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盐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井仔脚瓦盘盐田(濑东场)

北门盐场,为台湾制盐总厂台湾所设的六大盐场之一,位于台南市北门区急水溪口以南,三寮湾溪以北、布袋镇义竹乡,境内设有洲北与蚵寮两个场务所,其中包括了历史可追溯至清朝的井仔脚盐田(第三代濑东场)与洲北盐田(第三代洲北场),以及在日治时期开辟的中洲盐田王爷港盐田蚵寮盐田

民国89年(2000年),北门盐场缩编为“七股盐场北门分场”。民国90年(2001年)北门结束人工晒盐;但两年后(2003年)的12月2日,台南县政府为发展观光,以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多元就业方案雇工在井仔脚盐田复晒。[1][2][3]

沿革[编辑]

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视察北门盐田

清代[编辑]

北门地区在清朝设有两处盐场(濑东、洲北),且一直自清朝统治中期(嘉庆、道光年间)产晒到民国89年(2000年),因此当地盐工有丰富的晒盐技术,故常被其他新辟的盐田聘雇去工作,成为许多盐村居民的“原乡”[2]

井仔脚盐田(濑东)[编辑]

该处盐田位在北门区永华里,为清代来自佳里区龙安里外渡头(第二代濑东场)的李、王、张三姓共140位盐民于嘉庆23年(1818年)所开辟的第三代濑东场,由业主们自行产晒。日治时期后,在大正8年(1919年)12月被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收购,战后则成为台湾制盐总厂的北门盐场,产晒到民国89年(2000年)为止,共182年,为台湾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盐田[1]。近年该盐田因台南县政府发展观光,又重新雇工复晒[3]

洲北盐田(洲北)[编辑]

位在北门区北门里一带,为清道光28年(1848年)盐民谢做、黄狗勇、王妈公等人所开辟的第三代洲北场,当地人又称为“旧埕盐田”(北门里前身北门村的旧名是旧埕村)。该盐田于大正8年(1919年)为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并购,战后该盐田则被北门盐场接收继续产盐到民国89年(2000年)。[1][3]

日治时期[编辑]

日治时期在此处先后辟建了“中洲”、“蚵寮”与“王爷港”三处盐田,但后来五处盐田最后均被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强制并购,只有中洲盐田有部分土地持有人为保有祖产而拒绝签约卖地并逃亡,战后在宗族协助之下,成为少数取回土地的盐民[2]

中洲盐田[编辑]

位在洲北盐田南边,台南市15号道路东边,由台南市学甲区陈姓家族于明治34年(1901年)开辟,初期是业主自行产晒,后来昭和16年(1941年)被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强制收购,战后被北门盐场接收继续产盐到民国89年(2000年)[1]

蚵寮盐田[编辑]

位于北门区永隆沟以北,永隆里至蚵寮的乡道西侧,头港大排以南网寮里东南边,因日治时期最早是“日本武德会株式会社”所开辟,又名为“武德会盐田”。该盐田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3月动工,大正元年(1912年)7月完工,后来到了大正六年(1918年)8月转售给板桥林家的林熊征,隔年(1919年)12月又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收购,战后该盐田则被北门盐场接收继续产盐到民国89年(2000年)。[1][2][3]

王爷港盐田

该处盐田位于北门区蚵寮聚落北边,因附近的沙汕“王爷港汕”而得名。日治时期由北门郡民蔡天祐等81人于大正八年(1919年)3月申请开垦,三年后(1922年3月)完工,部分由业主自行生产,另一部分则租给佃户产盐,直到昭和16年(1941年)被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强制收购为止,战后该盐田则被北门盐场接收继续产盐到民国89年(2000年)[1]。废晒后此地形成湿地景观,冬天会有候鸟前来[3]

战后[编辑]

战后五处盐田成为北门盐场,由洲北场务所与蚵寮场务所管理。民国四十年代(1950年代)起开始对属于分副式瓦盘的井仔脚盐田进行改造以提生产量,到了民国58年(1969年)井仔脚盐田已全部改成集中式瓦盘盐田,并实施雇晒制。后来因台盐逐渐失去竞争力,北门盐场在民国89年(2000年)北门盐场缩编成“七股盐场北门分场”,民国90年(2001年)结束了北门的人工晒盐,走入历史。不过近年来为发展观光,井仔脚盐田因而复晒[2]

北门盐田列表[编辑]

盐田名 建设年代 面积 盐田结构
井仔脚盐田 1818年 80馀甲 分副式晒卤瓦盘
后改为集中式
洲北盐田 1848年 119甲 分副式晒卤瓦盘
中洲盐田 1901年 35甲 分副式晒卤瓦盘
蚵寮盐田 1910年 88甲 分副式晒卤瓦盘
王爷港盐田 1919年 87甲 分副式晒卤瓦盘
整修后的北门洗涤盐厂

文化资产[编辑]

北门井仔脚瓦盘盐田[编辑]

北门井仔脚瓦盘盐田,为台湾历史最久的盐田,2009年8月24日公告为历史建筑。

北门盐场建物群及周边古盐田[编辑]

北门盐场建物群及周边古盐田包含北门洗涤盐工厂及转运站、专卖局北门出张所和部分北门洲北盐田,在2009年8月23日被公告为历史建筑。

北门洗涤盐工厂及转运站[编辑]

专卖局北门出张所[编辑]

北门出张所为日治时期专卖局下的单位,负责盐产销税收工作,其最初为台湾总督府于1900年4月设置的“北门屿盐务局”,并借用永隆宫的部分空间办公。1901年6月,改制为“专卖局北门屿支局”。1906年5月,北门屿支局厅舍完工。1922年11月,改为“台南专卖支局北门出张所”。1923年1月,北门出张所厅舍及官舍群失火,于是在之后重建,于同年10月完工,目前保存的北门出张所厅舍即为此时完工之建筑。1924年12月,独立为“专卖局北门出张所”,设有王爷港、七股、七股东分室,及井子脚、蚵寮仓库。北门出张所负责北门郡、曾文郡地区的食盐贩售、取缔业务。[4]

二战后,北门出张所更名为“财政部盐务总局北门盐场公署”,于1952年改组成立“财政部台湾制盐总厂北门盐场”,之后再屡经改组,在台盐民营化前,为经济部台盐实业公司七股盐场北门分场。[5]

其他[编辑]

战后六大盐场之中,只有鹿港盐场与北门盐场专供内销,当时北门盐场产出的盐,会送到北门洗涤盐厂制成精盐。不过在日治时期,北门地区的盐曾经由永隆沟用帆船、轮船外销到日本北海道[3]

相关条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前进盐村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张复明、方俊育. 《台灣的鹽業》.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8年11月: 84-87页. ISBN 978-986-6731-20-4. 
  2. ^ 2.0 2.1 2.2 2.3 2.4 蔡炅樵. 《白金歲月台灣鹽》.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5年8月: 54-57页. ISBN 986-00-2161-9. 
  3. ^ 3.0 3.1 3.2 3.3 3.4 3.5 交通部观光局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财团法人盐光文教基金会. 《台灣鹽業遺址史料回溯與潛力景點開發規畫》. 台南县北门乡: 交通部观光局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年份: 115-124页. ISBN 957-01-9930-X. 
  4. ^ 中国科技大学. 歷史建築北門出張所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PDF). 交通部观光局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2011 [2021-04-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11). 
  5. ^ 北門鹽場建物群及周邊古鹽田.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