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港类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毛港类型,或称红毛港文化[1]红毛港系统。属于台湾新石器时代中期“绳纹红陶文化时期”之地区类型,起初学者称为“红毛港系统”,后经过研究,因为其文化内涵和分布,与邻近同时期文化有个别特色差异,无法归属于其他文化之中,称为绳纹红陶文化之“红毛港类型”,来强调它在台湾西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域性特征[2]。根据学者刘益昌提出的定义,“红毛港类型”主要分布于台湾本岛西北部沿海,包含桃园南部、新竹、苗栗北部一带的海岸沙丘和河口附近的阶地。遗址有桃园的崁头厝,新竹的红毛港、树林子、坡子头(Ⅰ、Ⅱ)、犁头山,苗栗的造桥谈文湖白沙屯-过港、山佳(下层)等遗址。出土文物仅有陶、石器,陶器总类不多,仅有橙红色夹砂绳纹陶罐。遗址范围一般不大,物品零星且不多,虽处海滨但未发现贝冢等积极利用海生资源的证据。“红毛港系统”可能源于大坌坑文化,衔接后面的山佳文化,距今大约4500年至3500年前之间[3],文化内涵以陶器口缘低矮、拍印有绳纹的淡褐色和红褐色系夹砂陶最具特色[4]

描述[编辑]

“红毛港类型”主要分布于台湾本岛西北部沿海,包括桃园市南半部、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北半部区域的海岸沙丘或河口附近的阶地等。它最早由学者盛清沂在1964年提出,并将视为台湾绳纹红陶文化中流行于桃竹苗沿海的地方类型,聚落大多分布于海岸沙丘或河口附近的阶地。本类型文化并以早期发现的红毛港遗址为其命名代表[5],海拔高度都在40公尺以内[6]。遗址包括新竹县的犁头山红毛港、树林子、坡子头(I、II)、上沙仑 II、香山-南港、莲华寺遗址,桃园市的崁头厝、榕树下,苗栗县的谈文湖白沙屯-过港、山佳(下层)等遗址[1]

本类型继大坌坑文化之后出现,属于台湾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是广义的细绳纹陶文化的一个区域类型。文化遗物主要是橙红色、褐色、淡褐色的夹沙陶。器型为中型侈口鼓腹的罐形器,口缘通常外侈低矮,少量带有圈足,通常从颈部以下器身布满拍印的绳纹[7],部分是素面。石器的器型简单但多样化,主要有打制石斧、打制石锄等垦拓使用的农业用具,另有石锛、边刃刮削器、砥石、凹石等日常生活用具,还有石刀、骨镞等[1]。从既有的遗址范围与文化层堆积的厚度发现,各遗址范围较小,文化层也较薄,配合遗址内出土的文化遗物可推论,这是一个小型的聚落[8]。遗址多在沿海或河口,但发掘中未发现有贝冢存在,显示对河海资源利用不多,生产型态以农业为主[9]。文物未经过绝对的年代测定(如碳十四定年的依据),但从器物形制及层位堆积的资料来看,推知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器物也与中部地区同为绳纹红陶文化之牛骂头文化相近,两者皆出土多联杯器型陶器、镂空小足圈、工整的交错拍印绳纹、以及圆形或不规则的附加堆纹,推测同为大坌坑文化晚期之后的地方演化[10]

对于“红毛港系统”分类还不明确,对于与台湾北部、中部同为绳纹红陶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厘清[11]。学者郭素秋、刘益昌认为,红毛港文化整体的器型和器物组成应较接近中部的牛骂头文化,也许属于牛骂头文化的地方性类型[1]。而考古显示红毛港类型同样也与北边的讯塘埔文化有往来关系,红毛港类型的考古遗址中往往可见讯塘埔文化典型的“褐色夹砂陶”,两个文化之间也皆出土“多连杯”或称为“高圈足多连盘”之特别器物。也因为对红毛港类型调查不够完整,因此讯塘埔文化与红毛港类型的明确界线并不明确,仅知大概以桃园观音区为界[12]

主要遗址[编辑]

红毛港遗址[编辑]

红毛港遗址位于新竹县新丰乡新丰溪出海口红毛港北侧,属滨海沙丘,高度约海拔7公尺左右,为新竹地区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址。红毛港遗址发现相当早,1953年新竹县文献会委员郭辉在红毛港发现黑色“磨制石刀”断片及史前绳纹陶器碎片,深受考古学界重视,并在1964经学者盛清折调查后,将邻近桃竹苗沿海的地方类型以红毛港遗址为其命名为“红毛港系统”。然而,直到2002年学者刘益昌才对该遗址进行试掘[13]。在陶质标本方面,有红褐色夹砂陶、红褐色泥质陶以及褐色夹安山岩碎削陶。其中褐色夹安山岩碎削陶是典型讯塘埔文化质地,仅出土一件,可能与该处先民有所接触[14]。其他多数是红褐色细砂陶。陶器制作上多以手捏制,可见明显的同心圆轮修痕,陶器口部和圈足为附加上去。体部多以绳纹来进行表面处理。器类上多为“略凸弧转斜敞口罐口”的罐形器,口缘通常外侈低矮,少量带有圈足。石器上以打剥为主要加工方式,曾出土钟型打制斧锄型器、磨制穿孔石刀、砥石、石片、石锤、砝码型石器等。红毛港遗址在器类和型制上具有高度一致性[15]

