂在讨论页(或者,不一定是讨论页,也可以是其他不那么显眼的地方)。个人觉得挂在条目正上方的应该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对读者和编辑两角色都应该是有用的。如挂上缺来源,“编辑”可能随手补上来源,“读者”也能知道这个条目有些内容可能没法查证。而“能扩充”不是问题。--Yelets🌲 2022年7月8日 (五) 03:22 (UTC)[回复]
我认为“能扩充”是需要关注的维护问题。——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7月8日 (五) 03:23 (UTC)[回复]
我还是认为存在“不足”才是问题。而能否扩充是相对的,并不和一篇条目的内容完全相关。如举个极端例子,如果一篇已经相当全面、来源充足的中维条目,却因为对应的英维条目是稍微更加全面一点的典范条目而被挂扩充,虽然客观上确实是“能扩充”,但我个人可能会觉得这条目不存在“问题”,所以不是很合适。--Yelets🌲 2022年7月8日 (五) 03:33 (UTC)[回复]
没必要将“根据其他语言扩充”和“基础条目”挂钩。但可能存在不必要的挂“根据其他语言扩充”、“内容扩充”标识的问题,但我认为只需要将其直接移除,或者在讨论页中说明需要或不需要扩充的理由则可以解决。——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7月8日 (五) 03:26 (UTC)[回复]
  1. 不赞成与基础条目挂钩,“基础条目”本身的关注度有限且不均,局限性很大,如此挂钩变成“需要翻译的基础条目”。
  2. 放讨论页,不完全赞成,这个模板有“外文版条目更丰富”的告知读者作用,维护模板(尤其{{POV}}、{{or1}}等)作用同上。
  3. 滥用和观瞻问题存在,但建议结合{{扩充}}、小作品模板、右上角图标等方式去解决。比如,增加small或asicon参数,可扩充但不紧迫的缩到角落,甚至机器人判定和做标注。但如果缩小或移除,需要决定,外文条目更丰富但已有基本内容的小作品是否该/能标注,会很广泛。或者,参考{{Missing information}}要求填入理由吗。主题参数作用有限,很多主题可能没人。--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8日 (五) 06:50 (UTC)[回复]
  • 实话英维比中维更加丰富的条目实在是数之不尽,挂这个模板看不出有很大的价值。又例如论语条目,捷克语是高品质的条目,挂上去提醒读者或者编者价值实在是不大,因为没几个人会捷克语。这样来说,是不是应该只对一些大语种的语言挂这个板呢?又或者反过来完全不挂板呢,我觉得可以考虑。Ghren🐦🕓 2022年7月8日 (五) 08:18 (UTC)[回复]
    这个模板应该都是维基人而非机器人在挂,大部分应能推测出要参考哪个语言的条目(及少数标明了语言),除非有机器人在挂,不然这个假设不太成立。有疑问可以直接问当事人或者去掉。个人而言,是希望扩充内容但没时间,会挂上它作翻译请求。--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8日 (五) 08:26 (UTC)[回复]
    但是扩充或者缺非关键性的内容并非是首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在五大支柱之内,也没有方针当他是一个问题。--Ghren🐦🕓 2022年7月8日 (五) 08:52 (UTC)[回复]
    那么{{更新}}呢。--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8日 (五) 12:07 (UTC)[回复]
    严格来说也不是一个很需要的模板。“更新”相当于告诉读者还有其他内容没写上去,这个作用和“扩充”是一样的,但是“更新”还有告知道者文中内容不一定合时,也是就是不准确,这个观点上来说是有用的,毕竟百科全书来说准确是生命。但是“扩充”模板的话,读者没有辨法得到什么信息,编者角度也没有得到什么有用观点。--Ghren🐦🕘 2022年7月8日 (五) 13:30 (UTC)[回复]
    个人认为,{{Expand language}}的缺乏通常不言自明、对比可知,而{{专家}}通常很模糊要改善什么。{{更新}}则不一定,有时是资料过时,有时仅仅是最新消息缺乏记载,而这两点对百科全书来说都不是很重要(“书”也会过时)。如果给出原因或范围后“Expand language”就有用了,那么必填理由就可以,但我觉得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人手和兴趣不足。可以参考{{Missing information}}和{{专家}}的效果,我觉得作用不大。--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8日 (五) 14:07 (UTC)[回复]
(!)意见:在下消极地认为重点在于“参照外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而非鼓励编者扩充,即是一种用于表达“其他语文有来源,请不要提报关注度”和“请不要因短少而合并”的维护模板。是否可以考虑分成“可扩充”模板和“请求扩充”模板,限制后者使用,而前者不作限制?——留言2022年7月8日 (五) 12:36 (UTC)[回复]
这模板对关注度的作用很有限、我没见过这样用,有其他语言肯定会查,但其他语言及来源不一定能证明关注度。拆分后的“可扩充”与现在有何区别、为何无需限制。“请求扩充”已有{{缺少信息}}和WP:翻译请求等。对于改变“请求__”,如果有小工具辅助、有小组接应回应,我是很支持的,可惜没有。--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8日 (五) 23:48 (UTC)[回复]
