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坦克人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良条目坦克人因符合标准而获列入优良条目。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如条目不再达标可提出重新评选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14年10月9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新条目推荐
本条目曾于2014年9月25日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字段。
新条目推荐的题目为:
    基础条目 坦克人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军事领导人、革命分子及活跃分子类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优良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优良级高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中国专题 (获评优良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政治专题 (获评优良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存废讨论[编辑]

    我修改了内容,从当时的广角图片来看,坦克是在离开天安门广场的途中,而在电视短片上,很明确的,王爬上了坦克(我还记得下了坦克,从容离开,但这一点,不确定),我不认为王是英雄,他称得上一个有勇气的人,值得纪念的人,而确实,坦克手表现了他的克制,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于,在轮子的眼中,这次事件完全有可能是中国政府导演的。 --Liucong 04:30 2004年6月15日 (UTC)

    我不是轮子 却也怀疑是中国政府导演的 这种怀疑是否应在正文中有所体现? —CCFS (留言) 2008年5月2日 (五) 13:29 (UTC)[回复]
    我记得以前在CNN上看到过,他爬到坦克上,然后坦克里面的军人也爬出来,两人交谈了一会儿,那个军人朝后面的坦克挥挥手,意思是别往前走了,结果王维林就爬下去,然后坦克往后面退了几步。--Formulax 07:13 2004年6月15日 (UTC)
    如果确切的话,应该把这段事实也加上去 --Liucong 08:26 2004年6月15日 (UTC)

    什么叫“已经过去了??“ 已经“过去了”就不值得讨论了? 真是奇怪的逻辑。 --Hiknight 21:01 2004年4月16日 (UTC)


    此篇文章有明显的倾向性,江泽民在与华莱士的采访中已明确表示经过一个月的调查,未发现此人未被定罪,但是采访中其他部分被引用,偏偏此重要观点被遗漏

    投票[编辑]

    投票已经截止:王维林将作为一个单独的条目被保留。以下是之前的讨论和投票。

    保留:(共9票, 7票有效)[编辑]

    1.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或曾经真正地站在坦克车前的。他毕竟曾是世界媒体的焦点,应该保留。--Formulax 07:19 2004年3月6日 (UTC)
    2. 呵呵,Shizhao,我发表意见有用没?我赞同Formulax的看法。 Cncs(talk) 2004-03-07
    3. 赞同Formulax--[[User:Mountain|(Talk)]] 08:32 2004年3月6日 (UTC)
    4. 赞成保留,他是英雄。--Wooyi
    5. 赞成保留,第一文中说明他的身份不明,是传说之一,因此是中立和记实的,这篇文章完全符合维基百科的要求;第二对于中国现代史来说他毕竟是有象征性地位的;第三连Jessica Lynch之类的人物都在维基百科上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那么王维林就更不必说了。--Wing 22:07 2004年3月12日 (UTC)
    6. 赞成保留。方宏时-Colipon 05:23 2004年3月18日 (UTC)
    7. 支持Wing。我觉得,若觉得因为王维林是一个小人物而不值得放在维基的话,那么,可能是我们忽略了他。我们可以说,若然王维林也放得进去的话,很多人都值得写进维基百科。没错,你和我也可能值得写进去,不过现时我们未必有这个时间去写,但不表示王维林的内容不值得放在百科全书内。顶多我们把有关条目忘记了,待有心人再发现,再供献,那不是更好吗?--石添小草 06:16 2004年3月16日 (UTC)
    8. 赞成:他是英雄 . .雷力 08:59 2004年3月21日 (UTC)
    9. 赞成保留。第一,因为有人记得他,他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人会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资料,不能因为他渺小就否定掉,所以反对一方有人说“为自己也建一个条目得了”在理论上应该是可以的;第二,保留的前提应该是“中立”和“客观”,这是Wikipedia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一本百科全书作为一种“科学”存在的理由,所以我个人反对在条目中出现象“英雄”这样的字眼,至少也应该注明——是“被一部分人视为‘英雄’”。MagicEric 05:20 2004年3月19日 (UTC)
    10. 一,关于不值得单独成条:在百科中有许许多多太过简单的条目,但是如果其他资料太少的条目仍被保留,那么这一条目就没有理由被特殊对待。二,关于同一事件应该合并:如果同一事件的各元素(人事时地物)不分立条目,那就变成记事本末体的史书而不是百科全书。三,关于只是传言:基本上只要把消息来源交代清楚,只要可信度没有被扭曲,即使只是未经证实的传言也是值得记录的。四,关于没有听过:把知名度当作筛选的标准,恐怕与维基的精神相违背。--mingwangx 18:52 2004年4月1日 (UTC)
    11. 赞成保留。六四是我国一个重要时刻。王维林挡坦克的行动在国外流传很广,而且这篇文章也道出事实,没有偏倚。故且勿论他做得对与否,把这一个在那时代有名、被重视的人物删掉,实在可惜。是非对错,留给世人判断吧。我们能做的,是尽力报导事实。 Jackcsk 01:14 2004年4月10日 (UTC)