白沙屯-过港遗址[编辑]

白沙屯-过港遗址位于苗栗县通霄镇白沙屯聚落北侧500公尺丘陵前缘缓坡。遗址于1963年发现,其中陶片出土不多,主要是红褐色细砂绳纹陶。石器有打制斧锄型器、刮削器、石锤等,制作上多经过二次修整[16]

上沙仑 II遗址[编辑]

上沙仑 II遗址位于新竹市香山区,于三姓公溪北岸之东北-西南沙丘,海拔约10公尺左右。遗址于1999年发现,其中陶器以细砂陶器为主,有红褐色细沙陶器、陶坯和粗砂陶。陶器上有指捏纹,口部有刮削斜纹,唇缘刻意使用齿刻纹纹饰,陶器口部主流为“外凸弧转斜敞罐口”。体部多以绳纹来进行表面处理。石器数量不多,有一件石锤和数件打剥石片[17]

犁头山遗址[编辑]

犁头山遗址位于新竹县新埔镇文山里,于飞凤山丘岭西北缘缓坡,不远处即凤山溪与豆子埔溪汇流处。遗迹于2001年发现,其中陶器以粗砂陶为主,占比一半,细砂陶仅占一成。陶器样式较为多样,多为罐型器,出现疑似鼎型器和豆型器。体部多以绳纹来进行表面处理,圈足多为矮圈足,部分罐口唇面可见齿刻纹纹饰。出土石器制作工艺和器型相比较为多样、复杂,已出现相当数量的磨制石器,有大量的石锤和砥石等制造工具,亦出现复合加工之特定型制工具和饰品,如锄型器、刀型器和穿孔圆盘状饰品[18]

香山-南港遗址[编辑]

香山-南港遗址位于新竹市香山区南港里,于竹东丘岭盐港溪南侧山前冲激扇上。遗迹于2005年发现。出土遗留并不丰富,其中陶器以红褐色细砂陶为主,也有红褐色的中细砂、粗细沙、泥质陶器等。陶器体部多有绳纹,但因罐口出土不多,缺乏罐口资讯。有为数不少的打剥石料,以及石锤、砥石等制造工具。另外出土闪玉质地的石锛及坠饰,可能是从外地流入[19]

榕树下遗址[编辑]

榕树下遗址位于桃园市新屋区苯港里,地形上为社子溪河口湾南缘之低位海阶,海拔约10公尺左右。遗址于2009年发现,其中陶器以红褐色细砂陶器为主,唇缘常施加齿刻纹,体部绳纹比例高,陶器口部总类有“略外凸弧转微敞罐口”、“近直侈斜敞罐口”、高罐口。石器以当地砂岩为主,多以打剥法而成,不见刀型器[20]

注脚[编辑]

  1. ^ 1.0 1.1 1.2 1.3 郭素秋,刘益昌 《金门移民适应与迁移调查研究》第34页
  2. ^ 刘益昌 2002,第71页
  3. ^ 刘益昌 2002,第70页
  4. ^ 刘益昌 2009,第86页
  5. ^ 简史朗, 刘秋云 《Taukat 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史》第113页
  6. ^ 刘益昌 2002,第47页
  7. ^ 林松 《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361页
  8. ^ 刘宁颜 《重修台湾省通志》第28页
  9. ^ 刘益昌 2002,第49页
  10. ^ 朱正宜 第189页
  11. ^ 刘益昌 2002,第9页
  12. ^ 刘益昌 〈十三行博物馆-与台湾史前时代的北部区域-〉 第22页
  13. ^ 朱正宜 第192页
  14. ^ 刘益昌 2002,第68页
  15. ^ 朱正宜 第193页
  16. ^ 朱正宜 第199页
  17. ^ 朱正宜 第194页
  18. ^ 朱正宜 第196页
  19. ^ 朱正宜 第198页
  20. ^ 朱正宜 第190页

参考来源[编辑]

  • 刘益昌,《新竹市上沙仑遗址范围及内涵调查研究》,新竹市政府,2002,
  • 刘益昌,《新竹市考古遗址普查与研究计画成果报告书》,新竹市文化局,2009,ISBN 9860190631
  • 刘益昌,《遗址十三创刊号》〈十三行博物馆-与台湾史前时代的北部区域-〉,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2022,ISBN 29580773
  • 郭素秋、刘益昌,《金门移民适应与迁移调查研究﹙史前后期﹚》,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2006
  • 简史朗、刘秋云,《Taukat 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史》,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21,ISBN 9789860724783
  • 刘宁颜,《重修台湾省通志: 史前考古, 丛谈, 中央驻台机关名表. 卷尾賸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1996,ISBN 9570075945
  • 林松、周宜昌、陈清和主修,《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 新竹市政府,1996,ISBN 9860024642
  • 朱正宜,《西滨快速公路白沙屯至南通湾段工程委托店子窝遗址抢救发掘工作成果报告》,庶古文创,2017,ISBN 978986946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