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连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侯连瀛(1889年—1968年),字步仙河南通许人,中华民国军人国民党左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

生平[编辑]

侯连瀛幼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青年时进入河南开封陆军小学堂清河陆军预备学堂接受军事教育,民国五年(1916)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第五期工兵科,民国八年(1919)毕业。

毕业后,侯连瀛返回家乡河南省,编入河南陆军第六混成旅逐步升任为辎重队长。后转入镇嵩军,担任镇嵩军讲武学校教官。民国十四年(1925)下南下广东省,进入黄埔军校担任工兵科少校教官。在黄埔军校中,曾担任第四期入伍生射击教官,入伍生第三步兵团中校营长等校内职务,同年年底在保定同学严重介绍下加入中国国民党,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党员结识。民国十五年(1926)10月,国民革命军新编工兵团,侯连瀛转任工兵团中校团长。

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工兵团跟随北伐军进入武汉,在民国十六年(1927)初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侯连瀛先是担任该团团长,后转任在武汉开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中央军政学校属于加入中国国民党内的中国共产党军人创办的军校,吸收了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入校。在四一二事件后,南京国民政府发兵进攻武汉,为了强化武汉防御,武汉卫戍司令叶挺在5月命令中央军政学校与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合并组成中央独立师,侯连瀛担任该师少将师长。

7月,因武汉分共,部队遭到张发奎吸收,中央独立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隔月发生南昌暴动,张发奎清楚教导团的政治光谱,在南昌暴动后立刻下令将教导团缴械,侯连瀛见此情势辞职脱离部队,后遭到南京国民政府逮捕,期间国民党左派多度实施营救。民国十九年(1930),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10月获释出狱。

民国二十四年(1935),受陈诚延揽担任宜昌行辕参谋,协助田家镇要塞施工,民国二十五年晋升工兵上校。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河南省担任河南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后转入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担任参谋。

国共内战期间,侯连瀛虽未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频繁与共产党地下党合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侯连瀛留滞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侯连瀛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召集人,后任民革河南省主任委员。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打入右派,开始持续遭受迫害,所有职务遭到撤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遭到迫害,1968年遭到迫害去世。

197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下文平反

参考[编辑]

  1.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1955年 [2015-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