首先,有时我会在章节挂Expand language模板,或者在Expand language模板中指向相关但并无直接跨语言连结关系的其他条目,提案的限制并不能应对此种使用模式。另外,扩展基本条目列表本身是基于往时英维编辑所创建的条目集合,且未有更新,未必切合中文维基百科需要。再者,部分中文使用者地域内的人文历史地理饮食科学技术产品媒体组织等资料,中文维基百科所载资料量依然少于英文维基百科,在这些情况下编辑者在无指示下未必能发现英文维基百科含有改善条目所需资料。--——C933103(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0:34 (UTC)[回复]
不太赞同,该模板也有提醒读者可以去哪里深入查阅内容的作用。--Yinyue200留言2022年7月10日 (日) 10:57 (UTC)[回复]
如是看来,大家多数认为这个东西可能对于读者有所价值?这样的话能否将“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一句去掉,再降低一下他的阔度以方便读者阅读?--Ghren🐦🕑 2022年7月12日 (二) 18:01 (UTC)[回复]
这句话就是说给可能成为新编者的读者的呀,读者对条目内容的兴趣是贡献的一大助力。--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12日 (二) 18:24 (UTC)[回复]
既然认为这个模板要给读者看的话,内容自然应该从读者考虑啊。--Ghren🐦🕓 2022年7月15日 (五) 09:58 (UTC)[回复]
我也认为这个模板的主要受益对象是新编辑。不过和挂{{Expand language}}相比,直接到新用户讨论页留言指导比较好(可以巡查新用户编辑之类)。比如ACG条目的一个翻译源是日维。但日维的写作风格和本地有较大不同,这就需要告诉他们:哪些部分可以直翻、哪些部分要整理改写、哪些部分是粉丝内容根本不收。毕竟我自己刚来中维时也是瞎写,很长时间以后才自行摸索到参考照抄英维的方法。不过万幸那篇英维条目品质很高,立刻帮我树立了正确的编辑观;如果是篇问题很大的条目,或许我今天就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了--洛普利宁 2022年7月15日 (五) 13:06 (UTC)[回复]
一大作用是告知未注册的读者,了解可以和如何翻译条目。想全面又简明的阐述,恐怕需要链接某个翻译指引/指南页面,讲避免翻译腔、机器翻译,列明来源,中文不是英文译本,等等事情。但非全部作用,也有当前内容不全的警示提醒作用,以及维护分类作用(虽然维护者可能很少)。--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15日 (五) 17:53 (UTC)[回复]
另外如果是提醒老编辑,我认为{{Expand ENGLISH}}是一点用都没有。毕竟无论是翻译还是自己写,动手前先看眼英维都是常识。多语言者除了英维外,应该也会看看自己认识的语言维基。如果想参考其他内容丰富的维基,跨语言区好像也有FA/GA提示符。所以我也比较好奇,这个模板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是什么呢?难道是指示非英语维基的DYK,或者注明理由后指示翻译某一章节?--洛普利宁 2022年7月15日 (五) 13:18 (UTC)[回复]
是有用的,提醒读者/编辑,当前内容不完整、不完善,以及标注需维护扩充,本身是维护模板。类似{{无来源}}的作用,“查证来源”虽应是常识,但显然多数读者不会去做。“动手前先看眼英维都是常识”并不那么常识。--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15日 (五) 17:57 (UTC)[回复]
我的意思是对于老用户,这种方式提醒意义不大。中文维基几乎绝大部分条目都适用{{Expand English}},都挂模板等于都没挂模板。毕竟一看几万篇条目,大家都躺平了。
对于读者,条目不完善就直说不完善原因,方便读者对症下药参考外维。毕竟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读者可能不是不知道外维内容多,只是因为阅读外语太勉强才看中维。
对于有一定外语能力的编辑,翻译扩充模板可能有用。但如我上面所说,一方面是写明哪些可以翻译、哪些内容不要翻译,另一方面是考虑用留言提示新编辑。留言一方面表现出我们的热情;另一方面能让他们知道参考外维就是常识(无论是否挂Expand language);再一方面也能提示他们,避免翻译辛苦翻译的东西被删。翻译腔这个都是小事,重点是怕辛辛苦苦翻译5000字,结果被按“不在收录范围”删除。其他领域可能还好,但ACG领域这一问题就很明显。
我的看法是,翻译扩充模板使用时要注明理由。比如“条目缺失现实世界资料,宜参考英维Development和Reception章节扩充”,“日文维基的评价章节可以补足西方视角。但道具列表不属于本地收录范围,请勿翻译此段”。如果单纯是条目短小,给{{stub}}整合“可参考英维翻译扩充”之类的提示功能可能更好。--洛普利宁 2022年7月16日 (六) 14:19 (UTC)[回复]
如果您的观点有共识,可以要求{{Expand English}}必填理由,而其他语言选填。个人认为,挂此模板的理由通常一望而知,而不是WP:GAME那样中文比英文条目内容少就挂上。只是挂的多写的少,所以显得提醒没什么用。如果不能一望而知,完全可以摘掉模板。--YFdyh000留言2022年7月16日 (六) 20:33 (UTC)[回复]

