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秉衡 (1915年—2003年)字平之中国广东省番禺人。

刘秉衡早岁随潘致中张谷雏习画,并从姚粟若研究画理。年十八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习艺,毕业后适逢抗战,乃投身救国,远赴南洋辅佐筹赈工作,后为日寇追逼,潜匿苏门答腊荒山达三年之久。和平后侨居香港,潜心文艺,致力于山水画研究,尤醉心元人笔墨,融会四家所长,并以明清四僧之变化、王石谷之精微,推陈出新。画貌广阔而笔墨精娴,并以八大山人花鸟写意手法,创出刘氏简笔山水,境界高古,内涵诗意,画后提句,每多援笔立就,布白位置恰到好处,书法清丽脱俗,观其文章诗词,内容朴茂,温淳敦厚,议论文艺,严明刚正,小品骈文,风流蕴藉,雅趣盎然。

生平[编辑]

1915 生于广州市,为广东番禺县人。父为人师,家中长辈多从事文艺创作。
1922 开始诵诗。
1930 入读番禺师范学院,暇则从师张谷雏习山水,复随姚粟若研画理。
1933 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主修艺术。其时李研山为校长,黄君壁等为教员。
1937 刘氏作品选入当时教育部举办之“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适逢抗日战争,奉派赴南洋各地辅佐艺术筹赈工作,复避日追罗,匿于苏门答腊荒山,瘴雨蛮烟,几经艰险,幸存性命。

1938 日本侵华期间,参加救国筹款活动,并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作巡回筹赈展。
1945 复员归国。返回广州后,先后于广州肇庆等地的中学任教。后出任广东省文献馆艺术干事及旋任省立艺专国画教授。
1948﹣1966 迁居香港后,致力于教育的工作,先后于中正中学及圣玛利亚小学任文史教席;复应德明书院之聘,任山水画科教授,继而华侨书院、万国艺术专科学校等教席。在教学之馀,刘氏亦热心创作,除举办“宁远画院”及上门授画艺外,闲馀喜与刘少旅(裱画师及古董收藏家)、唐积圣(印章雕刻家)、伍瑞(古董收藏家)、梁伯誉游自在罗叔重陈秉璋等人交往。
1955﹣1956 于香港圣约翰座堂举行个展。
1957 作品于台湾教育部举办之“第四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特约展出,并获荣誉奖。
1958 与艺坛友好创办“香港中国美术会”。

于香港龙冈画廊举行个展。

1960﹣1963、1965 于香港大会堂举行个展。
1966﹣1967 与艺坛友人成立“大雅堂”,常参与聚会研讨之艺术者有刘氏、刘帡宇梁绍谦刘少旅唐积圣陈安等人。刘氏于与吴肇中郊游间与刘君任交好,其后刘君任不幸逝世,刘氏义务于其设立的万国艺术专科学校授课。
1968 于澳洲作巡回展。
1970 于吉隆坡、婆罗州、诗巫、古晋等地举行个展。
1973 于香港“凝趣轩”举行个展。
1973﹣1978 迁往粉岭并建设【宁远园】。每星期往返之画人文士络绎不绝,成为每周雅集盛事,文人雅士聚首一堂,时常参与聚会者有杨善深陈炳光陈琳唐积圣卓少衡罗博溱游德广黄家力黎美莲等人。
1975 于台北中华艺术馆举行个展。
1977 应韩国庆熙大学艺术系邀请举行个展及讲授中国画艺。
1980 应台北中华文化大学邀请举行个展及画艺示范。
1981﹣1986 于台湾暂居,并任报章美术专栏作家。
1983 应台湾教育部举办之“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会”邀请荣誉展出作品。
1985 参加于美国及加拿大举行之联展。
1986 从台湾回港。
1987﹣1991 于香港大会堂举行个展。
1994 于香港大会堂举行师生联展。
1996 移居美国。
2003 于美国逝世。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