    合并:(共8票,4票有效)[编辑]

    1. 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好合并到六四天安门事件中提及,单独作为一个条目不太妥当。而且他又曾经造成过多大影响呢?对人类有何贡献呢?只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沙子而已--Shizhao (Talk)WikiWiki 07:36 2004年3月6日 (UTC)
    2. 合并。他这个人的资料是真的吗?如果连生平都不知道(哪里的人,什么学生?),怎么可能知道他名字?这么没有确实资料,合并到六四天安门事件里面恰当。As of now, speculations and emotional adjectives overrun facts of the article -- Which is next to none. ---Menchi (讨论页)Â 07:30 2004年3月10日 (UTC)
    3. 合并。Menchi has basically said what I would like to comment on. 事实上我们只知道王维林在六四事件里的行动,其他关于他的生平等一概不知。另外究竟王维林是不是他的本名?他绝对可以是另一个人的化名。总之现时他的传闻比已确定的资料多得多,所以合并到六四天安门事件里面是合理的。维基战区加拿大集团军司令 (对话、留言按这里) 06:08 2004年3月16日 (UTC)
    4. 合并。或者是个人物,但我现在才知道这个名字。
    5. 合并。赞同Shizhao。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外来讨论这个人的意义不大。--Wemin 05:42 2004年3月25日 (UTC)
    6. 合并。赞同Shizhao。。--megodno 02:00 2004年3月26日 (UTC)
    7. 合并。赞同;--残翼天使 14:44 2004年3月27日 (UTC)六四时间值得记录,但是并不是每个曾经被人们关注的人都要单独列出.--残翼天使 14:44 2004年3月27日 (UTC)
    8. 合并。赞同;这是一个和事件相关的内容Hocking 04:00 2004年3月29日 (UTC)
    9. 合并。赞同;没有必要将每一个相关人物都列出来,合并在一起会比较好Albert 14:08 2004年4月11日 (UTC)

    删除(共3票,2票有效)[编辑]

    1. 有这号人物阿,还没有听过,把他写的很有勇气的样子,应该不合适 赞同Shizhao,不收录 --Dersonlwd Talk 09:23 2004年3月8日 (UTC)
    2. Would you like some piggies to eat? 06:34 2004年3月16日 (UTC)
    3. 删除,不是每个人都能进百科全书吧?否则我也给自己编一个得啦!这个姓王的是谁?--61.52.134.5 12:42 2004年3月17日 (UTC)

    讨论[编辑]

    王维林--这种人物也能放进百科全书,那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可以放进来了--Shizhao (Talk)WikiWiki 07:13 2004年3月6日 (UTC)

    说实话,当年我也做个和他类似的事情。如果媒体报道过就可以作为百科全书的条目,那就太相信媒体了吧?更何况还有www.indymedia.org/ IMC这种专门报道小人物的草根媒体--Shizhao (Talk)WikiWiki 07:27 2004年3月6日 (UTC)

    如果你当年的行为能够通过电视给全世界人都看到,那你的名字当然也可以加入百科全书。当然不可全部相信媒体,但是通过媒体的报道让全世界看到这个人也是事实呀。IMC报道的内容不一定可以加入是因为其影响毕竟有限。我认为关键不在于信不信媒体,而是其造成的影响之大,足以适合加入百科全书。--Formulax 07:32 2004年3月6日 (UTC)

    正是因为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人,所以才有放进去的必要雷力 08:58 2004年3月21日 (UTC)

    顾准知道吗? 把他收了吗?