提议为{{Expand language}}添加原因参数[编辑]

这能够引导编辑者从英文维基百科翻译信息来解决条目现存的问题。修改方案请见此。--惠龙留言2023年9月2日 (六) 13:33 (UTC)[回复]

  • 支持加入|reason=参数手工指定理由。外文维基条目可能一些章节品质不错,但另一些章节属于本地不收录的琐碎信息。例如日维ACG条目中,制作历史部分可能内容不错,但用语列表不符合中维要求。这时手工说明理由,就可以提示译者去芜存菁。--洛普利宁 2023年9月3日 (日) 06:52 (UTC)[回复]
不反对。我习惯用HTML注释。--YFdyh000留言2023年9月3日 (日) 18:32 (UTC)[回复]
支持,其实方针是建议在摘要或者讨论页说明情况的(WP:UNRESPONSIVE)--Nostalgiacn留言2023年9月4日 (一) 08:43 (UTC)[回复]
我认为这个模板存在一定的滥用情况。这个模板本意是用在从其它语言翻译的条目上的,当该条目只是翻译了一小部分,就挂这个模板,告诉其他编者和读者这个条目是从哪里翻译过来的,而且只翻译了一部分,可以帮助继续翻译。而现在却扩大化到了看到该条目其他语言比中文版丰富,就挂上这个模板,我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9月5日 (二) 02:55 (UTC)[回复]
我认为这样没问题,除非可扩充内容很不显著。翻译一小部分更像T:Translating。追求翻译一小部分,译个标题会更好吗。--YFdyh000留言2023年9月5日 (二) 03:09 (UTC)[回复]
一个条目根本不是从其它语言翻译的,挂这么个模板是啥意思啊--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9月5日 (二) 04:04 (UTC)[回复]
Translating才是用在“从其它语言翻译的条目上”,而翻译请求用Expand language未见问题。
以及我觉得Translating目前意义有限,应该用编辑摘要(注明出处)、{{inuse}}和草稿。--YFdyh000留言2023年9月5日 (二) 04:15 (UTC)[回复]
Translating是用在未翻译完的条目上,Expand language用的对象很多都和翻译这件事无关。而且为啥不是翻译的条目要翻译请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9月6日 (三) 02:15 (UTC)[回复]
没看懂。请求翻译只是说有人请求(希望)翻译其他条目的内容来扩充,没有开始翻译完全不影响。--YFdyh000留言2023年9月9日 (六) 05:21 (UTC)[回复]

编辑请求 2023-09-29[编辑]

请求已处理

为模板添加原因参数。相关讨论请见此。--惠龙留言2023年9月29日 (五) 10:41 (UTC)[回复]

完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10月11日 (三) 12:1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