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地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门战地文化是指中华民国金门县自1949年至1992年间,经历“热战”到“冷战”而保留下的无形与有形战争文化遗址。

历史背景[编辑]

金门在1949年后,因中国内战,国共隔海对峙。其中共军在金门古宁头一带发动登陆战遭击退,为“古宁头战役”。1958年8月23日起共军又对金门发动猛烈炮击,为“八二三炮战”。此后金门被台湾当作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长期的战备使金门岛上处处是防御工事,如战地坑道、轨条砦、播音站、播音器及战役纪念馆等[1]。又因为军队进入金门后,常借住于民宅,致使军民关系非常密切。另台湾银行从民国四十一年五月一日(1952年)发行限“金门通用”新台币,有别于台湾本岛之货币[2]

1992年解除战地政务后,金门被规划成为国家公园,使该区丰富的文化资产及特殊战地文化得以保存。[1]

遗迹[编辑]

1949至1992年间,金门、马祖二地为了战争的需要有著不一样的建筑,解严后成为观光景点。八二三炮战为躲避炮火攻击,建有翟山坑道、九宫坑道,作为补给民生物资的通道,同时也是官兵𥨊室。其内原本夏季潮湿、冬季寒冷,现转型为纪念品贩卖中心后,已有空调设施。

另一遗迹是碉堡。如1979年在位于金门西北角的古宁头,以仿古碉堡的型式建立了“古宁头战史馆”[3],以纪念1949年在此地发生、影响日后数十年台海情势的古宁头战役。

文化景观[编辑]

位于金门县的战地文化景观为“大胆二胆”,于2013年11月28日依据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法》登录公告,于文化资产登录类型属于军事设施种类的文化景观[4]。此地在冷战时期历经过多项战事,包括“古宁头战役”、“大二胆战役”、“九三炮战”、“八二三炮战”及“六一七炮战”等。为防御考量,建立了训练、情报单位、军事民防、阻绝、地下坑道、军人公墓、纪念、医疗消费市街等设施[5]:86-88,还有政治作战播音站、播音墙、心战墙及空飘站等外部政经设施,是一个“后战地时期”的历史场域。

集体记忆[编辑]

在1949至1992年间长达45年的军事统治下,金门的空间环境与社会生活被军事化得非常全面。冷战时期,由于金门重要的战略地位,防御工事的建构成为首要计画,在长期的军事化过程中,金门建造了多元化及数量众多的军事设施,包括战斗及防御设施、训练设施、交通系统及运补设施及大量兴建避难坑道[5]:87

除了硬体的避难设施及战争设备等军事空间的大量兴建外,民防自卫队的编组动员、全面灌输反共的精神教化等,亦为金门特殊战地文化的重要部分。

建立以军领政的战时体制,金门县政府受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指挥监督,负责推行战地政务工作,以因应随时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此外,金门地区发行自己的货币,也算是金门战地经济上的一项特色。

政府以政治、教化、经济与军事等四大层面进行全面的社会控制、意识形态教化、经济建设及军事动员等,集中向心力向外抵御中国共产党突发的军事攻击,向内抑制反对声音、集中维权以全面掌控战地情势[5]:81。亦借此凝聚全岛军民向心力,将金门塑造为反共堡垒,营造全民皆兵景象,战地生活经验成为全岛军民的一种集体记忆。

1992年战地政务的解除以及随后的撤军,于金门留下各式有形与无形的战地文化景观。

世界遗产[编辑]

2009年文建会召开“世界遗产推动委员会”,将“金门岛与烈屿”合并马祖调整为“金马战地文化”。2010年“世界遗产推动委员会”,为更能呈现两地不同文化属性、特点,决议将“金马战地文化”修改为“金门战地文化”及“马祖战地文化”。金门战地文化保留“热战”到“冷战”历史的见证,是台湾文化部表列的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18项之1,金门的传统闽南式建筑群、侨居地式“洋楼”建筑、军事遗构、特殊的生态景观等,符合世界遗产登录标准具有杰出普世价值第二至第五项。[1]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金門戰地文化. 文化产局资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2. ^ 震撼。. 金門紙鈔史. 金门日报. 2003-09-10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3. ^ 古寧頭戰史館. 金门观光旅游网. 2022-08-04 [202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4. ^ 大膽二膽(大擔小擔)戰地文化景觀.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13-11-28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5. ^ 5.0 5.1 5.2 江柏炜. 和平與和解:金門與馬祖戰地歷史及文化景觀保存的核心價值. 文化资产保存学刊 (报告) 45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