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甲土城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大甲土城战役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大甲城第二度遭天地会叛军包围,林春娘再度出面祈雨,不仅解井沟水枯竭之危,亦熄灭叛军埋藏大甲城南门城垣的火药,军民士气大振,林氏功不可没,图为大甲林氏贞孝坊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农历十一月初十日至十二月十四日
地点
结果 天地会久攻大甲城不下,决议退兵。
参战方
天地会
南埔十八庄
(红军)
民间练勇
(白军)
大清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 戴潮春
  • 庄柳
  • 庄泠
  • 陈梓生
  • 王和尚
  • 何守
  • 江有仁
  • 陈此
  • 黄定安
  • 罗冠英
  • 柯兴
  • 柯九
  • 廖廷凤
  • 廖江峰
  • 郑元杰淡水同知
  • 郑荣(大甲守备
  • 曾捷步(千总)
  • 参战单位
  • 天地会部众
  • 四张犁民练
  • 南埔庄民练
  • 南埔十八庄民练
  • 大甲民练
  • 大甲民练
  • 大安民练
  • 竹堑民练
  • 南庄民练
  • 东势角民练(翁仔社
  • 噶玛兰厅民练
  • 绿营台湾镇台湾北路协右营
    (即竹堑营编制,下辖竹堑城汛、大甲汛)
  • 第二次大甲土城战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台湾清领时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十一月初十至十二月十四日,天地会戴潮春南埔十八庄联军,发动第二次进攻大甲土城的军事行动,反政府的势力军容壮大,大甲土城仰赖官军、各处团练民勇,历时将近一个月的战火才驱逐敌军。[1][2]

    背景[编辑]

    同治元年(1862年)春,以戴潮春为首的天地会众高举红旗,发动叛乱,成功占据台湾中部与彰化县城清代彰化县北半部,约今台中市一带),同年三月下旬,大甲土豪王和尚偕同庄柳、陈再添、王九螺等据地为王,一度占领大甲土城,在五月间清朝官军与来自竹堑、翁仔社的民练合作,鏖战至五月廿一日,王和尚等同意归顺清廷,官军收复大甲土城。[1][3]

    大甲位于大甲溪北岸,清代隶属淡水厅管辖[4],在林豪东瀛纪事》编为“北路”战线,大甲一带军务多由淡水厅乡绅如林占梅陈维英郑如梁等捐纳挹注。同治元年(1862年)秋八月,朝廷委派候补道区天民(籍贯广东,举人)来台,奉旨督办北路军务,淡水厅仍时不时有大小骚动,粮饷时时不足,皆仰赖淡水厅乡绅助饷。[1][2]

    过程[编辑]

    南埔十八庄起事[编辑]

    南埔庄(今大安区南埔里[5]:114)头人庄泠的儿子因犯事入狱,庄柳(本属天地会反政府军,曾参与第一次大甲土城战役,战役落幕后投降官军)便以此契机,出面说服庄泠投入造反的行列(天地会等反政府军并以红旗为帜,而支持官军的村庄则举白旗互相对峙);主导第一次大甲土城战役的土豪王和尚,原本五月间已投降官军,此刻又复叛官军,携民作乱。[1]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日,庄泠率领南埔庄起事,南埔周围十八庄群起响应,清军出兵镇压,却在水汴头(今大甲区文曲里[5]:109)接连受挫,下大安庄黄腰、吴算先后被擒而死,南庄仔(今大安区南庄里[5]:109)被红军占领,南庄头人陈此趁乱逃脱,随官退守大甲土城[1]

    十一月十二日,淡水同知郑元杰收到天地会撤军的线报,真伪难晓,郑元杰之弟郑荣时任大甲守备,采信线民说法,率勇出城追剿天地会,双方交战水尾溪(属温寮溪),不意天地会出奇谋,伏兵自顶店(今大甲区顶店里[5]:114)而出,直奔北门,郑荣奋勇冲杀,杀贼四十三人,民勇杜壬午[a]、柯宗茂、蔡俊等阵亡。十一月十四日,翁仔社头人罗冠英率勇来援、十一月十七日,竹堑乡绅林占梅亦遣千总曾捷步率兵勇运送铅药至大甲。[1][2]

    此图绘制于台湾日治时期昭和14年(1939年),当时大甲郡包含大甲街、清水街、梧栖街、沙鹿街、外埔庄、大安庄、龙井庄、大肚庄,此次战役地点略可按图索骥。

    大甲城二度遭围[编辑]

    十一月十八日,天地会三路围堵大甲城,郑荣、曾捷步率军循东路,陈此、黄定安率民勇出西路,翁仔社罗冠英与海口庄民丁会合,行中路,转至水汴头交战。当是时,红军领袖人物之一林日成刚好人在牛骂头,即刻增派援军、赶至现场,先击溃东路的官军部队,西路民勇见状撤退,仅剩罗冠英率领的翁仔社与海口庄民丁被围,罗冠英退无可退,拔剑乎曰:“事急矣,当各奋力!”兵凶战危之际,罗冠英与柯兴、柯九突围至大甲街坊南侧,林日成部队追剿之余,乘势进攻大甲城,罗冠英赶紧登埤守备,发炮攻击敌军,鏖战至日暮,叛军总算退兵。是日罗冠英留柯兴协守大甲城,先行返回翁仔社,谋备战事。[1]