    你也可以开条题目,看大家投票,看看想知道顾准的人多不多啊?这里很民主的雷力 08:59 2004年3月21日 (UTC)

    现在的局面如何处理?主要倾向是保留或合并。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请大家发表见解,以达成一致--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WikiWiki 02:59 2004年3月23日 (UTC)

    这个怎么可能变成非stub呢?他死了那么n年了,我们还是不知道他到底是谁。-Menchi (讨论页)Â 05:26 2004年3月23日 (UTC)

    我还是觉得应该保留,也许有一天他的情况会更多地被世人所知。--Formulax 09:00 2004年3月23日 (UTC)
    删除的话不够人道,保留的话太过轻浮(因为看一个人的作用是要看给历史带来的长久的影响,即使没有他,也会有第二个人出现在镜头上,并且对他和那些类似的人并没有很多人了解,也没必要了解,事情大家都知道.历史的改变是因为整个事件,而不是一个人的曝光.).所以建议保留,让人知道有过这么一个人就行.--残翼天使 14:51 2004年3月27日 (UTC)

    大家讨论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合并还是不合并上。我的观点是现在对此人的真实情况缺少了解,甚至连名字都有疑问,因此最好还是合并,等到以后有了更多的信息再单独成篇。另外,这是否违背NPOV,一个连名字的真实性都有问题的条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会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WikiWiki 08:09 2004年4月1日 (UTC)

    In my oppinion this poll has lasted long enough and the result is quite clear.--Wing 08:25 2004年4月1日 (UTC)


    不能把王维林简单地看成是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logo,一个象征,试问Shizhao你可以代表这样一种面对威权政治的勇气吗?--Jamsong26 17:02 2012年8月1日 (UTC)

    文章名[编辑]

    英维︰战车男 日维︰无名的反逆者 --Hiaeoupyc 2007年4月29日 (日) 01:35 (UTC) 这应该是中文的习惯吧。一般习惯用名字指代,而不是以性质指代--Inspector (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13:09 (UTC)[回复]

    照片里面是什么型号的坦克?[编辑]

    --Inspector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51 (UTC)[回复]

    貌似是59式的某种衍生版本Andy taoke (留言) 2010年12月9日 (四) 09:32 (UTC)[回复]

    建议更改词条名称,没有确定其姓名[编辑]

    这个人自始至终身份都从未公开,国际上通称为无名的反抗者,并没有指名道姓。“王维林”这个名字是英国媒体报出来的,但是无法确证。直接把条目的名称定为“王维林”有误导他人的可能,因此建议更换词条的名称。—Aronlee90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08:26 (UTC)[回复]

    王维林是使用中文各国与媒体之通称,就算未必是真名,但此代称已成惯用语词。由第二手的英文直翻成“坦克人”或“坦克男”会让人误以为是美国动作片,而其语意也有问题,为何不是“挡坦克人”或“挡坦克的英雄”?若无共识,维持原名至少不会更奇怪!
    ---WildCursive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08:55 (UTC)[回复]

    “坦克人”这个称呼并不完全是二手的英文翻译,在Google上搜索“坦克人”也可以搜索到很多相关网页,此称呼也具有很大的知名度。相比之下,“王维林”在中文使用者中并不具有更高的知名度,许多大陆人知道相关事件即某年轻人只身阻挡坦克的事情,但对“王维林”完全不了解。比起“王维林”这个不确定且带有误导性的称呼,“坦克人”更为准确,在台湾的使用情况我不是很清楚,可以酌情使用词语转换。—Aronlee90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10:43 (UTC)[回复]

