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墓及祠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训墓及祠堂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分类古墓葬
时代
编号3-125
认定时间2006年12月7日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武训墓外观
image icon 武训祠堂前方的塑像

武训墓及祠堂,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清朝期间一名兴办义学乞丐,其坟墓起初是一座土墓,后历经修缮,改为水泥墓;武训的祠堂亦得以建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武训墓及祠堂遭到破坏,墓被红卫兵挖开,遗体不知所终,祠堂也受砸损。武训获平反后,武训墓进行重建工程,武训祠也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工程。

历史[编辑]

清朝武训是一名自幼家贫的乞丐,因为文盲而备受凌辱,因此决心为贫苦人家兴办义学;他最终成功建立三所义学,轰动朝野上下[1]。其后,武训在其中一所自己开办的义学里病逝,按其遗嘱葬于他建立的柳林祟贤义塾东面,其坟墓当时是一座土墓[1][2]。1903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缮陵墓、由乡绅建立专祠,并就此事设立纪念碑;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21年,曾担任山东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拨款重建武训祠,并为武训制造一尊汉白玉雕像,置于祠堂内[2][3]。1936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按照1903年武训专祠的外貌,正式修建武训祠堂;此工程由当地民众捐款支持,一度因日本人侵而延误[2]。武训的土墓亦在1936年改为水泥墓[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领导人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和武训本人的批判[4]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向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请示报告,认为要移除关于武训的塑像和纪念碑,但应该保留武训墓,中央宣传部对此批示“可予同意”[5]。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违背中央指示,破坏武训墓[5]。1966年8月下旬[a]冠县第二中学全体师生前来挖墓,柳林农中柳林卫生学校的师生相继加入;红卫兵砸开以水泥制成的墓顶外壳、挖开青砖砌成的椁椁,把椁椁内的柏木棺材砸开[2][4][6]。及后,红卫兵用棺材的底板抬起武训尸骨,把遗骸游街示众,最终运到柳林北门西侧附近的废弃砖窑,召开批斗大会[4]。武训遗体此后不知所终,其失踪过程有不同版本:第一种说法指,武训的遗体已被红卫兵焚烧成灰;第二种说法指,红卫兵威胁武训亲属不可收尸,一位不知名的牲口饲养员私下取得已被砸烂的遗体,葬在附近的水渠,确实地点不详;武训四世侄孙武玉泉则认为,武训的曾侄孙武金兴在批斗大会当天的晚上取回遗体,埋葬于一幅麦子地,至今难以找回[4][7][8]。武训祠堂亦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到砸损,祠堂内的牌位神龛被毁[2][9]

后来,对武训的批判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而终止,武训亦在1986年获平反[4]。武训墓在1989年进行重建工程,期间曾多次询问相关人士,仍不能找回武训的遗体[1][10]。一直主张为武训恢复名誉李士钊参与了武训墓揭牌仪式[11]。武训祠也进行整修和扩建工程,更名“武训纪念堂”[9]

武训墓及祠堂是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2]。根据山东省情资料库的数据,此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数千人参观,其中在1993年接待了超过2,500名访客[13]

结构[编辑]

武训墓及祠堂周围有青砖搭成的围墙,墙外有河水环绕,是一所整体呈长方形的大院子[14]。围墙周长890.12米,里面的建筑物坐北朝南,呈中轴线排列[14]。武训墓呈圆包形,高两米、周长十米,墓的前方有一块石碑,上面有徐运北题写的“武训先生之墓”字样[14][15]。武训祠堂位于武训墓前方,髙12米、东西长16米、南北阔10.25米,采用了歇山式屋顶屋檐向上翘起,正门上面有同样由徐运北手书的“武训纪念堂”五字,前方有武训的半身汉白玉塑像;祠堂还运用了减柱法,室内看不到柱子[9][14][16][17]。武训祠堂大门牌坊有一道长140米、树立了26块石碑的碑廊,碑廊东西两面分别设有“高歌台”和“武训魂亭”[14]。武训墓的北面有一座陈列室,用作展示武训的生平[17]

参注[编辑]

注释[编辑]

  1. ^ 此为主流说法;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山东省志》记载指,武训墓是在1967年被挖。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武训纪念馆. 中国冠县. 2015-07-20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2. ^ 2.0 2.1 2.2 2.3 2.4 2.5 山东省志. 山东人民出版社. : 362. 
  3. ^ 靖晓红 (编); 王慧 (编). 武训:办义学感动近代官方 兴学歌至今传唱不衰. 聊城晚报.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4. ^ 4.0 4.1 4.2 4.3 4.4 何乡. 《武訓傳》重見天日 武氏後人曾被抄家. 时代周报. 2012-08-23: 1–4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5. ^ 5.0 5.1 楚序平; 刘剑. 当代中国重大事件实录. 华龄出版社. 1993: 521. ISBN 9787800822858. 
  6. ^ 邓力群; 李力安; 李松晨; 有林; 唐合俭; 杜述胜. "文革"档案: 1966-1976.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00928239. 
  7. ^ 徐世平. 重读历史:毛泽东当年为什么要批判武训?. 东方网. 2015-05-04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8. ^ 宋代伦 (编). 文革時期被挖墳的曆史名人:從孔夫子到李鴻章. 大公网. 2013-07-16: 22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9. ^ 9.0 9.1 9.2 林声. 中囯百年历史名碑. 辽宁敎育出版社. 1999: 72. 
  10. ^ 邢培华. 也说武训墓“文革”遭劫记. 中国档案报. 2006-01-20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1. ^ 庞玉伟 (编). 知名学者李士钊:被武训精神打动 为武训呐喊毕生. 聊城晚报. 2016-08-03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2. ^ 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山东博物馆. 2012-01-29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3. ^ 第二辑 其他地区主要旅游景点. 山东省情网.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武训墓及祠堂. 聊城市文广新局. 2014-04-17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5. ^ 张红; 尹蔚. 武訓義學第一處(愛心無國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05-12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6. ^ 朱悦华. 冠县访武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12-09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17. ^ 17.0 17.1 武训祠. 新华社. 2010-03-15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