    十一月十九日,翁仔社柯兴屯驻社尾、柯九屯营盘口,南庄陈此布防顶店;红军则盘据四甲、横圳、溪州,双方呈对峙之势。十一月廿一日,柯兴出战,率勇至南沟,柯九出兵坊南以应和。战方合,红军忽然火药桶失火,白军柯兴、柯勇快速击败对方,取得一胜。十一月廿六日,大甲镇澜宫忽降神迹,乩童传神谕:“今夜大难”立即以空书符以压之,是夜四更,红军队伍潜至大甲南门,暗藏火药,火发,城垣大震,时逢大甲城内水道屡遭叛军截断,城内百姓只得饮沟水解渴,沟水将竭,无从灭火,又是节妇林春娘三出祷雨,雨降,大火得熄灭,军民士气倍增。[1][6]

    十二月初一日,官军郑荣率兵 500 名进攻敌营松仔脚。天地会仅以六十余人应战,却顺利击退官军,官军退至柯九营前(营盘口)。柯九分兵救援,反倒击退天地会部众,追至瓦磘溪(属温寮溪)才撤军。天地会嗣后又派兵反攻,分路由水汴头而来,天地会部众何守、江有仁、王和尚皆带着黄罗青盖的红伞帅旗,前往现场、指挥督战。噶玛兰生员黄某带屯番 300 名,偕保安军同时夹击,双方交战于水尾坑,血战数日,后赖地方勇首郭龙驹奋勇出击,追至红军驻扎瓦磘溪的营寨,烧寨而返,夺下红军旗帜五支,写有“大汉挂帅何”、“平北将军简”、“平北先锋黄”等字,其他尚包括天地会军师江有仁令牌一支。十二月初八日,官军与民兵约鸡鸣出兵,庄丁列队据守城外,官军却迁延不出,仍收拾余匪数名,复据旧寨。[1]

    戴潮春北上参战[编辑]

    同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天地会戴潮春与陈弄小埔心首领)、严办(牛朝山首领)攻陷斗六门后,调兵攻打嘉义县城,但遭逢嘉义乡绅与署知县白鸾卿、参将汤得陞的顽抗,陷入僵持状态(长达六个月)。同年秋十月,戴潮春与妻本安住斗六门,丞相庄天赐建议戴潮春此时应北上助阵,夺下大甲城,戴潮春采纳此议,遂返回四张犁故居,与奉命戌守老巢的陈梓生会合,整备军务。[1]

    铁砧山俯视大甲镇一隅。

    十二月初十日,戴潮春率领 1000 员,北上进攻脚踏庄(今大安区西安里,可分顶脚踏庄下脚踏庄[5]:114);驻扎水汴头的天地会部队自溪埔直捣大甲土城南门、另一股则从东南侧偷袭顶店(南庄陈此的部队),倾扰大甲城东门,至酉时才收兵。十二月十一日,竹堑总局运送铅药途中,被红军截获,将管府坑一带圳道填平,截断水源,并在水汴头(今大甲区文曲里)处扎营,白军只得退守水柳。十二月十二日,兵勇前去清理水圳,却与红军会战铁砧山东,新埔民勇先行溃败,白军各路渐渐不支。红军集结兵力,猛攻大甲城西、南门,幸赖屯勇以猛烈炮火炮击,红军才罢兵撤退。[1]

    十二月十三日,翁仔社罗冠英再度返回大甲,偕廖廷凤、廖江峰带熟番、乡勇千余名,分兵二路,分别由大甲溪以及六分崎,从大甲东侧绕行,驰援大甲城。当时大甲城外布满红军屯营,含括新社地区,且正进攻顶店营(南庄陈此部队)。罗冠英与红军会战新厝仔,斩杀首级二十余颗,又与大安庄民丁合攻溪州、水汴头等天地会营区。大甲城内闻远方火炮声大作,便分道出城接应,红军乃弃攻顶店而撤退。廖廷凤趁其不备,冲入撤退红军大后方,斩首百余,复与罗冠英会合。日暮,冒雨再攻贼营,城中发布篷策应,天地会溃不成军,再次退军。[1]

    十二月十四日,是日大雾,庄丁列阵于城外,罗冠英合队进剿,一路追杀红军至南埔庄,大甲溪西南敌营一律肃清。廖江峰亦在溪州击败红军,毁其营寨,此外,三保庄义首吴送、船头埔李清芬、大安庄李求等各带庄丁,四处驱贼,贼尽遁过溪。[1]天地会此役失利后,商讨是否续攻大甲土城,却听闻署福建水师提督吴鸿源率兵 3000 人,已于十二月间抵达台湾府,战斗意愿低落,放弃持续进攻大甲城,是以退兵。[2][7]

    后续[编辑]

    • 大甲土豪王和尚在此役落幕后,毁谤戴潮春身边的陈梓生攻城不力,反被陈梓生所杀。[1]
    • 嗣后戴潮春南返斗六门,而天地会丞相庄天赐原先战略是“先取大甲,次陷嘉义,三犯郡城。”虽然戴潮春作战失利,红军另外位首领林日成仍决定按照庄天赐的作战方略,攻略大甲,遂于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发起第三次大甲土城之役,同样遭到大甲民团顽抗。[1][2]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戴案纪略》作“林生牛”。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3-31].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3-3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3. ^ 许毓良. 〈戴潮春事件〉.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台湾)). 
    4. ^ 叶尔建. 〈淡水廳〉.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0)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蔡培慧; 陈怡慧; 陆传杰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台湾)). 
    6. ^ 〈林氏貞孝坊〉. 台中市文化资产处.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台湾)). 
    7. ^ 连横. 《臺灣通史.卷33》. 台北市: 五南. 2017 [2022-03-31]. ISBN 97895711913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