    Wikipedia:命名常规:“尽量使用人、物或事项的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他的人或物的名称混淆。如果存在同名事物,可以使用消歧义页面。”
    Google 第一页10个结果,7个是什么坦克射击游戏,到第二页以后几乎全部是游戏类内容。
    至于再制造什么“战车男”就更加是无稽之谈了。
    还有,不要来说什么“确证”、“误导”。维基条目记录的不是什么事实、真理,而是当今世界的普遍认知,这些认知“对不对”与维基无关。没有证据有上帝,是不是去把上帝移动到迷信?否则就是误导?- Msuker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10:52 (UTC)[回复]
    同时,几乎所有较有知名度的媒体,在报道时都会使用“王维林”,而很多报道完全不提及“坦克人”这个词汇。诸如BBC中文网 美国之音 《明报》2000年 2006年 自由亚洲电台等等。作为独立名词,王维林的意义比坦克人清晰、准确、不易混淆,在严肃的历史政治人物条目上,维基显然应该跟随这种做法,而不是学当下网络的这个“帝”那个“男”。实际后者的流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王维林作为关键字被GFW过滤,就像虎纹素鸡一样,是不是维基因此也要把胡温新政俞正声改名了?-Msuker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11:15 (UTC)[回复]

    大陆有一堵无形的墙叫“Great Fire Wall”,它不仅可以阻挡大陆以外“不和谐”的信息。同样网监们也可以人为删除许多墙内“不和谐”的信息。那些涉及敏感事件的网页被删除后,数目此消彼长,即使谷歌香港不过滤,你搜到的大多数也只能是那个小游戏了。不过,你可以在google.hk的繁体中文版和google.tw里面搜索一下“坦克人”,肯定会有新发现的。或者,你也可以比较一下在谷歌hk简体中文版里面输入“坦克人 -游戏”,与只输入“坦克人”比较一下搜索到的内容和条目数。之后,哪个常用就很明白了。网监们的把戏雕虫小技,你识别不出来,我有些无语。

    另外,你下面是在偷换概念,是狡辩。称呼有错误,容易误导人,显而易见。除了中文维基百科以外,其他维基百科都相对谨慎,命名无非是坦克人或者是无名的反抗者,没有在不知道其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贸然使用“王维林”这个称呼。难道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就错了?同样,中文维基百科没有必要例外。在无法确实得知其名的情况下,断然采用英国某媒体的称呼,有很大问题,应该予以修正—Aronlee90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11:22 (UTC)[回复]

    第一,GFW如果有影响,对“王维林”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坦克人”。所以,你这种理论只会砸你自己的脚。
    第二,其它语言的维基百科,与中文维基百科无关。维基最强调不要自我参照。“除了中文维基百科以外,其他维基百科相对谨慎”这种笑话,说出来只能证明你根本不了解维基的性质和实际情况。
    第三,王维林不是中文维基编者决定采用的,而是诸多知名中文媒体广泛采用的,来源上面已经给了你了。这个名字对不对,最先是英国人提出还是美国人提出的,与维基编者无关。
    总而言之,你连中文维基的基本地位、方针、目标都不了解,就不经讨论擅自移动一个中文维基最早的条目之一,这种行为是非常无理且不可接受的。- Msuker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11:32 (UTC)[回复]
    1. 以上两位都各自提出部分合理的意见。但“王维林”这个名称只会使读者联想起同一个画面或1989年5-6月的天安门前肃杀溅血的场景(没听过或不知道的就没什么可联想),而“坦克人”、“坦克男”、“战车人”、“战车男”会让所有懂中文者浮现出轻浮娱乐或电影游戏等未必与“王维林”相关的画面。
    2. 使用中文各国及媒体的偏好与其他语文使用国或媒体不同是很正常的。2009年伊朗大选舞弊后全国示威的伊朗绿色革命期间遭射杀的那名女学生妮妲,或是引发2011年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导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革命推翻领导者与多国民主改革的那名菜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不同语文的世界很难记得那个名字(与真名与否无关),但那两个名字对当地、对伊斯兰世界、对研究那段政治历史的人是有意义的。
    3. “六四事件”、“六四屠城”、“六四天安门大屠杀”等辞汇遭独裁专制的中共封禁,无数墙内的人都不晓得,难道我们就要将辞条改成五月三十五?可是五月三十五也被禁了啊?
    4. 总之,改条目名称的好处显然不比缺点多。
    ---WildCursive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01:29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File:Kunst Utrecht CS.jpg

    华莱士对江泽民的采访[编辑]

