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存放在台南南门公园里的吴尚新墓碑,相关文物在2017年时迁走。

吴尚新(1795年—1848年[1]),名麟,字勉之,号励堂,尚新是官名,为清乾隆至道光时人,是台南市吴园的主人和布袋式盐田的创始者[2]

生平[编辑]

吴家开台祖为吴国美,吴尚新之父吴春贵为其孙[3]。吴尚新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开始执掌家业,而其父吴春贵于道光七年(1827年)逝世后[3],他正式继承了主要从事配销今台南、嘉义地区的“吴恒记”食盐贩馆而致富。在其父过世前,吴尚新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受台湾知府邓传安之命,负责迁建毁于道光三年(1823年)曾文溪水患的第二代洲南盐场到今嘉义县布袋镇新厝仔一带。吴尚新在这次迁建工程中改良了原本盐田的设计,在原本的“砖瓦埕”(结晶池)与“土埕”(小蒸发池)之外加上了“水埕”(大蒸发池)与“卤缸”,因而使盐产量增加[2]

完成洲南场迁建后,吴尚新的事业更为兴隆,于道光九年(1829年)[3]收购其宅邸北侧的何斌旧居改建为园林,即今之吴园[2]。他曾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参与捐款造一古钟,献给台南北极殿[4]

其墓碑记载他于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下葬[1]

吴尚新墓[编辑]

土地纠纷[编辑]

吴尚新墓原本位在今台南市仁德区三甲子一带[注 1],成大历史系教授黄典权曾在1987年4月3日向内政部申请将吴尚新墓指定为古迹,但最后并未指定[6]。1990年时发生土地纠纷,当时的地主朱森永要求拆墓还地[5]。据朱森永的说法,发生纠纷的四笔土地在日治时期的地主登记为“吴恒记”,二次大战后因无人登记变成国有地,之后由蔡万得缴清地价承领,辗转变卖之后成为他的土地[5]。朱森永表示吴尚新墓已经开棺捡骨,应为空墓,故请求拆迁坟墓归还土地[5]

吴家后代代表吴源庆、吴建德、吴彦雄等人则表示因为这千馀坪土地在日治时期是不用缴税的墓地,所以日后并未向台南县政府登记,且表示他们未听说台南市郊数万坟墓[注 2]在“光复”后有人向政府登记,领有坟墓所有权状的情形[5]。吴源庆等人并表示坟墓周边一甲多的土地原本租给刘新变,1987年才卖给刘新变并在不动产买卖合约上言明不能侵犯吴家祖坟[5]。但刘新变等人明知坟墓的存在却隐瞒,使政府将坟墓土地也放领给佃农,最后土地几经转卖后才到朱森永手上[5]

据当时的新闻报导,吴源庆等人表示要向台南县政府“据理力争”,且循法律土地驳回朱森永的拆墓还地请求[5]。但最后吴家后代并未保住祖坟[6]

石碑文物[编辑]

其后人整理墓园后,将墓碑与墓拱石构件于民国八十年(1991年)5月捐给台南市政府,后来几经辗转之后安置于南门公园碑林[1]。但由于社区民众屡屡陈情反映,该墓碑已于2017年迁移至隆田石质文物典藏库进行妥善保存。

其他[编辑]

  • 施琼芳曾替他写了〈中议大夫刑部员外郎吴公志铭〉一文,收录于《石兰山馆遗稿》[4]

注释[编辑]

  1. ^ 地籍资料为三甲子段122、122-1、122-2、122-3四笔土地[5]。另据吴家后代吴源庆等人的调查,表示在日治时期这四笔土地均登记为122番,地目为墓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分割,且地目变成畑地[5]
  2. ^ 台南市(省辖时期)市区周边北东南三面过去有不少墓地,后来随著都市发展迁葬。台南南山公墓为保留下来的墓葬区域。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南门公园碑林的解说牌
  2. ^ 2.0 2.1 2.2 张复明、方俊育. 《台灣的鹽業》.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8年11月: 25页. ISBN 978-986-6731-20-4. 
  3. ^ 3.0 3.1 3.2 黄典权. 《臺灣省立臺南社會教育館館址沿革考略》. 省立台南社会教育馆. 1976-11-20: 1-17页. 
  4. ^ 4.0 4.1 卓克华. 《從寺廟發現歷史─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 扬智文化. 2003-11: 页253. ISBN 957-818-526-X.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吴振福. 吳園驚夢 地主要求拆墓還地 子孫全力維護祖墳. 联合报. 1990-10-14. 
  6. ^ 6.0 6.1 李文雄. 吳園的起造者吳尚新與台南神社. 莉莉水果有约.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