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亨利·梅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亨利·梅哲
亨利·梅哲指挥台北爱乐管弦乐团
音乐家
原文名Henry Simon Mazer
国籍 美国
出生(1918-07-21)1918年7月21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亚利加尼县匹兹堡
逝世2002年8月1日(2002岁—08—01)(84岁)
台湾台北市大安区国泰医院
职业指挥家
配偶Kathryn Foulk
1950年结婚—1987年丧偶)
音乐类型古典音乐
活跃年代1948年-2002年
相关团体维林交响乐团英语Wheeling Symphony Orchestra
佛罗里达交响乐团英语The Florida Orchestra
匹兹堡交响乐团英语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芝加哥交响乐团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

亨利·梅哲(英语:Henry Simon Mazer,1918年7月21日—2002年8月1日),美国指挥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师从弗里兹·莱纳,曾任佛罗里达交响乐团英语The Florida Orchestra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英语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副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副指挥。

1985年梅哲赴台湾筹组韶韵室内乐集,并担任音乐总监。同年乐团改名为台北爱乐室内乐团,1991年扩编为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梅哲自1986年起定居于台北,直到2002年过世为止。在他带领下,台北爱乐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古典乐团,并在1993年赴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音乐会,写下华人团体首次在该厅演出的纪录。

生平[编辑]

  • 1918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工业大城匹兹堡。梅哲家的先祖是来自俄国的犹太人。父亲山谬·梅哲是法庭的记录员。
  • 1938年,20岁,以学徒的身份拜入时任匹兹堡交响乐团英语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音乐总监的指挥家弗里兹·莱纳门下。
  • 1942年,24岁,入伍服役,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九军团担任吉普车驾驶员以及随军神父的风琴伴奏,也曾持枪参加战斗。
  • 1944年,26岁,于荷兰马斯垂克指挥该国第一场光复音乐会,此亦为梅哲生涯首度正式指挥演出。
  • 1945年,27岁,退伍,返回匹兹堡交响乐团担任人事经理。
  • 1947年,29岁,成为匹兹堡交响乐团以及莱纳第一位正式发表之学徒指挥。
  • 1948年,30岁,三月十六日,在匹兹堡市卡内基音乐厅首度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整场音乐会;同年出任西维吉尼亚州维林交响乐团英语Wheeling Symphony Orchestra音乐总监。
  • 1950年,32岁,在维林与凯瑟琳女士(Kathryn Foulk)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 1959年,41岁,出任佛罗里达交响乐团英语The Florida Orchestra音乐总监。
  • 1966年,48岁,出任匹兹堡交响乐团副指挥,辅佐史坦伯格
  • 1968年,50岁,在超过四千名观众前,指挥匹兹堡市每年十二月的传统演出——韩德尔 《弥赛亚》,造成轰动。
  • 1970年,52岁,一月,临时接替生病的史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深受好评;五月,辞去匹兹堡的职务,接受芝加哥交响乐团邀请出任该团副指挥,辅佐乔治·萧提
  • 1974年,56岁,本年起,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梅哲规划下进行自幼稚园至大学的一系列音乐教育计画,以芝城南区(贫困落后区)为中心,透过音乐会、讲座及音乐家到校授课等方式深入校园。
  • 1976年,58岁,九月,受邀至蒙地卡罗,客席指挥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前轻微心脏病发作,入院休养三周。
  • 1978年,60岁,七月,在芝加哥市大公园(Grand Park)的国庆音乐会上,于十万名现场观众前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 1981年,63岁,六月,受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之邀请,首度访问台湾担任客席指挥。
  • 1985年,67岁,六月,来台筹组韶韵室内乐集,并在七月四日于实践堂首度公演。韶韵旋即在八月改组为台北爱乐室内乐团
  • 1986年,68岁,五月,自芝加哥交响乐团退休;由于梅哲对芝加哥音乐教育的贡献,芝加哥市长Harold Washington特为颁奖表扬,并将该年五月二十四日订为“亨利·梅哲日”;六月,接受高雄市政府邀请,将高雄市管弦乐团改组为高雄市交响乐团,出任指挥,定居台湾。
  • 1987年,69岁,爱妻凯萨琳病逝于维林。
  • 1989年,71岁,六月,辞去高市交指挥一职,移居台北。此后仅指挥台北爱乐演出。
  • 1990年,72岁,台北爱乐受邀参加加拿大“维多利亚音乐节”,首度进行海外巡回演出,在加拿大及美国举办七场音乐会。
  • 1993年,75岁,六月,带领台北爱乐进入名列世界五大音乐厅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音乐会,写下华人团体首次在该厅演出的纪录。
  • 1995年,77岁,十月,台北爱乐于另一座名列世界五大的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行音乐会。
  • 2000年,82岁,十一月廿九日,在台北国家音乐厅指挥生涯最后一场音乐会“唐·吉轲德”。
  • 2001年,83岁,二月,罹患梗塞性脑中风,入院数周后返家休养;九月,台北爱乐赴瑞典、芬兰演出,梅哲因病未能成行。
  • 2002年,84岁,五月,台北爱乐受邀参加捷克布拉格之春艺术节,假鲁道夫音乐厅演出,代替梅哲完成赴布拉格演出之宿愿;八月一日晚间十点十三分梅哲病逝于国泰医院,享年八十四岁。

风格[编辑]

梅哲在美国时期留下的录音不多,目前只能根据报导与评论来推断,知道他是典型的美式指挥,热情奔放、洒脱不羁,同时偶尔会有过于浮夸的缺点。

他在台湾时期的音乐表现转为深沈内敛一路,人文气息极重,并且非常善于酝酿气氛。其风格和华尔特巴毕罗里杰力毕达克等人可算是光谱上的相近色系,而又自成一家之言。梅哲的音乐在晚年愈加深化,虽然因为年事渐高而对乐团控制逐渐有些不从心,但意境越来越广阔,感染力也更为强烈。

在指挥技巧上,梅哲承袭了老师莱纳执简御繁的风格,以极少的动作,乃至于只用眼神指挥乐团。当乐团演奏流畅时,他甚至会完全放手,“从旁欣赏”乐团的表现。长期跟随梅哲学习指挥的林天吉说,梅哲指挥时给的不是“拍子”,而是该给什么给什么,并总是在乐团需要什么样的力量之前先给出来。“他常讲有时候不打拍子比打了还好,因为用的是大家的意识,而不是你去掌控。”

乐评家陈国修形容:“梅哲先生的音乐美学著重流畅线条和探索作曲家原意,晚年则已臻世界指挥大师华尔特的人文精神与温暖意境。”乐评家杨忠衡评论梅哲的音乐,有堂堂皇皇的音色,大开大阖的气势:“梅哲并不注重特别附加的情感,只是自然地让乐曲内涵蕴藉和铺陈出来,令人感受到五、六〇年代录音黄金时期大师的遗风——既有音乐素养,又注重管弦乐发挥出来的华丽效果。”

参考资料[编辑]

文献
  • 朱和之,指挥大师亨利·梅哲-把生命献给台湾的音乐传教士,先觉出版社,2003:ISBN 957607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