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蛇座NN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N Serpentis

艺术家笔下的巨蛇座NN系统
观测资料
历元 {{{epoch}}}
星座 巨蛇座
星官
赤经 15h 52m 56.2s
赤纬 +12° 54′ 47.2″
视星等(V) +16.6
特性
光谱分类DAO1 / M4V
详细资料
质量0.535/0.111 [1] M
半径0.0211/0.154 [1] R
亮度4.2/0.00172? [1] L
温度57000/3000? [1] K
轨道
绕行周期 (P)0.000356[1] yr
半长轴 (a)0.00397884 AU[1]"
偏心率 (e)0.0
倾斜角 (i)89.6[1]°
其他命名
NN Serpentis, NN Ser, PG 1550+131, WD 1550+130
参考资料库
SIMBAD资料

巨蛇座NNNN SerpentisNN Ser)是一个距离地球1670光年的食联星,可能是激变变星[1]。该系统是由红矮星白矮星各一组成。两颗恒星轨道周期0.13日[1]

行星系统[编辑]

2009年陈文聪推断这个激变变星系统中伴星轨道的变化代表有最低质量介于0.0043到0.18倍太阳质量天体以30到285日周期环绕这个联星系统[2]

2009年下半年钱声帮等人宣称在这个系统中发现一颗行星[3]。钱声帮团队推论有一个最低质量10.7倍木星质量的天体以7.56年轨道周期运转,距离约3.29天文单位。不过这个推论在之后更进一步观测两颗恒星相食时间而被推翻[4]

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华威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的英国团队、哥廷根大学蒂宾根大学的德国团队、智利瓦尔帕莱索大学团队、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团队发现有两颗气体巨行星环绕巨蛇座NN联星系统[5]

研究人员发现地球和巨蛇座NN系统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在地球上可观测到较大的红矮星每3小时7分钟就会被白矮星掩食。天文学家因此可用如此频繁的交食发现两颗恒星轨道虽小但有明显异常的变化,并确认是因为两颗气体巨行星的重力引起。质量较大的行星大约是6倍木星质量,公转周期15.5年,另一颗行星约1.6倍木星质量,公转周期7.75年。

巨蛇座NN的行星系[6]
成员
(依恒星距离)
质量 半长轴
(AU)
轨道周期
()
离心率 倾角 半径
c 6.91 ± 0.54 MJ 5.38 ± 0.2 5660 ± 165 days 0
d 2.28 ± 0.38 MJ 3.39 ± 0.1 AU 2830 ± 130 days 0.2 ± 0.02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arsons; et al. Precise mass and radius values for the white dwarf and low mass M dwarf in the pre-cataclysmic binary NN Serpentis. 2009. arXiv:0909.4307可免费查阅. 
  2. ^ Chen. Can angular momentum loss cause the period change of NN Ser?. 2009. Bibcode:2009A&A...499L...1C. arXiv:0904.2319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0911638. 
  3. ^ Qian. A SUBSTELLAR COMPANION TO THE WHITE DWARF-RED DWARF ECLIPSING BINARY NN Ser. 2009. 
  4. ^ Parsons; et al. Orbital Period Variations in Eclipsing Post Common Envelope Binaries. 2010. arXiv:1005.3958可免费查阅. 
  5. ^ 存档副本.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5). 
  6. ^ Schneider, J. Notes for star NN Ser. The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201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5).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

天球赤道座标星图 12h 44m 20.2367s,−08° 40′ 1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