    @KOKUYO多维网的内容应该是转载来的,包括这篇2004年帖子在内的大量帖子早就写了那些内容。而不论是官方网站还是YouTube视频都没有提到目前维基引用的那一段。华莱士采访江泽民是比较重要的采访,不应该只有这个内容完全是转载自博客、论坛的来源。--維基小霸王留言2014年6月3日 (二) 10:43 (UTC)[回复]

    我认为这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第二个版本是后人捏造出来的,第二种就是某人从某些管道获得其他被删剪掉的采访内容(原本为4个小时的采访内容经过整理而发表了1个小时的节目内容)。而基本上“China's Leader Talks To 60 Minutes”本身是后来回忆性文章,因此也不能排除有删减的可能;而由于多维新闻网选择转载这个内容,我认为这一说法有其一定可靠性存在。--KOKUYO留言2014年6月3日 (二) 17:16 (UTC)[回复]
    @KOKUYOCBS的原文是:

    "You have not answered the question, Mr. President," Wallace said. "Did a part of Jiang Zemin admire his courage?" "I know what you are driving at, but what I want to emphasize is that we fully respect every citizen's right to freely express his wishes and desires," Jiang said. "But I do not favor any flagrant opposition to government actions during an emergency. The tank stopped and did not run the young man down."

    如果多维的内容是完整的话,应该也出现这段话。但是没有这段话。我认为这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CBS胡编乱造,杜撰了江主席的话,第二种就是多维网是随便在网上转载的杜撰内容。CBS新闻在美国电视新闻界拥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播出时如果乱编肯定会得到中方的抗议,因此CBS杜撰主席话的可能性不大。另外,http://www.dwnews.com/footer/copyright.shtm 说:“非多维新闻网来源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因此多维网转载的内容很有可能是杜撰的。--維基小霸王留言2014年6月4日 (三) 10:55 (UTC)[回复]

    优良条目评选[编辑]

    王维林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职业人物-平民,提名人:会放电の少女 访问 研究 2014年10月2日 (四) 13:56 (UTC)[回复]

    投票期:2014年10月2日 (四) 13:55 (UTC) 至 2014年10月9日 (四) 13:55 (UTC)
    10支持,1反对,入选。--116.29.48.200留言2014年10月10日 (五) 00:1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王维林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0:30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王维林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7月17日 (二) 07:43 (UTC)[回复]

    翻译[编辑]

    "In the 1989 disturbance we truly understood the passion of students who were calling for greater democracy and freedom," Jiang said. "In fact, we have always been working to improve our system of democracy. But we could not possibly allow people with ulterior motives to use the students to overthrow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pretext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上述的 "ulterior motives"根据什么翻译成 "不良动机"? 如果大家尝试重复翻译, google translate "不良动机" 就译成 "Bad motive". Tony85poon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16:40 (UTC)[回复]

    江泽民的确是讲英文, 所以 ulterior="未表明于外的" 才是原汁原味, 在这百科全书中, 你的个人认为 就能 轻轻带过?

    Tony85poon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16:56 (UTC)[回复]

    关于胡锡进的言论[编辑]

    “2020年4月,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美国有一医护以身阻挡宣传车辆,以阻城市解封,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怒斥该医护人员为美国版的螳臂挡车的歹徒,并且表示:‘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美国的铁骑继续前进,这个螳臂挡车的歹徒,难道能够阻挡得了吗?摄像机拍下的这个画面同东方某个国家的宣传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了美国的军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我在胡的推特里没有看到他说过这句话,他只是说这位医护人员是“Tank Man of the US”,但是上述的“稍有常识……克制”这句话,无论是用中文还是英文查找,我都没有找到。我怀疑这是捏造出来的言论,故请求修改。--2020年10月12日 (一) 10:34 (UTC)

    已经补充其推文链接,请看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D%A6%E5%85%8B%E4%BA%BA&diff=66900146&oldid=66873340 --39.162.186.121留言2021年8月2日 (一) 09:47 (UTC)[回复]

    乌克兰“坦克人”[编辑]

    引述华视消息,有乌克兰平民肉身阻止俄罗斯坦克前行,惟俄军保持克制。 WPCD-DTV俄乌开战!台海警报! 2022年2月26日 (六) 04:0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