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贵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邱贵芬
性别
出生 (1957-12-12) 1957年12月12日66岁)
台湾台南
居住地 中华民国台中市
籍贯 中华民国台中市
母校美国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所博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
职业教授学者作家
研究领域台湾文学研究、影像纪录后殖民文学历史叙述
奖项
  •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99年、2010年)
  • 时报文学奖 小说甄选奖佳作(1981年)
经历
    • 静宜大学外文系讲师
    • 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1996年—2004年)
    • 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1997年—1998年)
    • 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2000年—2002年)
    • 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理事长(2000年—2002年)
    • 清华大学台文所教授(2004年—2008年)
    • 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教授(2008年—)
    • 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所长(2008—2011年)
    • 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

邱贵芬(1957年12月12日),台中人,现为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荣誉教授,曾任台湾文学学会理事长[1]。研究主题与专长以台湾当代小说、文学文化理论、纪录片研究与比较文学为主。曾二度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2]

家庭[编辑]

父亲在日治时期曾出国留学,母亲也在日治时期读到高中学历。双亲为教师,家庭经济状况不错,也因为母亲的关系,让邱贵芬一步步取得博士学位。[3]

生平[编辑]

在1992年开始投入台湾女性文学论述,持续以后殖民女性主义观点探讨台湾文学和文学现象,并在1997年集结1992年至1996年间发表的论述,出版第一本评论集《仲介台湾.女人》。早期邱贵芬被视为本土派学者,然而其对于乡土的想像则是“垃圾遍野,水源污染,市区处处违章建筑,骑楼被霸占以至于寸步难移”,也因为重叠杂乱的乡土印象,更让邱贵芬转而从女性观点、殖民女性主义等面向探讨乡土小说。[4]

从2014年开始,配合中兴大学李德财校长的治校方向,邱贵芬与中兴大学跨领域数位团队合作,尝试承袭先前国科会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画的经验。先是建构“环境台湾数位人文平台”[5](现已下线),汇集中兴大学相关研究计画成果,整合校内既有环境生态资源[6];后续建置了数个台湾重要作家的网站,进行“台湾文学大典”计画,此计画由诗人杨牧命名,为一个数位台湾文学史的实验性计画。

学历[编辑]

教学经历[编辑]

  • 静宜大学外文系讲师(1983年~1984年、1988年~1990年)
  • 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1990年~2004年)
  • 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1997年~1998年)
  • 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2000年~2002年)
  • 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理事长(2000年~2002年)
  • 清华大学台文所教授(2004年~2008年)
  • 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教授(2008年~)
  • 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所长(2008~2011年)
  • 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

反对国光石化开发[编辑]

  • 2010年4月,时任中兴大学人社中心主任的邱贵芬,为了深入了解彰化海岸环境与国光石化设厂争议,邀请庄秉洁、吴明义等多位教授至芳苑海岸参访。并与彰化县环境保护联盟理事长蔡嘉阳有过交流。
  • 2010年6月,邱贵芬、陈吉仲庄秉洁等多位教授发起连署反对国光石化开发,间接促成学者与学生连署行动。[7]

著作[编辑]

  • 《仲介台湾.女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台湾阅读》(台北:元尊出版公司,1997)
  • 《“(不)同国女人聒噪”:访谈台湾当代女作家》(台北:元尊出版公司,1998)
  • 主编《日据以来台湾女作家小说选读上、下册》(台北:女书文化出版公司,2001)
  • 《后殖民及其外》(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3)
  • 《“看见台湾”:台湾新纪录片研究》(台北:台大出版社,2016,科技部专书写作计画补助)
  • 《台湾文学的世界之路》(台北:政大出版社,2023)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台灣文學學會年會圓滿閉幕 恭喜邱貴芬教授榮任理事長. 台湾文学学会. 2018-10-29. 
  2. ^ 邱貴芬-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3. ^ 「人文臺灣-作家系列」台灣女性文學研究-邱貴芬. 台中文学馆. 2018-02-14. 
  4. ^ 董成瑜. 補綴女性鄉土想像的邱貴芬. 中国时报. 199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5. ^ 環境臺灣數位人文平臺 | 網絡行動科技. 201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6. ^ 環境臺灣(網際網路檔案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8. 
  7. ^ 潮起潮落. 柯金源.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